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其实是“财迷”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孔子,暴发户
  • 发布时间:2014-09-01 15:19

  国人中大凡学历较高者,特别是年长些的,往往会以读书人来约束自己。读书人的自律,心中似乎有不少约定俗成的铁规,重义轻利是很重要的一条,“轻利”似乎成了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传承。

  我翻遍记录儒家鼻祖孔夫子的语录的宝书——《论语》,并没找到他轻看利益的只言片语,倒是发现老先生甚至有些俗不可耐的财迷特质。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话爱财的意思很明确吧。只要能求到财富,做“执鞭之士”都愿意。“执鞭之士”有人说是赶车的马夫,也有人说是拿着鞭子替官员赶人清道的小吏。反正不论古今,都不算太好的职业。往好里想,既然称之为“士”,怎么也能算国家公务员吧?至少是有事业编制的小车班或保卫处的小头目。

  其实,职务高低都不重要,反正都是为人民服务,关键是这些职业发财机会太渺茫。老先生拔剑四顾心茫然,夜观天象掐指一算,得,还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吧。这跟如今混迹官场的朋友,终于明白提拔无望,将时间花在个人兴趣的培养上,思想上并无太大的差别。圣人也是人嘛,比常人强不了多少。

  也有人说,孔子这段话,是在宣扬富贵不可求,有“生死在命、富贵在天”的消极思想。

  那夫子的另一句话,就能更清楚地表达他对赚钱的渴望,把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了。“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老先生不小心将自己和国君都架到火上烤了。

  大名鼎鼎的孔老师、孔大师、孔圣人,以您学富五车的才华,居然混得“累累若丧家之狗”,难道是因为邦无道吗?可天下无道,您老人家该隐居才对,怎么又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寻找机会呢?看来您是在有道之邦受穷了。

  好在先生给自己留了点余地,贫且贱才可耻,自己虽然穷点,收了三千弟子,很受他们尊敬的,还算有尊贵的社会地位。虽贫却贵,不至于太狼狈。

  孔老夫子自己没什么本领赚钱,他也没有板着面孔装出清高像,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话来维护自己的虚荣,将学生培养成视金钱如粪土的文艺愤青。

  《吕氏春秋》记载着这样的故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鲁国法律规定,只要在国外遇到卖为奴隶的同胞,将他们赎身回国,所有的费用都可找政府报销。学生子贡赎回同胞后,打算好人做到底,不给政府添麻烦,自己掏腰包算了。

  子贡不是沽名钓誉的人,几次接到做官的邀请,他都婉言谢拒了。作为一位成功的商人,这几个钱对他来说,基本就是九牛一毛。他这么做的目的,是想做个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充满仁爱之心的德道楷模。

  谁知老师知道后,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地将他狠狠训了一通。为什么挨训?还不是因为做了好事不去领钱,还写在日记里到处显摆。

  臭小子,闯了这么大祸,你还挺得意是不?你要做圣人?好事呀!想移风易俗?俺也支持呀!可你不能挡了广大俗人的财路吧!更不能断了海外侨胞的活路吧!

  不去报销,谁最高兴?当然是政府官员,他们巴不得全国人民都不来报销才好,这就能不花钱多办事了。

  现在终于出现你这么个典型了,宣传衙门、主流媒体派出的资深记者蜂拥而至,挖根源、抓典型,树新风,在全鲁国开展“学子贡、爱国家、爱同胞的奉献精神”的运动。你倒是出了大名,却害苦了那些漂泊在国外当奴隶、受洋罪的兄弟姐妹。

  子贡当然不会服气,俺明明是免费救人,怎么成害人了?老师,您是不是昨晚喝了劣质酒,现在还没清醒呀?大师就是大师,狂风骤雨的批评过后,就是和风细雨的促膝谈心了。

  你说,到处都在宣讲你的先进事迹,谁要再去找政府报销赎金,那不就成了自私自利的落后分子了?别说街坊邻居瞧不起他,争取进步的孩子们都会跟他划清界限。

  “那还不好?咱们为政府排忧解难,人人都奉献一点爱,每个鲁国人捐助一个同胞,失散在海外的亲人就都回来了。”子贡眼中射出的光芒,充满了无比圣洁的憧憬。

  美死你!给你点根蜡烛,你还当灿烂阳光了。前几天让你仔细读张帆老师《人人都是经济人》那篇文章,你肯定没认真读,罚你放学后抄10遍。文章怎么说的?大家做决定时,至少要算计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这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谁也没本事让大家违背这个天性。

