俄罗斯:马航事件背后的民间视角

  马航客机坠毁,从此俄乌对抗将由地区问题转为世界性问题

  马航客机7月17日在乌克兰东部坠毁后,面对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步步紧逼,俄总统普京展开了一场密集的外交努力——仅7月20日一天就与荷德英等五国首脑通话,阐述立场、协调观点。

  随后他又发表声明,数次强调俄将支持对事故原因进行客观调查。同时,一直被西方指责为受俄支持的乌东部民间武装频频示好:同意停火,设立数十公里的安全区保障调查工作顺利进行,与政府合作向国际调查人员开绿灯。

  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国内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明显高涨,普京支持率屡创新高。

  3月初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上下两院议员和全体政要及宗教界人士面前发表著名的克里米亚讲话时,气氛可以用振奋、激动形容,讲话被无数次持续的掌声打断。

  不过,俄罗斯自由派报纸《独立报》认为,该事件不光是一起空难,更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中的灾难。从此欧盟国家将更难充当调停者的角色,更难与俄罗斯共同寻找乌克兰危机的外交解决方式。尽管此前欧洲国家领导人尽量避免与俄罗斯对抗,但此后进一步制裁俄罗斯的声音恐怕将更加响亮。

  俄罗斯人的坚决态度

  由《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联合出版的俄《导报》表示:2014年7月17日注定将成为除3月21日(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之外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二个转折点。从此俄乌对抗将由地区问题转为世界性问题。

  对于西方国家领导人来说,此前碍于政治分歧和经济合作关系、只能用“复杂”来形容的对俄态度,如此简单地变成“负面”,有利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拉拢本国选民。特别是相较美国和英国表现谨慎的其他欧洲国家,如今必须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从来都善于发出“不同的声音”的《莫斯科时报》则认为:马航客机悲剧并不能促使冲突各方坐下来谈判解决问题,而被西方用来向普京施压,反将激化冲突。它认为,普京将观察局势,等待形势明朗时作出下一步决策。

  从坠机以来电视台、媒体上铺天盖地的评论来看,西方利用这一事件向俄罗斯施压、俄罗斯和西方关系进一步紧张已是共识,但鲜见反思和批评的声音。

  “遇强则强”是“战斗民族”的根本属性,俄罗斯似乎铁板一块,一心对外。用梅德韦杰夫的话来说,企图用制裁把俄罗斯逼到墙角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恬静可爱的乌克兰姑娘科里亚与本刊记者已是熟识,这个来自克里米亚半岛的俄罗斯族女孩刚从莫斯科的大学毕业,两周前回到辛菲罗波尔将自己的乌克兰护照换成了俄罗斯护照。

  她告诉本刊记者,“我以前就是‘反对派’。”读书时,科里亚并不太赞成普京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但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尤其是普京接纳克里米亚回归后,我就变成了他的拥护者。”

  自3月克里米亚闪电入俄,普京支持率一路看涨,创下十数年来新高。这位被俄网友称为“普大帝”的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民众中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领袖。

  据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普京的民众支持率达到83%,比2013年增加29%。

  科里亚认为普京在乌克兰一事上的整体决定很明智,保护了俄罗斯的利益和俄语民众的利益,她说,“在克里米亚问题上,我坚定支持他收回半岛的决定”。

  人们认为,普京这样做维护了俄罗斯人的利益,让民众很有安全感,自觉聚集在这样一位领袖身后。“普京已经成为了‘俄罗斯民族之父’。”科里亚说。

  她说,在对东部地区的态度上,自己很难说支持或者不支持。“我的亲戚在顿涅茨克,我知道那儿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民间武装。很难说他们支持加入俄罗斯或者一定要独立,他们只是想要和平的生活。”

  谈到这次空难,科里亚说她和周围的人都认为自飞机坠落之后乌克兰政府的所有行动都有些不寻常,“他们反应太过迅速,立刻作出声明,并且摆出证据。乌克兰整个策划的信息宣传活动是很成功的,这也使俄罗斯非常被动。”

  “错总在俄罗斯身上”

  说到制裁,科里亚肯定地说,现在感受不到制裁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如果说制裁有影响,那就是克里米亚签发的俄罗斯护照不能直接进入欧盟国家。“不可能出现一面是俄罗斯,另一面是除了俄罗斯之外的整个世界这种孤立局面。尽管从政治上制裁俄罗斯,但欧美的实业界仍然希望保留俄罗斯这个市场,同时俄罗斯还有其他国家的支持。”

