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救灾趋向成熟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公益,救灾,成熟
  • 发布时间:2014-08-19 16:17

  【开栏语】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期起,本刊将推出全新栏目《善行》,通过记者深入采访报道,以鲜活的故事形式记录优秀公益项目、公益人物,从而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友爱友善。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从彝良地震到芦山地震,经历了一次次灾难的洗礼,中国的公益组织在救灾实践中迅速成长和成熟起来。在此次鲁甸地震灾难救援中,公益组织等民间救援力量在应急响应、救灾专业素养、统筹协调等方面,都彰显出日渐成熟的趋势。

  应急响应更加迅速

  和以往相比,此次对鲁甸地震灾区的救援,公益组织的反应几乎称得上神速。

  8月3日,地震发生7分钟后,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联合救灾伙伴,第一时间与灾区当地取得联系。壹基金救援联盟在云南、四川、贵州的5支救援队随即出发赴灾区救援。

  16时56分,壹基金确定第一批救灾物资,并从昆明备灾仓库连夜装车起运至灾区,后续的矿泉水等救灾物资也于4日起运。

  17时,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启动应急程序。20时,福基会所属的蓝豹救援队西安队集结,随后携带专业器材出发;21时52分,蓝豹成都队与成都应急救援队一同出发;22时左右,蓝豹南昌队出发……

  “这表明我国的公益组织在救灾机制响应方面已经趋向成熟和完善。”NGO研究学者王祎告诉记者。

  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在鲁甸地震发生24小时后,全国范围内已有17家基金会启动应急预案,积极投入到地震救灾工作中。截至8月8日16时,全国范围内已有50多家基金会共计为灾区募集款物2.5亿元。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到8月6日,已经有70多家公益组织的赈灾队伍以及救援队伍到达灾区,并分头开始各项救灾和救援行动。

  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这是一次形势严峻的灾害。这次地震的震级看似不高,但超过里氏6级的地震发生在山高谷深、地表破碎、人口密度大、经济水平低、房屋无抗震结构的云南山区,就会造成严重损害。而且对于土坯房彻底倒塌的贫困灾区群众来说,重拾生计也将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在此次地震救灾过程中,经过汶川和玉树、彝良、芦山等地震灾难的洗礼,几乎所有公益组织所属的救援队伍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也都迅速地意识到了此次灾难危害较大这一点。

  壹基金公众参与中心副总监姚遥称,该基金会参与救援的队员平时都有本职工作,但是他们长期参与救援集训,“都是多次参与地震救援的队员,救援队伍携带了搜救犬、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在鲁甸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许多救援队立即携带专业设备集结待命,甚至即时开始向地震发生地的方向移动,长期以来的备灾专业素养成为了此时迅速行动的基础。

  去年芦山地震时,由于大量公益组织、志愿者涌入灾区,曾一度造成芦山县进入重灾区的主干道拥堵,延误救援。而此次鲁甸地震发生后,得知前往昭通巧家、鲁甸的公路拥堵,各大基金会和公益组织以及志愿者都基本认同了这一通则:让专业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立刻为生命通道让路。

  记者还注意到,与以往向灾区运送帐篷、粮油食品和饮用水相比,此次各大公益组织向鲁甸地震灾区捐赠的物资还表现出多元化、针对性和集成化的特点。

  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赠支持的救灾物资中,包含了1500个儿童夏季温暖包。每个夏季温暖包物资包含有儿童牙膏、牙刷、硫磺皂、指甲钳、花露水、美术套装、水杯、手电筒、无纺布袋等10种物品。

  在中华儿慈会向灾区发放的救灾物资中,有1000个“童缘包”(儿童学习生活包),也包括毛巾、肥皂、牙刷、手电、雨衣、创可贴及图书、文具等物品。

  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发放的救灾保障箱中也装有多种紧急安置物资。

  “这是公益机构救灾素养趋向成熟和专业化的一种表现。”王祎说。

  协调机制初步形成

  除了搜救和物资管理等技术专业性,几乎已成为救灾工作中老生常谈的“协作统筹”也在考验着另一种专业性。

  “这次救援的环境之艰苦、工作强度之高、补给获取之难,也是超出意料的。这对民间救灾组织的专业性提出了几年来的最大挑战。”8月7日发布的卓明灾情第5期简报如是说。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是一家以专业处理灾害信息、协助救灾资源对接、促进救灾效率为工作内容的志愿者组织。

  一直以来,在自然灾害救援中,我国民间救援力量就存在缺乏协调机制、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

  可喜的是,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再到鲁甸,在大灾中不断历练的民间救援机制此番也表现得更为理性。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依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救灾角色,从而构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民间救灾图景。

  就目前看来,此次鲁甸救灾中,民间公益救援力量之间更具协作意识,救援分工更细、相互配合的情况更多。

  8月5日,包括壹基金在内的20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成立了鲁甸救灾联合协同平台并发布倡议书:“做到遵纪守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互助协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有序高效投入抗震救灾。发起机构承诺不以本平台名义筹集资源。”

  8月5日下午,由于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等多支专业救援力量在灾区展开救援,经过昭通团市委统筹安排,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中心(四川分中心)成立,协助统筹四川志愿服务救援力量参与救灾。

  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民间救援工作,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基会、壹基金等多家公益机构在芦山地震救援中成立的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也于8月5日发出公告,呼吁参与救灾的各类社会组织以灾区群众需求为本,结合自身专长合理安排资源,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积极参与紧急救援。同时还呼吁要完善基金会之间以及基金会与其他社会组织间的协同机制,做好志愿者服务与管理工作,实现在信息分享、物资调度、人员协作等方面的有机融通。

  “因为地震往往事发突然,只有大家到达灾区后,才会形成自发的协调机制。”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希望各地政府都能对公益组织的救灾协调机制有所了解,事先有预案,一旦有灾害发生,马上就能有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对接这些公益组织,“这样就可以让局面从混乱走向有序,既提高了效率,又能避免各种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舒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