  这样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人既不想当反面教材,又不愿意花自己的钱救人。只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卖身为奴的鲁国人,只能假装没看见,让他们自求多福了。

  往大里说,鲁君吸引海归人才,增加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复苏计划遭到破坏;往小里说,阻碍了多少离散家庭的团聚啊?断送了多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的期盼呀。

  你说是不是好心办错事,出小钱,坏大事呀?!回去好好反省吧,写份深刻的认识,明天带来交我。

  而贪财的学生子路,遇到有人落水,奋不顾身将他救了上来。被救者的家人十分感激,于是送了头牛给子路。

  人总比头牛值钱百倍吧,你既然真心送,我就不客气了。子路高高兴兴赶着牛往回走,可越走心里没底,救人于水火,是君子的本分呀。我收了牛,会不会被老师骂呀?

  没想到孔子见到牛后却高兴得手舞足蹈。

  好!好!好!来!来!来!

  我给你和牛合张影,马上发到朋友圈里,让大家告诉大家,救人也能赚头牛。以后鲁国人,见到落水者,都会毫不犹豫去救了。

  孔老先生的觉悟,和我们这些无利不起早的俗人相比,并没高大上多少。

  他相信金钱的巨大作用,更是赞成用物质刺激的方式,引导人们向善。

  再有人说谈钱俗气,有失斯文的话,还真得怀疑,他是不是认真学习过圣人语录了。

  走下圣坛的孔子,就是个和蔼可亲的邻家大爷,追求着“食不厌精”。炒两个小菜,喝点小酒,和朋友侃山吹牛,不亦说乎。他喜欢吃肉,却不忍心看杀鸡杀猪,干脆见到厨房就绕着走;他喜欢钱,但绝不赚半分不义之财。他从来没觉得“利”和“义”是一对不共戴天的仇人,倒是一直在寻找这两者最佳的结合点。

  这么有喜感的邻家大爷,怎么就变成“君子不言利”的圣人了呢?我看,这是后世的统治当局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各位看官仔细想想,什么样社会格局,统治成本最低?当然是被土地捆住手脚的农民最好管理。

  整个家族世世代代都在一个村子里,管理起来最简单不过了。一劳永逸地测量完耕地,到期限挨家挨户收税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敢造反?你全家九族都在这里,户口本上记着呢。想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我不管你,怕受诛连的族人也会收拾你。

  要是都钻到钱眼里,嫌种地的收入有限,那就得出门做买卖去。做买卖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货物流通、人员流动。大家都往外跑,搞得道路堵塞是小事,最要命的是京城周边的城乡接合部,今天出现个浙江村、明天来个福建帮、后天再搞个广东会,稍有点风吹草动,还不把京城掀个底朝天。都是些流寇,我们上哪抓人去?

  农闲季节还是在家读书吧,读什么书,读被层层审核过,教导大家不要捣乱的书。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

  不要想钱的事,你看,古来圣人都不谈钱,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书读好了,做了官,金钱、美女不请自来。

  当然,舆论导向更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孔老师爱钱这些小事,不报道、不炒作吧。几千年就这么一个圣人,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他。各位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也应该多向学生们灌输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不要学商人,他们没一个好东西,有钱也是暴发户,都是孔老先生说的不义之财。

  于是乎,事情就这么简单搞定了。

  今天还有人跟我说,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鄙视钱的,孩子关注钱容易成为唯利是图的小人,我是懒得再跟他讨论了,跟他同桌吃饭我都不乐意。当然,如果他埋单的话,我还可以表现得有涵养些,毕竟,吃饱了有力气给孩子们讲健康的财富观。

  张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