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境演兵:军医检查报告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军医,军事训练,高原
  • 发布时间:2014-09-16 07:53

  军医拿什么去征服现代战争中日益复杂的战伤?又如何在赢得战争之前,先赢得部队的信任

  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军医。部队和军医是又爱又恨的关系。救得好,军医就是神;救得不好,军医就成了挨骂的对象。

  在高原特殊地域多兵种联合作战中,军医拿什么去征服现代战争中日益复杂的战伤?又如何在赢得战争之前,先赢得部队的信任?

  伴随装甲旅直上4500米高原

  高寒山地的边境自卫作战,卫勤保障历来是保战斗力的难题与重点。

  位于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研究多年,也拿到了一些课题和成果。但这些在战场上实用吗?

  现实是,还没看到战场,刚到军营就被否定了一半。

  “你们那个吸氧方案可能有用,但谁敢带氧气瓶?打起仗来比手榴弹还容易炸。”

  “抗缺氧口服液?拜托,我们已背了30多公斤装备了。况且你那个小瓶瓶装进去早挤碎了,还容易划伤手。”

  闭门造车没出路,只有到部队去,才可能找到新办法。

  在高原驻地部队训练场一隅,一个可容纳100多名伤员的野战医疗所“呯”地一声就展开了,快、齐、全。部队领导看了称赞一番,可依旧皱着眉头。一打听才知道,领导最担心的还不是缺氧症状出现后的救治,而是怎样解决好高原驻训中的适应问题——等送到医疗所就太晚了。

  按部队需求看医疗所,又是不及格。

  近年来军事训练中不断被强调的“实战化”,让以往部队与军医之间“相敬如宾”的关系受到刺激。一个驻扎在平原的装甲旅被全装全员掷上4500米高原,谁还有心思玩儿虚的?

  西南医院这个连续参加过汶川、玉树和芦山抗震救灾的医疗所,不仅和多支部队合作过,还代表国家远渡重洋与秘鲁、澳大利亚、新西兰军队合练,他们这次是主动请求参与高原训练的,没想到一开始就碰了钉子。

  军医们没想到任务以“检讨”开始。

  以往卫勤保障注意的多是进入情况后的自身能力提升,而不太注意作战部队的任务、能力、特点,“你打你的,我保我的”。现代高原作战的任务部队合成程度高,一般要历经远程机动、环境适应、重塑战斗力等过程。他们需要医生帮助“托底”。

  卫勤保障就先从“喘好气”开始,依照任务部队的个性与能力“定制”。

  为此,西南医院从某装甲旅自内地出发前即遂行伴随保障,进行高原体能习服专项训练。在到达海拔4500米以上的某高原训练场以后,又展开了三轮20个训练日的联训,监测了21项生理参数,并以营连为单位比较谁适应得更好,还在每个排“安插”了健康哨兵,每日上报体能数据。

  在这套机制保障下,装甲旅实现了急进高原的“三零”:零严重高原反应、零明显心理疾患、零重症伤病减员。

  “白金10分钟”

  高原习服中战士们很听医生的。可到高原战救训练时,他们就“开小差”了。战士们心里琢磨,战伤离我们还远呢。

  为了吸引战士们的注意力,军医们做了两件事。

  一是以美军某次战役证明战场自救互救的重要性。现代装甲战当中,高发伤情依次是:爆震伤(27%)、骨折(21%)、烧伤(13%)、贯通伤(9%)。伤后10分钟又称“白金10分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据统计,美军90%的死亡伤员发生在抵达专业救治机构之前。

  二是在一次部队实打实爆中,在舱室里放了两只动物(主要是为了提取战伤数据)。当战士们看到被实弹击中的血淋淋的动物活体,战救训练的严格程度迅速提高——他们知道这训练是真心为自己好。

  卫勤训练中的一个致命问题是:伤员“装”,救护“假”。部队的实打实爆给军医们启发:卫勤训练中,不仅要做出动作,还要考核动作的疗效。

  目前的医学模拟技术已经能够仿制绝大部分伤类。帮助西南医院在今年5月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中拿到一等奖的“竞赛系统”,被拆解成一个个具有战术背景的训练模块,铺在两辆坦克车的正后方。这当中,有“可出血、可呻吟”的伤情模块,有自带考评功能的高级模拟人,有战地救治的临床操作平台,其中诸多技术模型是最近一年内才在国际医学模拟培训领域面市的最新产品。

  它们有机组合在坦克遇袭及战救后送的近百米自然地形上,能够最逼真地模拟出装甲部队遇袭后的真实伤情。这套东西被称为装甲兵战伤救治技能模拟培训赛道,是专门为这一支装甲兵部队量身定做的,它能考评、能打分、能比赛,与部队的真实作战行为高度贴合,使部队成员自救互救效能提升了约64%。

  军医的战斗位置

  争吵无处不在。

  设想中,一般要经过信息与火力突击、小型作战群夺控要点要地、各组攻击力量向敌纵深突贯这些基本战斗阶段,待拿下主要阵地后,才轮到野战医疗所上场。

  当看到野战医疗所在纵深攻击群卷击敌控高地之时就往前冲,训演主导部队坐镇指挥的少将副军长当即拍桌子:“这简直是‘找打’。”医疗所所长郭继卫大校也不客气:“那你说这时的伤员怎么办?”

