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品牌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品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14 08:02
互联网时代给品牌排顺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网络品牌与实体品牌是什么关系?根据网络线索是否能合理地给品牌排出精确顺序?甚至,互联网时代品牌的存在形态会如何演变?……这些都是新问题,还要不断探索。
当然,互联网发展并不等人,该做的事情,需要做起来再说。“中国市场的全球品牌500强”排行榜,主要根据中国市场上知名企业品牌的网络曝光度、美誉度、品牌定位三个维度确定榜单。第一次把网络评价,当作了品牌评价的打头因素,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骤看上去,500个品牌排得琳琅满目,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大部分品牌确实经得起考验。一些原来在网下不起眼的品牌,抓住了互联网的机遇,率先形成了网络品牌优势,后发先至。但也有一些与个人的心理感受有一定距离。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有如此高的美誉度,或令有些读者意外。这与媒体对垄断企业的非议形成反差。奔驰、宝马位次,与奥迪的相比,也很有意思。
用已经熟悉了的实体空间的品牌感觉,来比照根据网络曝光度、美誉度等评价出来的品牌,确实是一件考验我们适应能力的事情。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还需慢慢琢磨。以下探讨一下互联网时代品牌演化趋势。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品牌
谈品牌的演化,要跳出品牌谈品牌。如果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很难理解品牌怎么会变成它所不是的东西。相反,只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才有可能理解品牌在互联网作用下,会慢慢变成它原来不是的东西。
我们先来看看,如果就品牌谈品牌,我们会把品牌理解成是什么。
最简单的,我们会理解为商家在那里树立一个牌子,“名声在外”。但知名度就是品牌吗?我们可以举出反例,央视的标王许多都失去了品牌,如秦池,因为打知名度而丢了品牌。
那么,美誉度是品牌吗?一般来说是,但也有反例,被评为恶俗广告的脑白金,美誉度很差,但不影响它是知名品牌,而且卖得还很好。知名度与美誉度也不是一回事。因为知名可能知的是恶名。网络知名度与网络美誉度肯定不是一回事,只有假设出名出的是好的名声,才会与美誉度保持正相关。对网络来说,这一点恰恰比较特殊。因为企业做了坏事,通过公关,在传统媒体上容易遮掩;但在网络,例如微信中,就很难遮掩,会臭名远扬。
有人又提出第三个标准,忠诚度标准。认为品牌就是让顾客产生排他性,“从一而终”。但重复选择同一产品,不一定就是忠诚。买高血压药要前后一致,这不是对品牌忠诚,大夫开什么药用什么药。著名品牌过节促销,一样要降价。如果真的忠诚,还用得着降价吗?
还有第四种定义,认为品牌代表的是技术创新推出的新产品赢得了市场。但反例同样举得出来:百事可乐在盲评中得分领先,但却落后于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根据盲评改进配方,却遭到市场强烈反对改回原配方。
由此可见,如果不抓住本质,只就现象谈现象,恐怕连品牌是什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说不清楚。上述四种品牌定义之所以不准确,按品牌经济学专家孙曰瑶的说法,在于“将品牌与商标混淆了”。
那么,品牌是什么呢?品牌的本质特征,在于通过信用或信任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提高选择效率与效能。这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看到的东西。
反过来说,只要符合了这一本质特征,哪怕不具有上述四种特性,或外在特征变了,品牌的内在特性还在。互联网将来演化出的品牌,说不定就具有全新的状态。例如,有没有可能出现一对一精准品牌?不是像现在这样大轰大嗡的热闹品牌,而是可以根据情境千变万化的个性化品牌,或口碑化的品牌。我们看到,这种新生事物正悄悄在互联网中浮现。
举个例子,我的朋友黄晖给劳斯莱斯做广告分析,发现其客户中有大量曾在1985年买过福特某款轿车。劳斯莱斯据此集中向1985年买过福特车的人投放广告,导致销量大增。以往品牌只有一副面孔,劳斯莱斯的品牌实际可以针对福特车、通用车的潜在用户进行定向优化。品牌无非就是让消费者相信自己是最合适的选择。
不要说,在互联网上什么是不可能的。互联网品牌真正出现那一天,一切皆有可能。
从非品牌时代到品牌时代
互联网时代,是品牌的时代。
我们可以把买卖分为三个层次,卖东西,卖钞票,卖品牌。
最初级的买卖,卖的是实物。农业时代主要卖点在功能与使用价值。“酒好不怕巷子深”是在说,买卖的关键在于加强实体上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而不在于加强品牌名声。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时代买卖的重心,放在交换价值上。只要能卖出好价钱,实物不一定要那么实在,例如日本车可以用薄板,然后主打“主动安全”概念。品牌相对于交换价值来说,是从属的。品牌的经济学含义是差异化,作用是把相同的使用价值,卖出不同的交换价值。例如同样一条生产线上造出来的鞋,贴上名牌就卖高价,不贴名牌就打折卖。这样的时代,还不能称之为品牌的时代。
