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的敌人们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英特尔,敌人
  • 发布时间:2010-04-28 10:47
  移动通信领域——摆不脱的高通

  “Google的Nexus One手机又脱销了。”张远已经在中关村的几个卖场转了好几天,老板却告诉他,这款智能手机货源很少,即使到货了也要涨价。在淘宝上,这款手机的价格已经到了4500元。

  从2009年12月开始,对于Nexus One的各种爆料就持续不断,很多人都把Google看做惟一一个可以在手机界抗衡苹果的公司。不过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是,Google在手机规格页中标明,其采用的Snapdragon芯片是“Qualcomm(高通)QSD 8250,1GHz”。

  智能手机是通信芯片厂商与IT芯片厂商都想掠夺的一块阵地。市场调研公司Parks Associates预测,在未来4年内,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将超过10亿部;尼尔森也于近期指出,2011年年底美国智能手机用户甚至有望超过传统手机。

  这正是英特尔与高通的一大战场。

  在4月13日~14日举办的IDF(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花了大量的篇幅和时间,来宣讲其之前与诺基亚“联姻”的产物——手机操作系统MeeGo——它寄托了英特尔重回移动通信市场的希望。

  MeeGo是英特尔Moblin和诺基亚Maemo两大操作系统的融合产品,基于Qt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同时运行在MeeGo和Symbian等多种平台上。英特尔希望通过与诺基亚的合作,将Moblin操作系统从小范围应用扩展到更多电子设备领域——不仅可以用于手机,也可以用于互联网电视、机顶盒、车载娱乐等多种设备上。目前,已经有超过10家操作系统供应商、近20家独立软件开发商、5家OEM、两家服务提供商,以及腾讯、金山等10多家软件及互联网厂商支持MeeGo。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来对抗Android+ARM的。”IT知名博客孙昌旭这样评论英特尔与诺基亚的合作。“英特尔和诺基亚在此次合作中各有心事,前者是要反攻ARM阵营,而后者则是要借MeeGo来发展高端智能手机市场。”

  这并非是英特尔第一次涉水移动通信市场。多年前,英特尔曾推出用于智能手机的X-scale处理器,为此投入了100亿美元,经历长达10年的培育,却未能取得成功,最终英特尔将通信及应用处理器业务出售。现在,能回忆起这款移动处理器的人寥寥无几;2008年,英特尔推出凌动处理器,准备重返移动通信市场。英特尔对移动通信市场的终端界定,包含了从手机到移动互联终端、从3英寸~10英寸的各种产品形态。而几乎同时,iPhone和Android才刚刚起步。但由于那时用于移动通信设备的Moblin操作系统尚未成熟到可以搭配凌动处理器,英特尔失去了先机。

  而毫无疑问,此次英特尔和诺基亚的合作将冲击现有的通信芯片市场格局。“首先受到英特尔和诺基亚组成的x86阵营影响的,是处于通信芯片业领导地位的高通。”一位电信专家告诉《计算机世界》记者,目前,通信芯片厂商基本上都采用ARM架构,英特尔与诺基亚的合作跨越了芯片领域、移动终端和服务,将对高通的无线通信硬件平台产生很大冲击。

  但高通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2009年,高通在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展示了主频为1GHz的Snapdragon手机芯片,它标志着手机处理器终于进入GHz(千兆赫)时代。许多应用开发商都认为,Snapdragon是一款性能很强的芯片,因为Snapdragon已准备好支持各种应用程序。除了Nexus One外,联想乐Phone、索尼爱立信X10、东芝TG01、HTC的HD2和Dragon,以及宏碁neoTouch和Liquid A1等使用Snapdragon的智能手机产品也将相继面世。

  此外,高通还是被普遍看好的Google Android手机阵营的重要成员。从2008年9月第一款支持Google Android OS手机T-Mobile G1推出时,高通与Google就建立了合作关系。在Google领导的开放手机联盟(OHA)中,高通是创始成员中最重要的芯片厂商,目前已支持多家全球顶尖手机制造厂商,推出了数款使用Android平台的创新终端。

