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楚门的新世界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隐私,日记
  • 发布时间:2014-09-01 13:57

  很多有记日记习惯的人,会更深切地体会到这种感觉:每隔一段时间,因着某个机缘,翻开了过往的日记,很容易就沉浸其中、不可自拔,或感慨时光荏苒、反思自身辜负光阴,或回想过往多彩生活、相关之音容笑貌。因为这记录里面充满着你活在这个世界的证据,喜怒哀乐愁应有尽有。

  如果把你这份日记扩展一下。内容上,将其扩展到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随人、随事——不仅包括了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还包括那些单调乏味的片段,同时还可以附上生理、心理指标的精准记录,乃至所有相关的证据材料。形式上,将其扩展到立体性质,色香味俱全,不仅仅是文字,还有语音、视频、地图等等你能想象到的所有。

  或者,不妨更极端一点,看过《楚门的世界》吧,这个日记里的你就是那个“Truman”,你的一切都被原原本本、原滋原味、全面系统地记录着。而且,你比Truman还要真实,至少你不是被导演设计着相关剧情,下雨就是下雨,而不是导演摁下了天气控制系统;某些人死去就是死去,而不是被掐掉了戏份——当然,再上升一环,我们可能都是在某种更高级导演的剧情设计之中。你也比Truman更先进:你的记录中还有各个方面详尽、精确的量化指标信息呢,脉搏多少,心跳如何,体重升了还是降了。因而,这份日记里的主人公是自导自演并做出专业记录的Truman,是Truman 2号。

  现在闭眼想象一下这份全新的日记。

  “全面回忆”改变一切

  两位计算机技术人士戈登.贝尔和吉姆·戈梅尔的《全面回忆》,为我们展示了上述Truman2号的全新世界。他们是微软研究院“我的数字生活”项目组的成员,致力于“全面回忆”,也称为“个人大数据”的研究工作。从这本书的出版来看,他们要做的工作不仅体现在技术开发上,还体现在普及理念以及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一行列中。这是一本催动想象力和激情的书,主要在于,很多人或多或少想象过这样的世界,读了这本书自然就相互印证,继而燃起自身过往的想法“伟大光荣正确”的正能量。

  假设真的实现了“全面回忆”了,那么完备的“个人大数据”怎么发挥威力呢?《全面回忆》用了四个标题:让你事业更成功、让你身体更健康、让你学习更高效、让生命不朽。

  个人大数据让你事业更成功体现在工作管理和人际关系上。我们对文件的处理将更加多产和高效,你无须再翻箱倒柜在一堆纸质文件材料苦苦搜寻,只需要点几下鼠标就可得到。你在个人大数据的帮助下会变得更加可靠和更富创造力。工作效率的提高源于一个人对自己工作习惯的深层了解,如果拥有详细记录着我们做过的所有事情的数字记忆,我们就可更有效地做出时间管理。有了更可靠的载体帮你记录事情,你的脑子就可以腾出来专注那些思维和创造力的事情了。你再也不用烦恼想不起工作伙伴的名字了,因为你可以轻松“回忆”起你们交往的细节。

  让你身体更健康似乎更为吸引人。得益于可穿戴设备的普及,记录心率、血压等个人健康数据正成为一个重要潮流。去过医院的人,大概都会被医生询问各类问题,哪个部位疼?疼了多久?之前吃了什么?我们通常难以准确回答出来,这势必会影响到医生的诊断效果。记录了全面的个人健康数据,就可以精准应对医生关心的这些问题,而且还远不止于此。基于无比生动详细的健康数据库的整合,我们可能在很多时候不再需要去看医生,而是自己输入健康记录直接得到诊断结果,或者通过电子系统传输给另一端的医生得到诊断结果。在完善的大数据支持下,这一诊断结果多数情况下要比现在更为精确。这一个领域应该是最该快速推进的。

  让你学习更高效指的是“全面回忆”将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学习模式。纯粹靠背诵的生物记忆依然是必需的,但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实际上在当下已经如此。我们可以在瞬间找到任何想学习的知识,随时可以访问记录着讲座内容的数字记忆库。我们需要老师吗?也许仍是要的,但一定不是现在这种类型的。全面回忆还能够揭示出每个人学习风格的细微差别,就可以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从而让学习更高效。对于高于学习的科学研究来说,可能会开启“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新范式。历史学家们最有福了,他们的一手资料将变得异常丰富,尽管获取资料可能需要一定的访问权限。

  让生命不朽是更具生命本质层面的功用。我们保留下来的全面数据就是你的生命再现,就算你的肉体在这个世界上已灰飞烟灭,你的“数字化身”还在,后来者可以看到你的音容笑貌,你的所有经历,你的三观和精神。这些东西至少占到生命价值的一半吧。甚至,假如我们根据之前的记录可以让这个“数字化身”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学习和进步呢?也就是说,就算你死了,人们也可以假设你没死去会有怎样的言语、行为等的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那简直就实现了“永生”!不过,这种想法的实现仍然遥遥无期,这不得不赞叹造物主的神奇——我们造出的机器智能还远比不上造物主造出的我们。

