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软国际:十年成就中国力量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中软,国际,成就,力量
  • 发布时间:2010-04-28 10:45
  2010年,中软国际迎来了十周岁生日。成立10年来,中软国际已经成为中国本土软件力量崛起的代表,营业额近11亿元、盈利近亿元,中软国际是如何从一个硬件产品为主的集成商,转型成为服务业务占主导的软件企业?下一个10年,中软国际有怎样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为此,本报总编辑孙定与中软国际董事总经理兼CEO陈宇红展开高峰对话,探求中软国际十年成长的动力。

  本报记者 陈淑娟

  “创造市场”是主线

  中软国际十年来一直有一个核心贯穿始终,就是在生意模式上强调创造市场,称之为“咨询驱动”。e-park市场最早是没有的,中软国际认为有这样的需求,主动去发掘、适应这个市场,并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孙定:今年是中软国际成立十周年。中软国际刚成立的时候,是以硬件产品为主的系统集成商,如今却成为服务性收入近10亿元的软件企业,中软国际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转型之路?

  陈宇红:其实中软国际最初成立的目的,就是面向国际市场,提供全球化的软件服务。成立之初,公司只有不到100人,年销售收入只有4000多万元,其中80%都是硬件。去年我们的规模已经近11亿元,其中服务性收入就达到了10亿元,成长了25倍。中软国际的成长速度与中国整个软件产业的成长基本保持一致。10年前,中国的IT服务市场规模大约为500多亿元,占全球IT服务市场的1.5%,今天,中国已经形成了1万亿元的IT服务市场,是2000年的20倍。我们很庆幸,中软国际基本赶上了中国的成长速度,正确地跟上了形势。

  中软国际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创造、分享、共成长”的口号,现在公司远景的第一句话是“与中国共成长”。我们不仅与软件产业共成长,还与员工、股东、客户共成长,而与中国共成长是我们这10年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只要拥有一个基本正确的商业模式,不犯太大的错误,再跟上中国的成长速度,企业就会成长得很不错。

  2000年,我们主要做的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系统集成业务。当时电子商务特别火,我们建了200多个.COM。不过,由于电子商务的环境不是很成熟,信用体系缺乏,我们转而为全国较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做电子商务,开发e-park,在全国前十大开发区里,我们为天津、大连、广州、北京等6个开发区做了e-park。

  做e-park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电子商务本身对园区内企业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整合政府服务、建立一个服务企业的绿色通道,所以,我们开始做电子政务,进入e-government时代。从2000年到2003年,我们给大约20个部委做了办公自动化项目,包括烟草行业,我们也深入到政府与企业中间,了解客户的需求。正是行业与软件业务的互动发展,帮助中软国际产生了一个比较大的规模变化。

  孙定:看来公司成立之初也在业务方向上进行了很多探索。那么,从2000年成立,到2003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到2008年底转主板成功,中软国际10年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陈宇红:不论划分成几个阶段,我觉得中软国际10年来一直有一个核心贯穿始终,就是在商业模式上一直强调创造市场,我们称之为“咨询驱动”。比如e-park市场最早是没有的,我们认为有这样的需求,主动去发掘、适应这个市场,并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后,不管中软国际的业务怎么变化,这个核心是没有变的。我们在得到很多客户的项目之前,已经为这个客户做了一年甚至一年半的前期工作,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

  10年里,我们通过与一些大产业的结合,完成了从网络和硬件的集成商到以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的转型。2009年,公司实现了近10亿元的服务性收入,就是得益于与大行业的结合,比如烟草、审计、社保等。我们在2003年前后进入烟草行业,2003年~2005年,行业客户开始增多。在服务行业客户时,我们不仅限于客户当前的需求,还深入分析行业未来的需求,我们也在深入服务行业的过程中,获得了客户的信任,变成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2005年,中软国际开始提供外包业务。目前,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还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主要参与的还是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产业链上相对低端的业务,并且主要还是国外企业拿到中国本地进行的外包单子,但是,外包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使得收购兼并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常态。2005年以前,我们也有一些行业并购,只是规模都比较小,2005年以后,并购的规模逐渐大起来,出现了并购和勤这样的上千人的并购案。