  而英特尔方面,虽然在去年,英特尔及时收购了参与其中1/3产品设计的软件系统开发商风河公司,并在去年6月的台北Computex电脑展上,展示了Android系统与其他软件协作的情况,却始终处于Android开发的边缘地带。

  再者,高通与诺基亚扑朔迷离的关系,也将令英特尔十分困扰。在今年3月的WMC2010移动通信世界大会上,高通CEO保罗·雅各布曾表示,诺基亚正在准备一个新的产品线,将沿用Symbian系统并内置Snapdragon处理器。诺基亚CEO康培凯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会和高通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虽然此前,高通与诺基亚之间专利官司不断,但是如果高通的Snapdragon处理器用在诺基亚手机上,必有助于诺基亚市场份的额大幅提升。

  因此,在移动通信市场,英特尔依然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苹果、Google的风头,恐怕短时间内还不会被英特尔抢走。不过,英特尔、诺基亚、高通,甚至苹果和Google,到底谁会是智能手机最后的赢家,现在还只是未知数。

  MID领域——非x86对手紧逼

  1月5日,在Google宣布Nexus One手机的12个小时前,联想在CES上发布了一款智能本(SmartBook)Skylight,吸引了诸多目光。Skylight并非是“Windows+英特尔”组合的上网本(Netbook),而是采用高通Snapdragon平台新终端。“这是第一款由电信网络商销售的非Atom架构上网本。”ABI Research分析师Jeff Orr评价称。

  由于高通与飞思卡尔都为智能本提供了关键的芯片技术,并设法让消费者意识到智能本和笔记本电脑及上网本的不同。因此,“上网本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个使用Windows的便宜笔记本电脑,我们认为,智能本只是挑出上网本可用的部份,可以永远保持3G连线。”高通CDMA营销与产品管理副总裁Luis Pineda这样定义“智能本”。

  智能本能否开辟上网本与手机之间的新市场,重新为消费者定义在工作和娱乐方面的移动性,目前还很难说,但高通这种凌厉的攻势,会引起英特尔的忐忑不安吗?

  在2008年,英特尔首次向业界推出了其最新凌动处理器芯片Atom,并提出了基于该芯片的上网本和移动互联网设备“MID”的产品概念。随后,英特尔联合产业链合作伙伴进行了一系列MID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与其将MID看成一个新产品,倒不如说它是英特尔处理器业务转型的又一次尝试。面对市场对UMPC、Classmate PC等产品的平淡反应, MID承担着帮助英特尔的芯片突破横向发展的重任。

  一个设备是否能赢得市场的认可,需要时间来验证。基于Atom的上网本从2008年火爆到了今天,个头比手机大,功能比笔记本电脑“瘦”的MID处境却一直很尴尬。虽然概念超前的MID引领了整个产业的潮流,但却没能在新兴市场取得如期的效果。那些曾表示紧密围绕Atom和MID开发的OEM厂商,除了华旗大张旗鼓地发布过MID新品外,联想、三星、华硕等厂商一直未有批量的产品生产和销售。

  相反,2007年11月,高通发布Snapdragon芯片,芯片型号为QSD2850。高通相关负责人表示,Snapdragon芯片主打4~10英寸屏幕的移动终端产品,帮助高通完成从通信向IT的延伸。“在4英寸屏的手机和12英寸以上屏的笔记本电脑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就是我们所提出的智能本产品,是具有上网能力的、从智能手机延伸出来的新型移动终端产品。”到2009年,高通又推出面向移动计算领域的Snapdragon芯片组

  目前,已有超过20家制造商正在开发包括智能手机和智能本在内的60余款基于Snapdragon平台的创新终端,联想与惠普先后推出了均基于Snapdragon的智能本产品。高通已公开表示,将在年内推出45纳米的双核产品,将处理速度进一步提升为1.5GHz。

  对英特尔来说,ARM阵营对MID类别产品的关注不容忽视。德州仪器(TI)、飞思卡尔(Frescale)等芯片厂商纷纷研发基于ARM架构的MID平台,基于ARM芯片架构、具有无线连接能力的新型终端也层出不穷。

