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颠覆中创新,做互联网化时代的弄潮儿——专访全时创始人兼CEO陈学军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全时,陈学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14 08:01
全行业互联网化大潮席卷而来,对企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全时创始人兼CEO陈学军站在企业服务者的角度,深刻洞悉互联网化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商业模式的革新。他认为,随着互联网化进程的推进,人与人,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之间正在建立紧密的连接,而企业形态即将被这种连接所改变。
“过去十年,互联网是消费者的互联网,大多数成功的公司都与消费者有关。但是今天看,互联网不仅改变生活,还改变行业。”陈学军指出,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将是行业互联网的十年,是互联网改变企业形态和运行方式的十年。
近期,移动医疗领域的几位拓荒者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在短短两个月内融资近10亿元人民币,这是对医疗互联网化的最好印证。除此之外,今天的金融、物流、教育、旅游等诸多行业也已经被互联网改变。
行业被“互联网化”之后,企业需要顺势转型。
从内部打破:
“连接”改变企业形态
企业互联网化的程度,取决于企业向客户提供的服务中信息所占的比例。陈学军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迪斯尼通过一个手环,可以告诉顾客哪些项目什么时候去可以不用排队。顾客在消费迪斯尼的过程中,信息第一次产生力量,这是互联网化的标志。客户在购买你的产品时没有信息,就不要谈互联网化。”
谈及互联网化对企业的改变,陈学军对美国的鲁滨逊物流推崇有加,“鲁宾逊是一家拥有130年历史的公司,从卖苹果起家,员工最多时近十万人。在13年前开始转型后,成为美国最大的公路运输公司,但现在只有9000人,而且没有一辆卡车,没有一个仓库。他们不再是传统的运输公司,他们是高科技公司。他们提供两个平台,一个连接美国中小运输的卡车,另一个连接货物。”陈学军肯定地指出,“传统行业如果有创新思维,要比互联网公司更具竞争力。”
商业模式的改变最直观,在它背后是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改变。事实上,企业内部的这种改变应该更大,更彻底。陈学军非常赞同海尔张瑞敏的观点——鸡蛋从内部打破是新生。他指出,互联网的思想是客户导向,而过去企业的组织层级复杂,流程繁琐,效率低下,严重阻碍客户导向,阻碍前线化决策;同时,组织内部的本位主义泛滥,严重缺乏协作精神,这是很多企业内部面临的问题。
“我认为在未来传统的组织结构会消亡,组织再不改,很多企业都得死。未来的企业形态会发生变化,会变得自由、平等、协作,知识和信息没有壁垒,年轻人有发挥的空间。”陈学军说。
这番话的前提当然是企业互联网化。就像鲁滨逊物流一样,企业组织需要适应互联网化的要求顺势转变,那些落后的组织方式必遭淘汰。以国内的家电渠道体系为例,某家电企业自身加经销商员工总数接近百万,却只做2000多亿的生意,整个生态链条的人均效率非常低。
未来的企业组织是一种怎样的形态?我们相信,那些封闭的、机械化的、层级式的、官僚的组织会消亡,而会像凯文凯利所预言的那样,成为一个生态系统。陈学军认为,互联网第一次让企业有机会从一个产品公司变成一个服务公司,可以直接去连接客户。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正是建立在这种紧密的连接之上。
不论是企业内部的连接,还是企业与客户的连接,互联网让这些连接得到加强。“我们传统的IT是假设人和人不连接,从而制造了一堆流程去传递信息,而互联网最革命性的发展就是人和人被连上了。”陈学军表示,在这种转变下,传统的IT系统应该被抛弃。
“未来企业内部的工作方式会发生变化,企业想变得更灵活、更快、更客户导向,实现‘年轻人更自由,知识和信息没有壁垒’的愿景,企业就应该去转型。”他说。
从内部打破实现企业转型,要从改变流程开始,要让人和人建立直接的连接,以社交化的方式去工作,而不是以繁复的流程来工作。所以,企业形态的改变从革新流程开始,从革新支撑这些流程的IT系统开始。陈学军指出,过去企业关注基础设施、流程的应用,今后应该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企业IT转型首先要抛弃OA、CRM、ERP等基础设施应用软件,简化流程,“革它们的命”。
企业社交 “云企”未来
“过去全时主要帮助企业解决效率问题,比如开会,每个月有400万人用全时的会议系统在网上开会。但今天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如何让企业变成一个生态的系统。”陈学军表示,全时的新战略有两个核心,一是以人为中心,建立人和人的连接;二是以开放的姿态,建立全新的生态系统。