  2008年和2009年是中软国际的调整年。从2003年上市以来,中软国际一共进行了22起投资或收购,经过消化吸收、调整定位,中软国际形成了目前包括解决方案、外包、人力资源培训在内的良好的业务布局。接下来,公司进入了发展的第三阶段,中软国际的重点任务就是建立端到端的服务能力,为同一个客户提供从咨询、解决方案到ITO和BPO服务在内的完整服务。

  跻身中国的五大综合性服务企业

  HP、DELL都通过收购成为软硬件结合的综合性IT企业,IBM更是造就了向服务转型的典范。我相信未来中国也会有自己的“五大”,希望中软是其中之一。

  孙定:在与中国一起成长的大背景下,中软国际是否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您希望中软国际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陈宇红:美国有自己的五大服务性企业,我们则要成为中国市场上的五大综合性服务企业之一。在美国,HP通过收购EDS成为软硬件结合的企业,DELL收购佩罗获得了服务能力,IBM更是造就了向服务转型的典范,我相信未来中国也会有自己的“五大”,希望中软是其中之一,这可能需要10年时间。

  今年我们也在做公司从2010年~2012年的新三年规划,有三个重要的方向。第一是中国市场或者叫国情市场。这样的市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有很强的监管者,二是被管理和被服务的对象是海量的,像质检、药监、农业等市场,外国企业没有遇到过这么大规模的市场,也不了解这些行业运作的中国特色。未来10年,我们要在国情市场找到比较好的商业模式,在帮助国家提升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完善,实现共同成长。

  第二个方向,就是打通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服务链条,把更多高端的产品卖出去。去年底,我们的公交一卡通解决方案在危地马拉共和国中标,合同金额基本是国内同等系统的6~7倍,这也是我们的解决方案业务首次走出国门。依靠中软国际过去10年的积累,希望未来10年我们能在国际市场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个方向,则是互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等新技术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变革。苹果、Google等针对个人终端消费者的企业具有很多创新元素,作为针对企业客户的服务型企业,我们更多地是中规中距地提交服务内容。未来,随着物联、互联、智联的推进,个人终端与企业客户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也需要像苹果和Google那样去创新。

  孙定:具体到公司的外包业务和解决方案业务来说,中软国际的业务目标是怎样的?

  陈宇红:我们希望今年公司恢复2007年那样的成长速度,那时公司的成长速度超过了40%,最近两年慢了一些,增长也都在两位数,希望今年能够达到30%以上的增长。

  在业务布局上,我们希望各条业务线平衡发展。2009年,我们的外包业务与解决方案业务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外包占50%,解决方案占46%,培训占4%,希望公司保持这个平衡局面。在外包业务上,现在我们还是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未来希望能够进入外包的主流市场,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和盈利性;在解决方案业务上,则要巩固、提高我们的市场能力,对于已经有较好市场地位的行业,要继续巩固、提高,对还没有市场力的行业要加强建设。只有在每一个细分市场都进入前三名,最后的综合排名才能够进入前五名,这对我们公司是很大的挑战。

  成为有实力、有眼光的公司

  中软国际从2005年就开始思考品牌形象问题,我希望,一提起中软国际,人们觉得它是一个有实力、有眼光的公司,专业能力强、懂人情。

  孙定:目前,用友、金蝶等管理软件厂商也在大力进行行业并购,希望深入市场缝隙,这会对中软国际这样扎根行业的企业带来什么影响?未来,两类企业的发展趋势会是如何?

  陈宇红:我觉得未来产业界会出现一种结合的趋势。SAP之所以那么成功,是因为SAP周围有上百万的开发工程师,有IBM等众多服务企业在为SAP做客户化开发的工作。最近,我们与一些管理咨询公司接触很多,他们认为,中软国际这样的企业给客户提供的是一个开发平台,提供的是“看脚做鞋”的服务,而用友、金蝶等企业给客户提供的是一个成型的产品,两类企业的互补性很强,未来,这两种力量会进行主动或被动的结合。