  部队有原则:立足未稳,敌方势必立体反冲击,“先防敌、再言救”。

  医疗所也有道理:高原作战中急进高海拔的部队,平均冲击能力比平原下降30%~40%,减员率也相应达到最高,要保证后续作战任务完成,就要“救治与士兵同在”。

  何时出、怎么出、出多少——很快衍化成整个训练中的一场争论。这促成了后来医疗人员的装甲化跟进、轻伤回流机制、多站式前接等一系列“变革”。

  医疗所在磕磕绊绊中终于展开,又有一位导演部的将军批评:“没有隐蔽伪装怎么行?”

  可按惯例医疗机构要亮出“红十字”啊!

  “靠红十字保安全,你信吗?”

  是啊,战争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最后达成共识:作战初期要伪装,抵敌过近时要伪装,制空不全时要伪装。显然,这更符合实战。

  医疗所成了参训的十余支部队中和指挥部、导演部争论最多的一支部队。

  对每一次批评意见,医疗所不是简单的“接受”或“驳回”,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怎么办”,从适应战术打法的角度理解、改进、充实或坚持。

  以往军演中也有医疗队的身影,但只是在图上给他们划分一个区域,他们把帐篷搭好以后,除了巡诊,就是坐在救护车里在山坡上围观热闹的打实弹。

  他们不会唠叨美军山地作战的“兵、医比例”,不会跟在连队训练成绩后面推算“高原非战斗成员”,不会去和司令部参谋们争论各种战法与训法。

  野战医疗所所长郭继卫向指挥部提出了“动中保”、“救治链”的新设想。前者指,卫勤保障充分适应高原快速机动作战特点和高原战伤动态变化规律;后者指,涵盖战役全纵深的战场急救、跟随突击群前出保障、批量伤员阶梯救治及持续性空运后送的全维救治链。

  几次合练后,“联指”司令员认可了医疗所展开的时节与方式。医疗所展开的位置离“中心地带”越来越近、联训科目也越来越丰富。

  轻伤回流火线

  如果是在高原、边境、自卫这些要素下作战,兵力总会相对紧张,战斗力的维持维护很关键。而送达救治机构的伤员中,有些经过快速处置后可继续投入战斗,即以医学技术实现“轻伤不下火线”。

  野战医疗所构建了装甲群内的“120”:在装甲兵指挥通讯系统中嵌入伤情监测功能,遭遇战斗后,让医学专家第一时间直接了解判断伤情,指导自救互救,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同时,医疗所在战斗前沿15分钟车程内布置了前出速治组,配备了可手术清创的一线处置车、野战检验车和X线车。这三辆车,跟在主攻部队后开进,快速诊治能够恢复战斗力的轻伤员,并及时送回部队,其他伤势无法现地恢复的伤员后送救治。

  计算下来,有17%的轻伤员在简单处置后返回前线。

  野战医疗所在部队各种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坚持要求将一台装甲指挥车改装为“流动氧疗装甲救护车”,抵近步兵突击群,并且要求部分装甲战斗车辆兼具卫勤保障的协助功能。

  作战的难道要配合后勤的?

  “怎么打听你的,怎么保听我的。”野战医疗所副所长王丽华坚持。

  本次联训投入的兵力有装甲兵与突击步兵,装甲兵“快突”,步兵“近攻”,他们出现的时间不同,地域不同,伤情伤类及回流路径也不同。医疗所采取梯次展开,即按伤员抵达的就近位置,分置装甲兵救治组、步兵救治组、手术组、直升机后送组,形成通畅链条。

  最初医疗所建立的卫勤保障,任务根据作战结果设置,更关注战役或战斗的伤情、数量,却不在意作战细节。这也是部队领导先前对医疗所工作皱眉头的主要原因。

  医疗所在联训中发现,在高原边境作战中,战力聚能强度大,战程交错转换快,而且人力物资运力紧张,必须精准保障。因此,卫勤的整体设计首先要以战法战术为基本依据。

  一场“仗”打下来,医生忙而不乱,伤员就近就便,这也是医疗所首次使流程与战术、战斗相吻合。

  精确保障细到每一升氧气

  战伤的有效控制,是高原边境作战的重要成果之一。

  郭继卫最喜欢对部队各级指挥员宣讲:“你的攻劲儿、后劲儿,就压在‘生物战斗力’上面;你的功过、升迁,就压在‘伤亡率’、‘减员率’上面。”

  要做到“零伤亡”,不仅要把医疗所建强大,更要强化医疗所与部队、战场、战术的关联度。这是西南医院野战医疗所的重要收获之一。

  关于未来,西南医院野战医疗所着眼于高原现代卫勤的精确保障。

  比如,精确到员额的战斗力保障。高原作战高、远、险、难,每个战斗力单元都很宝贵,这对卫勤保障的速救治、快止损、可再战,要求更高。

  精确到战斗的战救保障。缺氧、严寒与山地环境,使高原作战的战场救护更为复杂,卫勤保障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细节,细到每一系列的战术动作,以及完成这些动作所要消耗的氧气。

  精确到伤类的医护技能保障。高原有啥伤,军医就有啥招儿。

  精确到载重的后送保障。重量,过去基本没有纳入野战医疗所的视野。而运力紧张是高原边境通道作战卫勤保障中的重大问题。伤病救治应巧妙利用剩余或空返的空中运力,根据载重而不仅仅是伤情决定后送。

  批评与争论,倒逼与检讨,“斗法”与协作……从平原到高原,西南医院野战医疗所与部队整整四个月朝夕相处。在医疗所的个人总结报告上,一位军医这样写道:“院校贴近部队、卫勤贴近实战,说起来简单,其实真的很不容易。要贴近的不是职业距离,而是‘实打实备’的心思。”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马炬/重庆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