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中国信用小康指数:70.5 五成人认为信用环境有好转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中国,信用,小康
  • 发布时间:2014-09-04 13:26

  从2005年到2014年,“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提高了10.3,公众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整体信用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整体信用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政府信用仍需努力,及格了的企业信用还要再接再厉,多达15万人更是盼望着社会诚信的飞跃与质变

  “信用,一个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词,一个君子之风古代中国的见证。如今,在时代嬗变中,开始经受种种考验。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信用,你还在吗?”

  2005年,当《小康》杂志发布第一个“中国信用小康指数”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那一年的“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仅为60.2,才刚刚及格,被调查者普遍反映:中国的社会诚信度比较低,对此他们很不满意。他们“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相关法规不健全、法律的惩罚力度太小、失信成本远小于守信成本等。

  如今,九年过去了,期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历了不断提速的过程,今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的出台,更是被舆论称之为“诚信建设顶层设计的完成”。

  那么这些年的“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有怎样的变化呢?

  整体提升10.3,企业信用“合格”了

  2014年7月底至8月初,《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2014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13~2014年度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为70.5。

  “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主要从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企业信用等方面进行测评,本年度政府公信力指数为74.1,人际信用指数为67.8,企业信用指数为68.2。

  总体来说,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较九年前进步了10.3,从历年的指数得分可以看出,由60.2提高到70.5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例如“2006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比“2005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下降了0.1个百分点;“200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则延续了2006年的下滑趋势,降至60.0;直到2008年“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才止住了下滑趋势,开始向好。

  从不同的测评指标来看,企业信用指数一直“低迷”,2005年的企业信用指数为53.7,此后三年间均呈下滑趋势,2009年虽然已开始扭转,得分逐年上升,但是直到去年,得分仅“缓慢攀升”到58.5,仍未能超越“及格线”。不过,可喜的是,今年的企业信用指数为68.2,不仅终于跨过了“合格线”,还比去年提高了9.7,可谓是进了一大步。

  人际信用指数在这九年间由2005年的66.3缓慢增长到了今年的67.8,不仅进步不大,而且与去年相比,还“退步”了。在2006年和2007年,人际信用指数也呈现出了下滑趋势,2008年开始缓慢爬升,2013年达到70.2,今年则“栽了跟头”,下降了2.4。“2014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对于我国的人际信用状况,40.7%的人评价一般,26.4%的人认为不太好,5.8%的人甚至认为非常不好,只有3.7%的人认为非常好,认为比较好的人也只有23.4%。

  九年间基本上一直在进步的是政府公信力指数,2005年为60.5,2006年“原地踏步”,2007年提高到60.6,此后一直在不断“超越”,今年为74.1,比去年提到了4.0,比2005年提高了13.6。

  在国人的感受中,总体来说,与以前相比,中国社会的整体信用环境有变化吗?《小康》调查显示,5.1%的人认为有很大好转,54.8%的人认为有一些好转,30.7%的人没有感觉到变化,7.3%的人觉得变差了一些,还有2.2%的人觉得变差了很多。

  公众感受到中国社会的整体信用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却并不意味着整体信用环境非常不错,调查显示,在对中国社会的整体信用环境做评价时,45.7%的人给出了中等评价,29.5%的人给出了差评,给出好评的人则最少,占比24.8%。

  政府信用因何而忧?

  虽然九年间政府公信力指数一直在努力向上,但近几年的“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最让人担忧的信用问题”排行榜显示,相对于人际信用、企业信用而言,公众最担忧的还是政府信用问题。

  “政府的背后是谁?从大的方面讲,这确定了政府信用的真正主体。” 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教授、浙江省信用研究基地副主任管晓永告诉记者,要解决政府信用问题,核心并首先要解决执政党的信用问题,这是最关键也最根本的;其次是要解决立法、司法和行政信用问题。即法律是全民之约,立法必须体现全民意志,这是立法信用的合法性基础。司法必须独立,这是司法信用的公正性基础。执法必须公开,这是行政信用的有效性基础。

