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治涝:不能再看海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杭州,城市排涝系统,内涝
  • 发布时间:2014-08-05 08:11

  杭州2014年大力度推进排水工程,源于一年前的“痛定思痛”

  一年前的“菲特”台风让杭州人印象深刻,“到杭州看海”成为网民调侃彼时杭州的流行用语。

  2014年的梅汛期,杭州同样迎来了多次强降雨。这一次,杭州还能继续看海吗?杭州城,能否接受内涝的又一次考验?

  杭州治涝初显成效

  本刊记者日前在西湖区紫荆花路文一西路到文三西路段看到,新铺设的沥青路面让整条马路显得更加开阔。和以往相比,紫荆花路的路面抬高了10至35厘米不等,同时,还设置了排水沟,增大了雨水收集口,泄洪能力大大增强。

  与道路增高和泄洪能力增强同时进行的,还有小区的泵站和闸门建设。西湖区莲花东村建于上世纪90年代,旁边即是莲花港河。

  莲花东村泵站建设负责人陈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3月,莲花东村新建了固定式泵站和闸门,闸门可以防止莲花港河河水倒灌;泵站按照10年一遇的标准设计,站内有两台水泵,每台水泵每秒可抽掉100升积水。

  “泵站的操作人员将在汛期24小时值班,随时关注雨量及河道水位的变化,及时打开水泵,将集水井内的积水排入河道,基本可以解除小区积水的隐患。”陈钢说。

  杭州2014年大力度推进排水工程,源于一年前的“痛定思痛”。2013年“菲特”台风来袭时,杭州多处道路、社区遭遇“泽国”困境,极大影响了市民的出行和生活。

  城市洪涝多发在中国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痛处。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到2010年间,我国351个城市有62%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在城市里“看海”的新闻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仅2014年梅汛期间,贵州、山西、浙江、福建等多地遭遇强降雨引发内涝,造成灾情。

  多措并举“攻坚”顽疾

  杭州是一个洪涝灾害易发城市,既可能形成总量大、历时长的大范围梅雨型洪水,又容易遇到历时短、强度大的局部性台风型洪水。同时,杭州主城区外围的钱塘江水位普遍高于城市内河,一旦遭遇长时间强降雨,内河水位持续上涨,容易造成城市低洼地区内涝。

  杭州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春华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除了这些客观原因,还有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路面硬化,渗水储水功能减弱;控制性骨干防洪排涝工程缺乏;河道行洪不畅;地下管网等排涝设施规划滞后、标准偏低等。“不仅是杭州,国内很多城市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城市化建设中的欠账。”

  结合国务院及浙江省内涝防治工作的相关要求,杭州制定了《杭州市城市防汛排涝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该规划期限远期至2020年,以大杭州角度,系统考虑城市防洪排涝问题,提出“到2020年,中心城区50年一遇,其他区域不低于30年一遇”的防涝标准,及“蓄、留、排”的城市排水防涝思路。

  具体的做法,一是开展实施控制性骨干防洪排涝工程。

  2014年6月14日,位于杭州城区的闲林水库正式发挥蓄洪功能。闲林水库总工程师金建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闲林水库蓄水位高达70米,总库容1971万立方米,相当于1个多西湖的水量,它能够承接方圆40平方公里的降雨,按照百年一遇的强降雨量计算,水库大概能储存226万立方米降水,这能为杭州城西截住40%的降水,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王春华说,除了闲林水库,杭州多项控制性骨干防洪排涝工程也取得了有效进展。根据三年计划,杭州需完成657个项目,截至7月5日,共计337项工程已开工,255项工程已完工或发挥作用,已完成主汛前140项工程目标任务。

  二是建立长效管理、修复机制。杭州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排水科科长方适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2014年以来,杭州主城区已经清疏了雨水管渠1900多公里,疏浚河道65公里,提高了排水管渠及河道排涝能力。

  此外,修订应急预案,完善基层防洪体系。王春华介绍,在控制性排水工程和原有管渠改造没法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必须树立科学减灾理念。杭州在原有市政、环卫保洁、数字城管信息采集这3支城管队伍的基础上,新增城管执法队伍作为防汛防台快速反应力量,并购置了140台应急水泵及一台水陆两栖车,增强了抽水和应急转移能力。

  “我们还特别突出了智能应急系统,整合81个水位站点信息,90多个雨量站点信息,实现了防汛物资动态监管、河道排水口日常监管等功能。”王春华说。

  “良心工程”尤待长久规划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多措并举合力攻坚下,杭州城市内河排涝能力、住宅小区应急排涝能力、道路雨水收集和排放能力得到了提升。

  多位杭州城市管理系统的专业人士向本刊记者表示,这次考验过了,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城市排涝系统是“良心工程”,必须持之以恒攻坚克难,这其中,还有多项问题仍待协调解决。

  首先,“地下长城”绵延万里,城市管渠改造面临诸多难题。王春华说,我国城市下水管渠建设模仿的是苏联模式,大部分是按0.5至1年一遇的标准设计,普遍存在口径小、标准低的问题。

  他说,“管渠提升改造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在新建管渠方面我们已经把标准提高到了3到5年一遇。但是城市发展是渐进的过程,以前铺设完成的管网设施量巨大,提升改造就面临着影响交通、与地下其他管网发生冲突等多个问题,涉及不同部门以及和老百姓的出行,沟通协调起来难度相当大。”

  其次,城市防洪排涝应具备高标准、严要求,但不宜设定过高目标,导致国家要求和地方执行“两张皮”。国务院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内各城市10年内达到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的要求。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设施的形成历经了几代人,要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以新的完善的高标准排水防涝设施代替原有低标准设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考虑影响面和可行性。

  三是城市排涝系统是“良心工程”,必须持之以恒攻坚克难,不应随政府工作重心转移而轻视。

  杭州城管委的一位基层干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以来,浙江省正在主推“五水共治”,防洪排涝是其中之一,政府部门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和政策、资金倾斜。“省市的重点工作会变,但城市防洪排涝绝非朝夕之功,必须有长久规划,并持之以恒通过多年努力来完成,希望这项工作不要随着重点工作的转移而被忽视。”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商意盈/杭州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