  同时她也认为,目前俄罗斯民众对国家外交胜利的关注取代了对内政问题的关心。当然,与其他国家危机时政府支持率也会创新高一样,这是暂时的。

  现在已有专家在分析,如果制裁加深,影响到人民生活,恐怕将打破目前国家齐心一致的局面。

  科里亚的父母和哥嫂还生活在乌克兰南部,顿涅茨克也有亲戚。科里亚说,最近已经和他们联系不上,有点着急。

  说起乌克兰政府军在东南部的行动,科里亚激动起来:“在其他国家,像伊拉克、埃及、利比亚,一般政府军会和民间武装谈判,会达成妥协,不会对平民做出这样毫无意义的轰炸等军事行动,但乌克兰政府的行动很奇怪,他们不理会东部民众要求联邦化的要求,只是一味轰炸。”

  科里亚一周前还能联系上在顿涅茨克的亲戚,他们说电视上播出的政府军成功的消息是假的。

  对于不愿意透露本姓的俄罗斯大叔尼古拉来说,美国和西方国家近来因为空难事故施加的压力和制裁措施已不新鲜。

  他对本刊记者说:“错总在俄罗斯身上”。他认为,美国的目的就是削弱俄罗斯,使俄罗斯无法发展、无法强盛,所以“错总在俄罗斯身上”这一原则是不会改变的。

  对于普京和领导层自乌克兰危机开始以来采取的应对方式,尼古拉认为都是有根据、有理由、有延续的。尽管面临西方国家越来越大的压力,但目前的方针不应该改变,“如果有所变化,那将受制于美国,这是灾难性的。”

  尼古拉说,像他这样经历过冷战时期的人,知道“铁幕”的滋味和给生活带来的困难,“但如果没法避免,那也没办法。”尼古拉说。

  经济恐受掣肘

  普京签署克里米亚入俄协议时,全世界观众都能从电视机中看到充溢整个大厅的民族自豪感。

  此后为庆祝这一事件,俄罗斯各地举行游行活动。人们举着“欢迎克里米亚回家”、“我们相信普京”的标语源源不断涌入不大的红场,可以看出,他们是真心高兴,旁观者也不由得深受感染。

  不战而收回克里米亚,普京与美国叫板的强硬姿态、加之美欧制裁不痛不痒,尚未使俄伤筋动骨。俄罗斯人日子照过,政府愈见稳固,有些专家发表的不同意见也淹没在民族情绪的浪潮里。俄罗斯媒体表示,本来西方也没把俄罗斯人当自己人,孤立就孤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但民以食为天,权威调查机构的民意调查也好,社交网络上蔓延的民族自豪感也罢,决定民心走向的归根结底还要看日子过得怎么样。

  目前,卢布汇率随着局势发展震荡加剧,一度从33卢布换1美元跌至35。本刊记者办公室的俄罗斯同事每天上班最关心的就是这个数字,是一段时间内的固定话题。

  2013年底俄罗斯经济下滑,勉强避免零增长的尴尬数字。这一趋势2014年初伴随乌克兰危机继续发酵,资金外流量创历史新高。到第二季度情况略有好转,原因在于工业生产实现意外增长。

  7月16日美欧制裁的“第三支箭”在美国的大力推动下终于射出,涉及俄军工、能源、银行等掣肘行业,其长期影响力不容小看。而俄媒体,大多没有想到第三轮来得这么快。

  第一、二轮制裁的时候,还可以从各种渠道听到不屑、揶揄之词。此次制裁一出,俄政界的反应只能用强硬和情绪化来形容。

  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在7月17日的政府工作会议上表示,俄罗斯将增大国防支出,社会领域支出将有所削减。同时,俄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进口替代,寻找内在经济增长点。简言之,即推动国内消费和寻找国内金融资源两方面。

  从推动消费增长来看,据俄联邦统计局数字,自克里米亚入俄,该国消费信心指数上升,对国家经济形势持乐观情绪的比例有所增加。

  而据欧洲商业联合会数据,2014年6月俄罗斯轻型汽车销售量同比下降17.3%,这是自2009年底以来最大跌幅。多数外国汽车品牌作出减少产量、停工甚至关闭在俄汽车装配厂的决定。俄高等经济学校专家认为,俄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受地缘政治因素和心理因素影响,并未完全反映真实情况。

  与此同时,俄二手车市场销售量有所增长,专家认为,这显示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仍在,但消费能力不足。

  其实俄国内银行储蓄率一直偏低,贷款利率相对较高,缺乏足够的投资途径。第一、二轮制裁已显著压制俄国内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通过贷款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有效手段也因消费水平下降受到压制,因此,国内金融资源亦显不足。

  汇丰银行7月初曾公布报告,认为俄罗斯经济面临滞胀,陷入衰退。

  如此,马航客机事件无疑在本已剑拔弩张的乌克兰局势上再添薪柴。

  各种评论认为,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将给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对俄社会和民众心理造成冲击,这将是决策者作出下一步决定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赵嫣/莫斯科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