  对于政府信用问题,在历年的“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中,《小康》杂志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早在2005年第一次发布“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报告时,《小康》就提出“政府公信力--稳定与效率的纽带”,传统的意识认为,政府的公信力与生俱来,所谓名正言顺,政府是一切合法化权力的集合体;而在市场化进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同样面临着塑造和维护的问题,恰如建造一个消费者信赖的品牌,需要时刻在意。

  “2006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进一步发现,信用小康有“三忧一喜”,而其中的第一大忧虑就是“官员信用危机”,在当年《小康》联合新浪网所进行的“信用度最低的职业群体”调查中,政府官员被选为第一位。

  在2008年,政府信用度“喜忧参半”,一方面是因为当年国内自然灾害严重,中国在突发性灾害面前表现出的快速反应以及惊人的应对能力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和世界的称赞,并且在灾难面前,政府保证了信息的及时、全面和可靠,展示了透明、真诚的政府形象;另一方面,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中国兑现了2001年申奥成功时对世界的承诺,环境、交通、服务有了极大改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政府部门失信于民的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2009年以后,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政府信用,同时网络对政府诚信监督的巨大影响日渐显现。

  去年,“中国信用小康指数”再度聚焦政府信用,受访公众纷纷为提高政府信用水平献计献策,调查显示,公众把提升政府信用水平寄望于官员和公务员这“两员大将”。

  “2014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最让人担忧的信用问题”排行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仍是政府信用,57%的受访者表示了对政府信用的担忧,虽然与去年和前年相比,政府信用在此榜单上的排位并无变化,但对政府信用担忧的人群比例正在下降,2012年有76.9%的人表示担忧政府信用,2013年有63.6%的人表示担忧政府信用,而今年这一数字降到了57%。

  “哪些政府行为或政府官员的行为会影响您对政府信用的评价?”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和往年不同,2011年和2012年选择“政府行为透明度不高,比如财务收支不公开、公车数量不公开”的人最多;2013年选择“官员和公务员责任意识淡漠,失职渎职,导致食品、药品和环保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人最多;今年则是选择“官员和公务员的腐败行为”的人最多。

  “这和今年以来的反腐高压态势有关。尤其是公布的查处案件中,很多都涉及到‘一把手’,有些‘一把手’甚至还是‘双面人’,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更加大了公众对于官员和公务员腐败行为的那种‘痛恨’。”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分析认为,从近几年公众的感受来看,大家越来越倾向于将政府信用与官员、公务员的行为、意识挂钩,这也提示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信用管理,“政府如何加强信用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管好干部,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杜绝庸、懒、散等不良风气,要从严对干部进行诚信考核,对官员的某些失信行为甚至要采取‘一票否决’的惩戒方式。”

  在政府信用方面,一些国务院组成部门作出了表率,在“2014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政府信用榜”上,排在前列的是国防部、外交部、国家安全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

  企业家眼中的“诚信省市”:上海、浙江、江苏

  从2010年开始,《小康》每年都会推出“地方人诚信形象排名”,在中国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里,公众会认为哪些地方的人最讲诚信呢?

  在这5年当中,共有15个地方的人入选过“地方人诚信形象排名”的前十位,其中北京人、山东人、香港人、上海人共5次入选,黑龙江人、辽宁人、浙江人、江苏人共4次入选,澳门人3次入选,天津人、内蒙古人、河北人、广东人、台湾人2次入选,四川人1次入选。

  在过去的4年里,北京人、山东人、香港人一直当仁不让地包揽着“地方人诚信形象排名”的前三位,而在今年的“2014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中,排位有了微妙的变化,北京人依旧排在首位,去年排在第四位的上海人今年上升至第二位,山东人排在第三位,香港人、江苏人、浙江人、台湾人、广东人、辽宁人和黑龙江人分列第四至十位。

  关于城市、城市人和信用,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城市,如果不将信任和诚信的钥匙交给任何一个希望步入城市的人手中,那么这一城市必将毁灭在城市人手中;毫无疑问,与乡村“熟人社会”相比,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居民之间的交往更离散化、更空间化;但“城市没有拒绝权”,而作为城市底蕴和基础的主要公共产品之一就是信用、信任和诚信。

