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青年一代眼中的中国(一)

  尽管远隔万里,但在很多方面,中国的城和人,在巴西人眼中似曾相识

  巴西著名音乐人汤姆·乔比姆有一句名言:“巴西不是初来乍到者能懂的。”我完全同意,不过这句话可能更适用于中国。

  过去三周里,我参加了在复旦大学举办的“金砖项目上海夏令营”,有机会和其他金砖国家的朋友一起领略上海、研究中国并思考金砖合作。

  上海是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变化巨大、成就惊人。那个时候,上海最高的建筑还是上世纪20年代遗留下来的,现在,这里的摩天大楼数也数不清。上海的面积差不多有我的家乡里约热内卢四个大。这里还有全世界最复杂的金融网络之一,将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总部所在地。

  上海是中国近年来发展成就和挑战的缩影之地。如果要总结本世纪最大的国际事件,即使是外行也知道,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错过的。而要观察这个巨大国家发生的不可避免又突如其来的变化,上海是最好的地方。

  我还想提及的是,如果走在上海街头,可以体验到国际化大都市之外鲜明的本地特色。比如,你会常常看见穿睡衣上街的人,尽管这个习惯被媒体诟病为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不符,但仍然相当顽固。

  在摩登的高楼之间,“不平等”也显而易见——有时候,换乘地铁感觉像是换到了另一个城市,当然这一点对我们巴西人来说毫不陌生。

  常听人说,上海不是真正的中国。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只知道,上海代表了中国的巨大变化,是这个国家和全球化世界正面相遇的主场。

  如果要概括我对上海的个人印象,那就是:一个飞速变化的城市和一群非常友好的市民,一个高楼林立令人难忘的金融中心,同时也面临不平等、保持本地文化鲜活性等挑战。尽管远隔万里,但在很多方面,中国与巴西的城和人,都很相似。

  这正是我最想说的:不管我自己对上海和中国的观点如何,最重要的是,我们两国的价值观和挑战有诸多共同之处。自此之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理解中国、中国人和中国社会。

  有学者指出,中国和巴西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经济和商业、科学和技术、政治和战略。基于以上的观察,我认为,政治和战略——而不是其他两方面,才应该是中国和巴西合作的“主战场”。

  中国对于国际秩序的坚定立场是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张抛弃冷战思维,在我看来,这就是要求一个更民主的国际秩序,与巴西的观点和期望完全一致。

  因此,为未来合作计,两国应该携手提升“软力量”,并促进两国间的互相了解。巴西人对中国和中国人所知不多,中国人对巴西和巴西人也还不够熟悉。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着手行动起来。

  文/佩德罗·阿科西·阿玛拉尔(Pedro Accorsi Amaral)(巴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