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腐海草房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民居,海草房
  • 发布时间:2014-08-18 16:00

  中国稀世民居渐成建筑尸体?

  百年不腐,冬暖夏凉,以海草做屋顶,适应胶东海洋性气候的海边民居海草房,正面临消失危机——从最初遍布胶东半岛,到现在仅集中在几个村落。从2014年6月开始,一个“寻访威海特色民居海草房”的项目启动了,一些试图拯救海草房的人士参与进来,他们将历时10个月,深入海草房集中的威海荣成市进行考察调研,走访苫房艺人。本文作者正是其中的参与者。

  “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这无疑是对山东威海最美也最直白的介绍。城市是有生命的,一座城池的味道,在于它一树花开,一汪碧水,甚至是一片有趣的涂鸦,而海草房,就是威海的味道。

  中国稀世民居

  海草房濒海而建,当地渔民称它为“海苔房”,它采用当地的花岗岩等石材当墙体,用浅海生长的海苔草苫盖屋顶,堆尖如垛,屋顶高耸,浅褐色中透着灰白色,冬暖夏凉,百年不腐,是胶东沿海民居的典型代表。海草房主要分布在威海市下辖的荣成市,因海草房是最具原生形态和大海韵味的特色民居,被学术界称为中国的稀世民居,“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早在2006年就被山东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草房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烟台博物馆资料记载,新石器时代,胶东沿海地区先民们在海边搭建了遮风挡雨的海草窝棚,这可能就是海草房的雏形;战国时代,因鱼盐生产形成规模,许多盐民来胶东境内落户,使海草房增多,建筑技术相对提高;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东巡,促进了各种交流,海草房的建造技术日渐成熟,格局与外观基本定形,工匠也有明确分工;明洪武时期加强山东海防,大批移民到来,屯田军户和军属性质的村落群起,使海草房数量大增,建造技术趋于成熟;进入清代,海草房已成为当地人居的首选,无论是建筑风格、操作技术、工艺流程,还是内部格局及蕴含的民俗礼仪等各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峰。

  百年不用修缮

  建造海草房需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沿海民居众多,为何海草房多集中在威海荣成市?这是有原因的。

  一是胶东境内盛产海草。境内浅海滩涂广阔,海域流急水肥,有利于海草生长。这里说的海草是一种生长在5~10米浅海的野生藻类,春荣秋枯,农历处暑之后,大量枯草随浪上滩,经日晒逐渐变白、变灰,最终变成苍褐色。据当地居民介绍,建造海草房所用的藻类很特别,因为那是一种野生条状藻类,俗名“大叶藻”。因其形状像细长的海带,渔民们又叫它“海带草”。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地下茎,叶呈线状,适合生长于淡水、海水相混而含盐量较低的海岸线一带。

  二是人居环境独特。胶东境内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500公里,大多居民依海而生,久而久之,海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等特点,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用海草苫盖房顶,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深得当地居民喜爱,而当时大量生长的海草又足以满足人们建房之需。

  三是能工巧匠辈出。胶东先民利用海边的独特资源,研究出适合自己生活的建筑体,经过世代探索,形成一套成熟的建造技术。海草房的整个建造过程,需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4个工种的密切配合,共70多道工序,且全部为手工操作。

  与黄土高坡上的窑洞一样,海草房也很适合当地的地貌和习俗,是胶东半岛渔民们的一大创举。胶东半岛是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风大、雾多、雨水充沛,夏季台风频繁,降雨量大。海草房以石材为墙体,可耐风雨侵蚀;以海苔草为屋顶,因海草含有胶质,苫成的海草浑然一体,不易松散,有的百年内不用修缮。

  另外,厚厚的海草遮雨挡风,保温隔热。最重要的是,海草房还属于一种海边经济型环保型建筑,建筑材料俯拾即是,无污染,不耗能。

  然而令人难过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变化,形成“海草房是贫穷落后象征”的刻板成见。目前的现实是,传统海草房大面积消失,现存海草房越来越少,且相当部分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可用于居住的越来越少。有统计称,现存海草房只有5000多幢,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荣成地区,目前,在荣成市港西镇巍巍村尚保存20多幢有20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

  偶遇苫房艺人

  在调研东楮岛时,我们幸运地遇到了正在苫房的艺人。之前就听闻一般的房子要100多年才需要重新苫草加厚,而眼前这座房子已经200多岁了,只见利于排水的屋脊形成很大的坡度,侧面呈现一个“人”字形,灰褐色的海草厚厚地覆盖着房顶,肉眼观察有十几厘米厚,但实际上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外露部分而已,其实每个房顶都要苫20层左右,脊部最少也要厚达七八十厘米。这些正在苫房的艺人多已年逾花甲,他们并不是东楮岛上的居民,而是房主在宁津镇上请来的。艺人们说,他们是年轻时候跟师傅学的技艺,当时师傅也已经60多岁了,可现在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等到他们故去,或许再也找不到可以苫房的人了。

  走访巍巍村的时候,我们询问了很多人对海草房的评价,他们有住在海草房里面的,也有家里已经没有海草房的,大部分人给出了同样答案:海草房好呀,冬暖夏凉。

  在7月下午两三点钟气温30多摄氏度的在村子里走着,不免疲累,我们走进一家房子里,才觉得村民说的很真实。房子凉爽而不潮湿,厚达50多厘米的石块墙更是阻挡了外部的热气。

  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海草房都被盖上了或红或蓝的铁质板材,有的直接换成了瓦片。询问后得知,几十年上百年之后海草屋顶越来越薄,重新苫房既需要足够的海草又需要会苫房的艺人。而现在的海草越来越少,购买要4元左右一斤,苫一间房子就得上万元,若用铁板几千块钱就可以了。现在住在房子里的多是老人,自己没有经济收入,只能选择最经济实惠的铁板。而年轻人就算想盖,也是没有海草,没有技术。

  被遗忘的精神家园

  沉淀了厚重历史文化、具有独特北方海边地域特色的海草房,亦可以一窥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海防、城乡建设发展。首先,海草房是胶东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浓缩着渔家文化和民居文化。海草房独特的屋脊、门楣上的门簪,还有大门下的门枕,体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审美和民俗风情,记录了古老建筑的历史地理信息。其次,保护海草房,对留存胶东民俗文化、研究胶东民居史有重要价值。海草房是沿海人民的生活和精神家园,想了解海边百姓的民生史,就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看那些数百年高寿的海草房。

  如今,富裕起来的人们纷纷搬出世代相传的海草石屋,几乎没有人再学习苫盖海草屋顶的技术,世代相传的苫造技艺面临失传。这种最具原生态和大海韵味的海滨民居,正逐渐成为建筑的尸体、文化的标本。

  在我们走访的东楮岛,海草房和现代民居楼的分布,就像被一道墙分割开的两个世界,一面是气派的现代民居,一面是受伤的海草小房。明清时期独占濒海民居风骚的海草房,在岁月中被历史遗忘了……

  (本文参考了刘志刚《探访中国稀世民居——海草房》一书,特此致谢。)

  雷婷婷 于蕾/文 张博/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