  在当下中国,一个省市的信用环境,作为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其实已经成为衡量、评价其经济水平、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写过一篇《升级城市信用,拥抱投资春天》的文章,他将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总结为三个十年,第一个是市场化主导的十年,第二个是政府主导的十年,第三个是政企合作的十年。在他看来,未来关键的变革,或者说真正能够带来产业升级和活力的变革,就是信用结构的变革。第一个十年中,国家把信用都给了市场化主体,第二个十年,所用的信用资源全部向政府倾斜,那么在治理或合作的逻辑下,信用该如何变革,将成为未来城市信用升级、推动投资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今年的“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中,《小康》杂志社特别联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进行了“企业家眼中的诚信省市”调查,150余位企业家参与调查,候选地方包括中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结果显示,在企业家眼中,中国信用环境最好的地方是上海,其次是浙江,再次是江苏,香港排名第四,广东位列第五,台湾、澳门、陕西、安徽和四川分列第六至十位。

  上海是较早开始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中国城市之一。从2000年起,上海便开通了涵盖信贷、公用事业缴费、守法违法信息等内容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2003年,上海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开通,采集质检、税务、海关、工商等部门掌握的基础信息。2009年,上海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协会主办的“网络社会征信网”开通,上海市公安局、通信管理局等提供支持。近几年,上海又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明确将诚信作为一系列价值取向的基础。今年,上海市的诚信建设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3月1日,“诚信上海”信用创新论坛举行;同日,上海市信用研究会成立;4月30日,设立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诚信上海”社会信用体系跨入“互联互查时代”。

  15万人的呼声:“社会诚信”亟须提高

  6月27日,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为《纲要》),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这也是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转型规划。

  《纲要》中指出了四个方面需要重点推进的诚信建设领域,一是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二是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三是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四是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在这四个不同的诚信建设领域中,公众认为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哪个呢?

  《纲要》出台之后,《小康》杂志社联合触动传媒对480755位公众进行了调查,多达159885人选择“社会诚信”,133442人选择“政务诚信”,94474人选择“司法公信”,92954人选择“商务诚信”。

  《纲要》中的“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部分首先指出:社会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社会成员之间只有以诚相待、以信为本,才会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才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社会成员之间能够以诚相待、以信为本吗?“2014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问卷依照往年惯例,设置了多道“人际信用”方面的题目。调查显示,40.2%的受访者有1~3个可以信任的人,32%的受访者有4~6个可以信任的人,26.2%的受访者有6个及以上可以信任的人,还有极少数(1.7%)的受访者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在对于自己最信赖的人的选择中,81.5%的受访者把票投给了父母,53.7%的人选择了配偶,43.3%的人认为是兄弟姐妹,位列“最值得信赖的人”排行榜第四至十位的依次是朋友(36.1%)、子女(35.8%)、同学(18.0%)、亲戚(15.7%)、恋人(11.7%)、同事(7%)、同一党派或团体中的人(1.7%)。

  社会信用建设还包含着教育、科研、医药卫生、文化、体育、旅游等不同领域的信用建设工作,而在每个领域中,都活跃着不同职业的人员,在公众心目中,哪些职业群体的诚信形象最好呢?自2006年起,《小康》连续9次发布“诚信职业榜”,在对三十多类不同职业群体的诚信形象调查中,农民、军人、学生、教师、农民工的入选率最高。今年“诚信职业榜”的前五位被这五个职业群体所占据,军人排名第一,其次是学生,再次是教师,农民排在第四位,农民工排名第五。此外,入选该榜单前十位的还有:警察、律师、记者、运动员、医生。

  值得关注的是,医生在近几年当中都没能入选该榜单的前十位,而今年的“信任度”却位列第十,在舆论时常需要疾呼“应充分相信医生”的当下,公众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充分说明了理解与信任的可贵。

  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教授章政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诚信从个体不断向群体和组织发展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如今三年过去了,当记者再次对章政进行访问时,他说,这些年间,中国诚信从个体不断向群体和组织发展的趋势,是能够看到的。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研究员王知凡、《小康》记者周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