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他们不报复社会?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报复,社会,公交车,纵火
  • 发布时间:2014-08-19 16:29

  对普通民众来说,善待生活中的弱者;对制度来说,保证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对政府与司法来说,确保社会公平正义,这些都能减少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可能。

  杭州、广州、长沙三地连续发生公交车纵火案。随着案情的明晰,嫌疑人的人生轨迹浮出水面。杭州案嫌疑人包来旭,因患肺结核产生仇视社会心理,有了制造恶性事件扬名的念头;广州案嫌疑人欧某,因个人赌博输钱而心生不忿;长沙案嫌疑人陈永森,动机则更为简单,因未找到工作有了“搞点事然后去坐牢蹭饭”的念头。媒体统计,今年国内已发生5起公交纵火案,纵火者动机虽不同,但常见字眼为:厌世、悲观、泄愤、迁怒。

  公交纵火案这类报复社会型犯罪越来越多,表明大陆进入社会矛盾高发期,官员与司法腐败、行政不作为、地方政府与民争利、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环境纠纷、强拆征地等,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温床。从屠杀南平实验小学小学生的郑民生、制造抚州连环爆炸案的钱明奇,到公交车纵火的陈水总、包来旭、陈永森,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弱者。

  不可否认,这些人存在不同形式的人格障碍,但共同点是生活贫困,对未来无望。他们不是屡屡进行这种报复行为,而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会给他们的相对剥夺感超过一定限度,或挫折累积时间过长,才会引发攻击社会的暴力事件。他们并不是“冤有头、债有主”式地复仇,而是“报复社会”,把整个社会当作敌人,使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被伤害对象。

  对这类悲剧,只泛泛地反思社会责任难有根本改变。政府不仅要在事发后做好救火队长,还要从源头减少弱势人群的被剥夺感。改革社会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底层人群的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虽不可能完全杜绝这类犯罪,但至少能减少走向这条犯罪道路的可能人群。

  分配不公、物价疯涨、社会保障不完备,让底层民众处在生活重压中,如果对民众诉求只采取压制方式,等于在无限增加可能爆发极端暴力犯罪的人群。只有改革分配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帮助弱势人群解决民生难题,保障所有人的生存权,维护所有人的人格尊严,才能释放底层民众的不良情绪。

  健全法制、保障人权,保证民众诉求有合法途径得到回应与解决,对减少报复型犯罪极为重要。当社会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以权压法、知法犯法的现象越来越多时,加剧社会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地方政府与司法机关对民众合理诉求要尽快解决,对不合理的诉求,也需做好心理引导,使之转化为社会间的良性互动,避免制造民众与政府或司法部门的敌对情绪。如果底层人群有了通畅的诉求表达渠道,如果民众能及时得到法律和社会救助,报复型犯罪的人群也会大大减少。

  社会转型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单位”庇护,又极难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这也是导致报复社会型犯罪增加的原因。只有主动培育更多社会自治组织,才有助于提高公民个人的自治能力。社会组织可以让没有职业或生活保障的民众获得心灵归属感,能增加个人与社会对话机会,或成为底层民众的代言人,成为协调社会矛盾的中间机构,这都是化解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社会机制。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报复社会犯罪的受害者,这种悲剧在警醒每个人。对普通民众来说,善待生活中的弱者;对制度来说,保证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对政府与司法来说,确保社会公平正义,这些都能减少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可能。

  叶匡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