  “像高通这种源于无线行业的企业,必须始终将功耗优化放在首要地位,才能为智能本用户带来类似于手机的使用体验。”高通相关负责人告诉《计算机世界》记者,Snapdragon定位IT与通信融合,优势之一在于将PC的强大应用处理性能和手机的超低功耗结合。

  而英特尔MID的两代应用平台Menlow和Moorestown都基于x86架构,其好处是可以和目前PC端和网络上基于x86 CPU的软件有良好的配合,能够很好地实现英特尔倡导的“随时随地与网络无缝连接”。但对于MID产品本身,MID的便携性对Atom芯片的能耗提出很大挑战,软件兼容、内容提供等方面也仍待完善。

  “我们最初的想法来自于人们对小尺寸和更多个性化内容的追求,但当时我们没有关注到整个服务模式的转变,我们用传统的电脑模式去设计一款创新的产品、体现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终端,但是没有一个服务体系来支撑,也没有服务商能够垂直整合个性化的服务。”英特尔中国大区总裁杨叙在谈及MID得失时,对《计算机世界》记者表示。

  自从1981年IBM推出第一台x86电脑,经过386、486、586,甚至奔腾,x86一直主导着计算领域。而随着市场及消费者需求的不断细分,未来市场的终端将更为智能化,越来越多不同尺寸的终端将随着3G的发展需要具备无线连接的能力。MID想到却没有做到的,有更多产品可以实现。

  “智能本与传统上网本将更多地体现出互补而非竞争地关系。换而言之,双方定位的不同,使两者面对的目标消费群体有较大差异,用户将依据其喜好和需求分别选购智能本或上网本产品。”尽管高通这样强调,但同为PC的补充,很少有用户会同时购买智能本和上网本,高通和英特尔都必须从残酷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路。

  数字家庭——与意法半导体逐鹿三网融合

  3月,在第18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上,意法半导体展示了数字电视和机顶盒领域最新产品、技术以及解决方案,其中包含了针对中国市场特殊定制的有线电视机顶盒芯片。

  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全球半导体芯片业的表现非常不理想,但是中国出台的三网融合政策以及2010年全国普及数字电视的计划,将进一步带动中国家庭数字娱乐需求的快速增长。广电总局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量达到6285.7万户,按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模拟+数字)数量1.63亿户(广电总局截至2008年底数据)计算,有线电视数字化程度已达到38.56%,未来有关的机顶盒费用支出开支将非常可观,也为芯片厂商提供了机会。

  英特尔不会放过这个商机。早在几年前,英特尔就推出数字家庭计划,希望能够找到新缺口,虽然没有更大的进展,但这也体现出,英特尔一直没放弃进入中国电视运营商供应商行列的努力。

  2008年,英特尔为中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华数数字电视提供多媒体处理器,为 “新一代混合机顶盒”提供3D、2D图形加速器以及浏览器功能。2009年,英特尔联合上海文广推出互动电视。在彩电领域,英特尔先后成为TCL和创维等互联网电视的芯片供应商,他们的合作模式是除了点播之外,为机顶盒等产品开发游戏、音乐等增值服务。

  在今年的IDF上,英特尔公布了关于“智能电视(Smart TV)”的最新进展。“智能电视”的核心技术是英特尔专为蓝光光盘播放器、机顶盒及数字电视等消费电子设备设计的凌动处理器CE4100,该处理器提供了一个全功能的软件框架“Widget Channel”,用于开发互联网应用或电视Widget,可提供电影、音乐、游戏、个人视频等多方面服务,通过全新的方式,将个人内容、收藏的网站以及社交网络融入电视。

  尽管如此,英特尔在家电市场并没有PC市场的绝对优势,意法半导体一直占据着中国机顶盒芯片的市场第一的宝座。虽然意法半导体曾经与英特尔在瑞士合资成立闪存公司,一同对抗三星带来的压力,但在中国,他们却成为了竞争对手。

