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矛盾的环保社会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日本,矛盾,环保
  • 发布时间:2014-08-19 16:27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社会已然成为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体系。也许,人们拥有环保意识的同时也要追求更舒适的生活吧。

  7月下旬,《民生周刊》记者随中国环保工作者代表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赴日采访。东京、京都、大阪、北海道,行程匆匆却印象深刻。

  时值盛夏难免烈日炎炎,但湛蓝的天空极易抚平人内心的烦躁。城市中见缝插针的树木也活脱像跳出了宫崎骏的漫画,体态憨厚,颜色苍翠。

  导游二宫小姐是一位日籍华人。她时常用“像水洗了一般”来形容周遭环境所散发的清新气息。整洁、干净、有序是很多人在日本最直接的感受。

  最让外国人赞叹的是,除了便利店及饮料自动售货机旁会放置一些供行人丢弃饮料瓶的垃圾箱外,日本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其他垃圾箱。

  “我搬到新社区后,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怎么丢垃圾。”二宫小姐介绍到,日本人已经习惯将垃圾带回家进一步分类处置。“这里没有职业歧视,但没做好垃圾分类会被邻居看不起。”

  据悉,日本每个地区都有垃圾分类规定,比较宽松的要分七八类,严格的则要分20多类。

  对于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的细致程度,在处理塑料饮料瓶上可见一斑。首先要把饮料瓶盖子拧掉,撕下外包装纸放到塑料制品垃圾箱内,瓶身用水冲洗一下,再踩扁扔进分类垃圾箱。

  这种细致到“严苛”的行为背后,是日本民众环保意识的固化及传承。这得益于曾经的工业污染教训,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得益于“克己”的国民性格,还有持之以恒的环保教育。

  小学生的必修课

  每到一个城市,中国媒体和环保人士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日本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那么强,而且不反对垃圾焚烧。”

  记者看到,在最为繁华的东京就坐落着23座焚烧厂。从外观上,很难看出它们与普通工厂的区别。因为这些焚烧厂过于“默默无闻”。厂区周围既没有刺鼻的味道,也看不见路面被污染的痕迹,更别提浓烟和噪音了。

  相较于中国老百姓还会对二恶英谈虎色变,日本早已是名副其实的焚烧国度。作为世界上最早应用垃圾焚烧技术的国家,这里80%以上的垃圾会被送进焚烧炉。

  “安全焚烧技术的提升使得在城市中设立焚烧厂成为可能。当然,由于前期分类回收以及资源化的过程做得好,焚烧总量被大大减少。”日本促进容器包装3R全国网络副运营委员长中井八千代阐述了3R的概念,即减少(reduce)、再使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

  她的观点不禁让记者想起一句话,“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事实上,日本民众在垃圾分类上所体现的超强执行力,还有对焚烧厂的普遍接受程度也源于他们从小到大的教育。

  与中国环境教育注重科学知识不同,日本的环境教育更倾向于实践、体验,也更具有实践性。所以,到垃圾处理厂、焚烧厂参观是每个小学生的必修课。

  在札幌市中沼回收再利用园区,记者就与当地学生不期而遇。

  “如果工作日的垃圾处理不完的话,周末还要继续开工。”该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到,该工厂是于1998年建成的,一年可以处理2500吨垃圾,每天的处理能力是80吨。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沿着走廊、按照垃圾分类的工序流程参观。在每一道工序车间上方,可以透过巨型玻璃看到车间里的“一举一动”。

  为了方便公众理解,走廊墙壁上同时展示了垃圾分拣系统示意图。示意图显示,中沼回收再利用园区利用风力、磁力、通电、手工筛选等方式对没有分类好的垃圾进行精细分拣。然后,再将分拣出的塑料瓶压缩成一个个“垃圾块”,送到隔壁的一家废塑料回收工厂进行深度加工。

  “这就是工厂对塑料瓶进行破碎的产物,基本上看不出垃圾的样子了,更像是一种原材料。”该工厂负责人谈到,这里承接上游垃圾处理厂的产品,生产出的塑料原料可用于制造薄膜、鸡蛋盒、汽车脚垫等,甚至他身上穿的工作服也是塑料瓶碎料深度加工后制成的。

  公害病教训

  “公害病一度成为公民健康的大敌。”启程之前,中国环保工作者代表团团长、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力告诉记者,日本解决严重公害问题的经验特别值得借鉴。

  她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污染造成居民患病的情况在日本比比皆是:在熊本县,由于当地的氮肥厂直接排放含汞废水,污染了水俣海湾而使当地渔民患上了水俣病;在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厂排放废气,导致周围许多居民患哮喘病死亡;在富山,由于当地的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含镉废水,许多居民患上了骨痛病等。