  实际上,我常常有另一个好玩、可能也算浪漫的想法。我们利用“个人大数据”来拍部电影如何?将多个人的记录融合在一起,也许会发现,原来我们这么有缘分!在某个时间,处于不同空间的很多人说了同一句话、做了同一件事;你去过某地,摸过的某一片花花草草,另一个人在稍后的时间里也同样做过,而且你们可能后来结识彼此。展开你的想象吧,能做的太多太多了。

  是可能实现的

  不过,我们要问的是,实现“全面记录”是可能的吗?从技术上讲,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存储设备和分析管理这些记录的软件。存储设备的容量要越大越好、越便宜越好;而软件要越智能越好。第一个条件基本已经实现,物美价廉的大存储量介质到处都是,还有着各种各样的“云空间”,用以存储大量的视频、照片和文档等等不在话下,而且这一条件还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改善,至少应对每个个体一生的“个人大数据”是没有问题的。

  难点在第二个条件,因为我们不是傻呵呵地只将一切记录下来就万事大吉,我们是要让这些记录有用处。一旦做到“完全记录”,就意味着你在该保存什么信息上无须抉择了,但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它们,如何去排列、访问和发现它的存储模式和意义上,却需要做出努力——我们可不希望辛辛苦苦积累了大量的个人数据,比之前的日记丰富得多,可竟然只增加了搜寻到目标的难度。当前我管理电脑上的资料靠的是文件夹管理,一个个文件夹分类,里面再文件夹分类,一级级下去。资料少的时候还好处置,多起来后我就不得不三番五次地调整文件夹分类,因为很多内容很难决定应归类到哪一文件夹中,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分类能够让我在需要时更有效地进行定位。这种状况对于大数据来说将是与生俱来的,传统的分类管理或索引管理是注定要放弃的,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是必须的。我们需要的是更智能的软件,智能到可以像人脑一样进行关联记忆。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大脑从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不是靠机械性质的分类,也不单单靠关键词搜索,而是采用关联记忆法。这本书也承认,软件工程师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开发出能够完全释放“全面回忆”威力的软件。不过这方面也是有进展的,不少搜索引擎都已经有了“关联记忆”的雏形,比如你搜索某一关键词时,它竟然可以较为准确地猜到你到底要找什么。不少软件还能够帮助你剔除无聊内容,发现生活中的有趣时刻——设想一下,如果真的全面记录了,肯定会发现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候是平淡无奇、枯燥乏味的(全面记录是必须的,因为我们难以在事先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没有筛选功能的话,这种大数据实在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

  在我看来,还有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做到“全面记录”并不需要花费特别多的时间。设想一下,如果你整日只是在忙着记录,那么记录的内容岂不是就成了记录本身?这就本末倒置,违背了我们进行全面记录的初衷。因而,仅凭人工去一一记录是不应该的,而且能获取到的信息量是远远不够的。各类工具还应该有自动捕捉的性能,人们花在记录上的时间逐步减少,记录的信息量和质量却逐步提高。

  新世界欢迎你

  我猜读者们在一开始就会想到“全面回忆”并非全是好处。不错,利弊总是相伴。全面回忆涉及“隐私安全”问题,不单是“老大哥在看着你”,可能很多人都可以看着你。当然,隐私的定义也会随时代不同而改变,在全面回忆时代,每个人也许要让渡出更多的私人空间。对于那些痛苦的回忆,你也许更愿意遗忘掉,遗忘也是一种幸福啊,不少人十分珍视人脑的选择性记忆。更为重要的是,更好的数据并不意味着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在全面的信息下,对于客观性质的决定也许是有利的,但对于需要主观决定的事物,很可能变得更加难以权衡。我们期待着技术引领着踏入新世界,并且兴利除弊,既让生活变得更为便利,同时规避掉那些弊端,我相信两种力量总是互有妥协地均衡着向前发展的。

  无论怎样,在技术层面,对于前人来说还处于科幻小说里的“全面回忆”,在当今时代基本具备了条件。人类天生就具备记录生活的本能,因为大脑并不客观,而往往是对记忆重新编排的记录。21世纪的人们已经或多或少地朝着“全面回忆”进军了,比如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照片和视频管理网站等等,人们乐此不疲地做着各种类型的记录并与外界分享。只不过这些记录相对孤立和分散,并未被全面整合,也缺乏一个共同的访问接口。

  作者戈登·贝尔从实现自己无纸化办公,到整理个人的各方面数据,并努力朝着全面记录进发。你愿意跟随他体验这个全新世界吗?

  李清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