  “意法半导体在高清音视频编解码、全新互连技术、3D驱动芯片、互联网电视以及微控制器等方面有无可比拟的创新理念和技术优势。”意法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家庭娱乐及显示器部总经理Philippe Lambinet表示。特别是针对中国市场,意法半导体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推出适当的产品。

  今年年初,意法半导体改组了亚洲的营销业务大区组织,大中华与南亚合并成意法半导体全球4大区中最大的一区。“这是着眼于中国的战略位置。我们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会持续高度投入。”意法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暨南亚区总裁纪衡华告诉《计算机世界》记者,针对消费电子市场,意法半导体将结合战略伙伴,全力支持中国广播电视、3D、高清机顶盒等市场的发展,“让中国机顶盒制造商能为市场提供交互式机顶盒。”——这与英特尔的“智能电视”不谋而合。

  因此,虽然英特尔的技术是三网融合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真正突围还有一段距离。

  嵌入式领域——与ARM正面冲突

  英特尔的最终目标不是英特尔统治世界,而是x86统治世界,他们将把x86推广到近可能多的细分市场。在过去的几年里,英特尔和ARM的竞争一直是对合作和支持者的争夺,如今,这种争夺因为“嵌入式”上升至了正面冲突。

  “先进的工艺将会使我们的功耗指标超越对手。”杨叙曾表示,在下一代纳米工艺中,英特尔的嵌入式SoC的功耗甚至可比ARM内核的SoC更低。英特尔中国区嵌入式产品事业部相关人士也透露,未来一两年,英特尔基于Atom的SoC待机功耗将会降至几十毫瓦级,与ARM的功耗相同,从而进入更多嵌入式领域。

  大到一辆车,小到一粒沙,嵌入式可以扩大在传统PC和服务器市场外的处理器和软件市场——不但规模巨大,而且利润丰厚。这一点,英特尔早已看清。2008年秋季IDF上,英特尔就预测到, 2015 年全球将有150 亿个嵌入式计算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在中国,从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物联网”,从车载信息娱乐设备到智能家电,嵌入式设备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英特尔的核心是芯片,但凌动可以演变到PC以外的地方。”杨叙说。为了进入PC以外的世界,自1976年英特尔推出第一款处理器8048,到现在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英特尔在嵌入式市场投入了30余年的精力。

  但英特尔并不是惟一想在这里推行自己架构的芯片厂商,只不过许多“前辈”都已在ARM的扩张中败下阵来,很多半导体厂商甚至放弃了自主开发而选择了ARM。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2008年评选的十大中国芯里,展讯、瑞芯、中星微等都是ARM的客户。

  过去30年来,英特尔一直试图把“Intel Inside”的标签贴在一切涉及到计算的电子产品上。“英特尔=电脑芯片”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公理。这是优势也是包袱。虽然英特尔也曾推出80386EX等面向嵌入式领域的芯片,但在嵌入式领域,一些巨头早已屹立并形成气候——德州仪器(TI)、高通、飞思卡尔等供应商的年出货量,都远远高于英特尔。

  为此,英特尔在去年以8.84亿美金元购软件系统开发商风河。虽然风河也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熟知,但它是全球最大的非电脑计算软件厂商,主要生产移动装置与电子产品的嵌入式软件,惠普、苹果、索尼、波音、摩托罗拉、三菱等都是它的主要客户。有了风河,英特尔试图更加深入挖掘包括机器人设备、智能无线路由器和车载娱乐系统的市场。

  不过,功耗指标始终是英特尔输给ARM的最大心病。为了降低功耗,英特尔正在采用SoC策略,针对手机、互联网电视和IVI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3大市场设计专用芯片。英特尔期待着,只要功耗下降,很多客户都有可能再回到x86平台。

  不管如何,英特尔与ARM的较量,谁会是最后赢家,现在还很难定论。但无论是在移动通信领域还是嵌入式领域,人们会想到高通、TI、飞思卡尔、甚至联发科,却不会首先想到英特尔。英特尔要渗透到更多PC以外的地方,敌人很多,路也很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