  “曾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东京、大阪等地区的大气污染经过长时间治理,到2000年以后空气质量才基本达到标准。”日本环境省综合环境政策局环境经济科科长补佐冈崎雄太坦言。

  此次,中国媒体和环保人士也参观了著名的日本NGO组织蓝天财团,学习大阪西淀川区公害病的公益诉讼、环境治理与恢复等内容。

  “我在不断重复那段历史,就是希望年轻人知道好的环境来之不易。” 亲历了当年严重污染、同是污染受害者的西淀川区公害病患者协会副会长永野千代子与记者分享了其切身体会。西淀川区最初的产业是农业、渔业,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西淀川区的污染和由其引发的公害病愈加严重。

  “当时,工厂里排出的烟都是红色的,好像发生了火灾一样。在外面晾晒被子,结果被子外面一面都是黑色的。为了安全,我给婴儿晾衣服就在屋子里,很难干透。”

  蓝天财团的工作人员林美帆介绍,1978年,当地共726人对国家、阪神高速公路公团和10家企业提起了公害病诉讼。这个诉讼持续多年,直到1998年才宣布公害病患者胜诉。获胜的公害病患者主动提出不要和解金,他们要求把和解金用到改善西淀川区环境的工作中。蓝天财团正是用其中的一笔经费设立的。

  如今,虽然西淀川的环境治理好了,但很多公害病受害者的身体健康依然不能恢复,例如,永野千代子依然会在夜里被气喘影响得睡不着觉,外出上下楼梯也都成问题。

  由于许多患有公害病的老人在家无人照管,蓝天财团也特意设置了为老人们提供日托服务的“蓝天苑”,老人们白天可以聚集在这里互相照应。医生也会定期来为老人们检查身体,提供健康服务。

  林美帆告诉记者,蓝天财团承担着更多样化的环境保护工作,为公害病患者和当地居民提供环保、养老等方面的帮助。“为了将蓝色的天空交给下一代而一起努力吧!”

  “在目前日本环保组织中,有4500多家民间团体,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是大阪的蓝天财团。” 冈崎雄太谈到,他们曾提议建立环保街区,呼吁日本政府多提供公共交通,与中国合作将地沟油制成肥皂、香皂等。

  便利之上的环保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无论是日本环境省(相当于中国的环保部),还是当地环保NGO组织,他们使用的复印纸都是一种颜色发暗的再生纸。

  在日本,再生纸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起初,由于质感粗糙等原因一直无法被民众接受。面对这一窘境,日本政府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扶植和援助。目前,日本市场流通的纸制品中,再生纸所占比率高达60%。

  类似的循环经济在日本并不少见。如今,日本在全球环保市场份额中排名第三。

  对于日本民众环保意识的形成、环保产业的发展,冈崎雄太认为离不开环保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政府开始灵活应用各种手段,既有限制性法律又有自主性措施。”

  他介绍,从1967年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到1972年的《自然环境保全法》,再到1993年的《环境基本法》,日本环境法律调整范围和调整内容都经历了政府、民间力量和企业之间的激烈博弈。

  “对于任何致力于3R运动的尝试都应支持。” 中井八千代谈到,目前日本各类环保法令和产业标准都比较完备。比如,2001年《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开始实施。此后数年间又出台了《家庭回收利用法》、《食品回收利用法》、《机动车回收利用法》、《小型家电回收利用法》等配套法规。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感受到,“环保”已经成为一种成分融入了日本人的性格。但仔细观察,又不禁心生疑问,这种高度环保意识背后有一定的矛盾性。

  譬如,记者就餐的大部分餐厅只提供一次性筷子;卫生间几乎都使用电加热洁身器,好像一天24小时都在通电加热;还有他们锲而不舍的“食鲸”爱好。最夸张的是,商场里充斥着各种过度包装的商品。

  以被中国人熟知的“白色恋人”为例,几块小饼干先装进防压的塑料盒,再装进塑料套密封,然后放入白色的纸盒,再包上一张漂亮的墨蓝色礼品纸。最后,再被装进一个手提纸袋以方便顾客携带或送人。加加埋埋,最少3层,多则五六层包装。

  对于这样的疑惑,东京财团政策研究员染野宪治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日本人做的努力,是在生活便利性之上的环保,而不是为了减少消费。”

  由此,记者有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社会已然成为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体系。也许,人们拥有环保意识的同时也要追求更舒适的生活吧。

  □本刊记者 陈沙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