  当然,用友、金蝶进行的大量行业软件并购是有意义的,中国没有一个行业是小行业,软件企业在更多的行业进行布局、占位是有价值的。通用软件企业有很广泛的行业覆盖面,这是他们的优势,行业软件则远没到普及的程度,只在一些成熟行业里有应用,很多行业机会还有待去挖掘。我们基本上一直在做行业解决方案和定制开发,未来的行业机会还会很大。

  孙定:中软国际现在已经是8000多人的大企业,构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格外重要。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您有怎样的考虑?您希望中软国际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陈宇红:确实,500人的企业与5000人的企业管理起来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有关,与组织的规模有关,与企业整体的精神面貌有关。我们一直强调的企业文化是“创造、分享、共成长”。创造的基本内涵是奋斗,中软国际是一个魅力舞台,每个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能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大到商业模式的创新,小到管理办法、项目开发方法的创新;在分享方面,我们尽可能保障更多的员工不断加入股东的行列,共同分享企业成长的价值;共成长,则是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与客户、员工、股东的共成长,客户仍然摆在第一位。

  至于中软国际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我们从2005年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我希望,一提起中软国际,人们觉得它是一个有实力、有眼光的公司,是一个专业能力强、懂人情的公司。有实力主要针对客户,包括人才实力、技术实力、资金实力等。同时,我们还要成为一个格局大、有眼光的公司,作为一个平台公司,要建设一个覆盖更多企业的生态环境,这些都要落实在公司未来的商业模式上。在专业性上,像烟草行业的项目我们做了7年,每年都是接近500人的提交能力,只有专业才值得客户信赖,让客户放心。最后,我们希望成为友商的伙伴、客户的伙伴,是一个有人情而不是冷冰冰的公司。这些都是很长远的目标,希望10年以后,或者更长时间里,中软国际能树立起这样的品牌形象。

  总裁感悟

  中国没有小行业

  中软国际扎根的行业很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这一点让陈宇红很自豪,“从农业部的农产品生产,到质监总局对全国700万餐馆的监管,基本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都要管。”

  这些市场就是陈宇红一直强调的国情市场。外国企业没有遇到过这么大规模的市场,也没有遇到过像中国政府这样强有力的监管,中国行业软件企业可谓“天赐良机”。正是深入行业的策略,成就了今天的中软国际。在审计、烟草、社保、质检等行业,中软国际都有很多大型项目的IT服务经验。

  但是,每一个行业是否总有被瓜分完的那一天?餐馆、旅游等不知名的行业是不是太小了?当很多行业软件企业抱怨碰到了成长的天花板时,陈宇红却认为,中国没有小行业,关键看企业是不是挖掘了行业的需求。

  “有些项目从政府的角度看,可能项目确实做完了,但如果从被管理者和参与者的角度看,项目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大空间。”陈宇红说。

  在社保行业,最近中软国际正在做社保异地系统,全国参保人群共有2.3亿,其中大约50%都是异地参保的,从参保者的角度来说,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是,交了这么多年钱,退休之后的钱到底在哪里。中软国际看到其中蕴藏的潜力非常大,关键是如何做好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行业的服务模式创新,以及服务的进一步深化。(文/陈淑娟)

  采访手记

  蹲下是为了更好地起跳

  2009年,中软国际实现服务性收入近10亿元,员工总数也达到8000人。其中,服务性收入增长了24%,毛利率增长了23%,中软国际认为,自己的盈利能力是“没有问题”的。

  这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布局。目前,中软国际在全国建立了10个实训基地,2009年共培训了1.5万人,今年的目标是培训3万人。去年,中软国际从培训的学员中抽出大约8%补充自己的团队,既保障了公司的人才需求,也给IT产业培养了人才。在高端人才的引进上,中软国际希望达到良性循环,即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而更多的人才在中软国际舞台上施展才华,又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实力和吸引力。

  更重要的,则是得益于中软国际“精细管理”的力量。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软国际的发展速度从前几年的40%降低到了10%~20%,中软国际也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希望解决过去公司高速成长时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对外,提出了“精耕细作开拓行业、精细管理打牢营盘、精准设计主动出击”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对内,中软国际在修炼内功方面做了两件事,从印度引进了一套运营管理系统,上线了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为公司的战略落地提供保障,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文/陈淑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