全时即将推出的正是一款互联网化的产品,这是他们用三年时间打造的企业生态社区,它的名字叫“云企”。
陈学军指出,中国企业缺信息的流动性,企业的员工过去从来没有被连上,员工无法及时得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美国GE做了一个SupportCenter,将分布全球的机构打造成“一个GE”,信息可以交换,需求可以被采集和发现,信息流动很快。将社交化的方式带到企业里来,真正实现平等、自由、协作、快速。
所以,“云企”的核心功能,第一是连接人,人与人的连接就是社交;第二是用社交化的方式来工作而不是用流程化的方式工作,用协作化的方式工作而不是用传统的方式工作;第三是连接知识,建立分享机制让人不断地创造知识。
企业社交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全时对它的理解区别于业界的另外一些服务商:相比那些将社交工具和流程化工具叠加而来的产品(比如“企业社交+OA”,“企业社交化ERP”等等),全时 “云企”在思维上的转变更为深刻。前者依赖流程化的工具来加强企业属性,而全时却要“革流程化工具的命”。在企业形态从以流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情况下,叠加的做法显然是画蛇添足。
另外,业界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企业社交是个伪命题,他们认为上班应该好好工作而不是搞社交。显然,他们站到了传统企业形态的一方,站在流程化的角度去看工作行为,将生活中的社交与社交化工作混为一谈。企业社交是要打破原有的层级和流程,让人和人直接连接,直接沟通,充分协作,共享知识。而上述这种声音,只看到了社交的形式,而没有看到社交背后企业的真正需求。
“云企”和传统的统一通信相比,在产品的设计思想上也有根本的不同。统一通信产品强调实时通信,而没有关注信息的存储和人的社交,统一通信更多地站在技术的角度,而“云企”则完全站在了用户的角度。
作为一个生态社区,“云企”集成了网络电话、网络会议、IM、云端存储、文档管理、知识问答等一系列功能,可以像微信一样随时建立工作的讨论组。“而云企中建立的讨论组和微信的讨论组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将会议一类的工具带进来,例如文档、工作提醒。在讨论组里,大家可以开会讨论解决问题,可以随时沟通协作,讨论组会记录所有与这个项目有关的会议纪要,可以建立云端的文档。”陈学军说,“我们强调简单,以人为中心。当然这种简单只是基于产品和人的交互层面,简单背后是最不简单的架构和能力。”
根据Frost & Sullivan去年对UCC市场趋势的预测,企业社交化媒体工具在未来最具发展潜力。而在企业云服务市场,云会议和企业协作早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热点方向。尽管全时是云会议的先行者,但给外界的印象却是非常低调。对此,陈学军表示,做SaaS服务很难成功,中国对SaaS的接受度低,一是思想观念的惯性,二是业界大多数的企业服务做得太差。“过去做云会议的标杆是WebEx,我个人曾先后去WebEx参观学习二十余次。中国人一定要耐心去学,搞扎实。Salesforce在产品上市前做了6年,全时过去也曾推倒重来三次。”他说。
专注加开放
用互联网改变服务的方式
在浮躁的互联网时代,专注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难得的品质,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又要讲求开放与合作,建立生态系统。在解决行业个性需求方面,全时云企将通过开放API的方式,吸引第三方合作伙伴,甚至是行业客户自己来进行应用开发。陈学军这样定位全时:“做公共的事情,做标准化的平台,解决人和人的连接、协作、知识分享等共性问题,然后开放API,让生态更有持续性。”
相比消费互联网服务,企业级SaaS的行业门槛不低。SaaS的特点是通过统一的平台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要快速部署,省去传统软件的实施环节,这需要后台有极其强大的可配置性。陈学军说:“1000人用和1000万人用,架构是完全不一样的,各种情况下的防火墙、终端等配置都要有不同的考虑。”
国内客户对SaaS的认知也存在问题,陈学军指出,很多人以为SaaS只针对中小客户,实际上也针对大客户。此外,他也向记者感叹国内SaaS行业人才的匮乏,以致于他不得不远赴美国寻觅人才。
同时他强调,国内做企业社交也存在一定的行业壁垒:一是通信属于专业性领域;二是云服务需要从思想上转变,一般的软件公司向云转型很难,鲜有成功案例;三是中国存在政策限制,国外企业很难落地。
陈学军对自己的总结是有一点小叛逆,有革命精神,这一点与企业互联网化正好契合,所以他带领全时去打破传统企业落后的组织结构、冗繁的流程,帮助企业建立人与人的连接。“我对我们生意的理解,是做互联网的水和电。我认为社交也是通信,社交化是未来生意的基本要求,要深入到业务流程中,用互联网改变服务的方式。我相信专注就能做好。”
本刊记者 安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