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A股市场设立中小企业板以来,中小板公司就一直承载着投资者对成长性的期望;2009年底创业板推出后,这种期望更是大幅升温。
2009年6月IPO重启后,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股票受到资金的热情追捧,股价节节攀高,如今两市的高价股,基本都来自这两个板块。那么这些上市不久就表现抢眼的股票是否具备人们所期望的高成长性?
所谓成长性,当是中小企业占领市场、扩大规模,只要能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可以允许它们盈利的不稳定或策略性下滑。因此,真实销售额的增长能体现一家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对IPO重启以来的180只中小板和创业板次新股的统计表明,这些公司2009年销售额仅增长12%,增幅较上年大幅下降13个百分点,即便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2%,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税收减免、严控期间费用等因素。由此看来,如果就成长性而言,净利润的增长并不能说明问题,而12%的规模增长不能不让我们对它们的成长性心生忧虑。
且33只中小盘次新股的2009年销售额出现同比负增长,数量超过2008年的两倍。
规模增长乏力
一家“袖珍”公司如果失去成长能力,就永远长不成大公司,在资本市场,也就失去了值得投资者期待的理由。遗憾的是,A股市场中小盘次新股的成长能力令人忧虑,2009年,它们的规模增长显得乏力。
2009年6月IPO重启以来,一共有194家公司在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为了便于分析中小盘上市公司业绩在上市前后的变化,我们选取了上市时未产生或未公布2009年年报,但截至2010年4月27日已经公布年报的180只中小盘次新股。
该180家公司的销售额统计结果表明,中小盘次新股在2009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仅为12%,与上年25%的增幅相比,大幅降低了13个百分点。
纵向对比说明,这样的销售额增长实难体现出中小公司的高成长性。
2009年,我国GDP同比增长8.7%,也就是说,这些中小公司的销售额增幅仅略高于GDP增幅。能在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这些公司可以算是国内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在资源配置等方面较其他未上市中小企业都应有更大的优势,仅实现了略高于GDP增速的销售额增长,无法体现出中小企业本应具有的高成长属性。
糟糕的是,对2009年重启IPO之前上市的中小板公司的统计表明,它们的成长性越来越差,2009年,这273家公司的销售额同比仅增长8%,不及180只中小盘次新股增幅,甚至不及GDP的增幅。这意味着,这180只次新股在2009年之后存在销售额增长继续减速的可能。
更一步分析,2009年,在上述180家公司,有33家公司的销售额出现同比负增长,而在2008年只有16家。
两因素助利润上升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对上述180只中小盘次新股的统计表明,2009年,尽管销售额仅增长12%,但净利润仍同比大幅增长了32%。之所以净利润增幅能超过销售额,在于它们有更低的税负,以及更严格的期间费用控制。
对上述180家公司的统计表明,这些公司享受着更低的所得税负,在过去四年中的实际所得税负平均不到16%,2009年为16.2%;而我们针对主板公司的统计表明,2009年主板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为22%,过去四年平均为24%。
显然,更低的所得税负与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不无关系。
这些公司的招股书中,几乎所有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所得税收优惠,其中,绝大多数因被地方政府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而享受15%的所得税率;部分文化企业因受政策对文化业支持而被地方政府减免税收,如华谊兄弟;还有一部分服务业公司因任用下岗失业人员而享受税收优惠,如华谊嘉信;就连卖农机的吉峰农机也享受到新办企业税优惠政策以及“老少边穷”税收优惠政策。
实际上,一些公司的税收优惠对盈利的贡献非常明显,比如已经过会的银之杰,2009年该公司的税收优惠额占净利润的比重超过25%。
不仅如此,公司内部在控制期间费用、保障盈利增长方面也不遗余力。诚然,节流也是实现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期间费用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我们要提醒投资者,对期间费用的控制是有限度的,未来不可能无限制通过这一方式来增长盈利。
统计表明,上述180家公司过去四年中的平均期间费用率为8.5,而2009年更是只有7.4%。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板公司在过去四年中的平均期间费用率高达9.3%,2009年则达到9.5%。
主板公司的平均销售规模要远大于上述180家中小公司,在此情况下,中小公司的期间费用率竟远远低于主板公司,这说明,这些公司的期间费用控制水平接近极限的可能性非常大,未来继续下降的可能性非常小。
警惕盈利变脸
目前,180只中小盘次新股并未出现明显的盈利变脸,但投资者仍不可掉以轻心。
税收减免和严控期间费用固然可以提高盈利,但税收减免终有收缩的时候,况且,这也不是公司真实经营能力的体现;期间费用的控制更是存在极限,过多控制期间费用反而不利于公司的成长,比如,充分的研发投入、适当的销售费用都是公司实现健康成长速度的重要保障。
目前,无论是创业板还是中小板,高市盈率次新股充斥着市场,之所以被看好,在于投资者对它们的高成长预期。然而,仅12%的销售额增长绝体现不出这种高成长,或者说是远低于市场预期的。况且,还有33家公司的销售额竟然出现负增长,它们更谈不上具有成长性。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高盈利增长在短期看固然可喜,但我们实无理由乐观。公司上市后,对于高管来说,他们手中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短期内无法套现。为了自身利益,他们势必将继续做好账面盈利,避免股价下挫。
我们担心,一旦这些公司的限售股解禁,再加上销售额增速放缓甚至下滑,就到了它们盈利变脸的时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