信息时代买卖的重心,转移到意义上来,通过信任的形式表现的意义,就是品牌。商业第一次以品牌本身为诉求,而不是像低级业态那样,仅以功能或价值为诉求。例如,韦尔奇在接手通用电气后,将不具有“数一数二”品牌价值的业务全部关停,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丰厚。对于品牌企业来说,如果商业行为损害品牌,价钱卖得再好,也是不能做的。
在不同层次上,品牌的价值定位不同。
如果只是定位于把东西卖出去,品牌就相当于吆喝。往往看中知名度、曝光度。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品牌的这种功能也还是有,并且不断在发展的。比如,WEB条件下的“吆喝”,与IP条件下的“吆喝”就不同。后者与传统媒体一样,都是中心化、一对多的教堂模式,而后者(如社交网络等小世界网络)则是去中心、多对多的集市模式,往往采取病毒式传播。“吆喝”是必要的,但如果为“吆喝”而“吆喝”,往往会陷入赔本赚吆喝,许多企业用炒作的方式提高知名度、曝光度,最后往往事与愿违。例如团购大战中的过度炒作,就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
把品牌定位于价值与意义,又有所不同。在非品牌时代,或品牌仅只是服从服务于卖东西挣钱的时代,品牌是从属于营销活动的。但在品牌时代,品牌成为战略活动,被称为品类战略。品类战略往企业战略的根上靠,是差异化战略。营销活动要服从、服务于差异化战略。例如,按雷克汉姆的分法,销售分为两种,一种是交易型销售(降价竞争推销同质化产品),一种是顾问型销售(提价竞争推销差异化产品)。当品牌战略置于企业战略核心之时,销售活动必然向顾问型销售的方向转变。这种意义上的品牌活动,确实比单纯卖东西,高了一个层次。因为从财务报表上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只是卖东西,规模和收入反映很明显,但利润反映不一定明显;如果定位于价值,那势必像韦尔奇似的,把同质化的、只在规模和收入上看值得,但从利润上看不值得的业务剥离。
真正的品牌时代,品牌的层次定位更高,在意义(核心价值)上,而不光是在价值上。这要求品牌定位于核心价值,而不仅是定位于战略。战略决定得了价值,但不一定决定得了意义。意义与价值的不同,是人心与钱的不同,实为目的与手段的不同。我们不能认为人心即钱,钱即人心。事实上,有钱可能不快乐,这对于企业和用户来说都一样。
对于有更高追求的企业来说,赚钱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手段。如果把赚钱当作企业的最终目的,在极端条件下是会出卖品牌的,是会做恶的。雷曼兄弟公司就是例子,雷曼兄弟本人是注重品牌的,但后继的经理人唯利是图,利用人们对雷曼兄弟品牌的信任,大肆不正当谋利,直至把公司搞垮。
对于用户来说,用户满意同用户肯付钱是两回事。有位老板给我讲过一番心得。他说用户有时会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听了商家的推销,一时迷了心窍,把东西买下来。回家又后悔。这说明他并不真正需要买的东西。商家往往认为,这不赖我,又不是我强迫你买的,是你自愿买的,你算错了帐,买错了东西,应该怪你自己。这位老板认为,这同抢钱无异。因为相当于你用不正当手段,骗用户买了他不需要的东西。这样的生意不可持续,靠这种方式做生意,不是正道。这里从用户方面,见出意义与价值的区别。意义是指用户满意不满意,价值是指用户付钱不付钱。用户付钱不等于满意。品牌做到位,必须做到让用户真正满意,而不是让用户付了钱有苦说不出来。那样的话,用户不可能忠诚于品牌。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品牌的时代。这不是说以前的时代里,品牌不重要。而是说,互联网时代,使品牌日渐脱离功能、价值的“低级趣味”,开始回到品牌自身,也就是回到做事的意义和宗旨中去。品牌投胎的胎体,从钞票,转向信息,从货币经济网络,转向意义经济网络。从货币这种无信任中介,转向信息这种信任中介。如果还有品牌500强的话,那将不再是仅仅看谁规模大、挣得多,而是更受到尊敬。
正如特劳特中国区总经理邓德隆所说,“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
互联网是什么,对品牌来说,它就相当于过滤于功能和价值,专注于意义营造的专业品牌基础设施。如邓德隆说的:“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赢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赢利的生产方式,是同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
当然,所谓“不顾赢利”并不是说不要赢利,而是抓住赢利的源头赢利。更受尊敬,并不耽误规模大和挣得多。因为一物降一物,意义是控制价值的制高点(正如价值是控制功能的制高点)。三流企业卖功能,二流企业赚钞票,一流企业做品牌。如果品牌塑造真能获得用户的意义认同,满意到达到高峰体验的程度,用户就真敢深更半夜去排队买你的首发产品,你如果不卖给他,他就敢砸你的窗户,把人民币或美元强行往你的钱包里塞。
价值观为中心的品牌
品牌时代的品牌,以价值观为核心,而非以价值为核心。好的品牌,以价值观来驾驭价值。这体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两个方面。
第一,品牌的价值观内涵得到突显。
价值观与价值不同。价值是指钱卖得多卖得少,而价值观却可能是非卖品。例如,品牌不能靠与保护生态、社会责任等目标相冲突而获利。这会从价值观上,降低人们对品牌的评价。进入品牌时代后,对品牌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围绕核心价值观打造品牌。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基业常青的要素,它高于企业战略。中国企业家经常误解战略。事实上,在理论经济学中,根本就没有战略的立足之地,战略与投机取巧在基础理论上差不多是一个意思。因为理论经济学讲的是均衡之道。战略只是对道的扰动。如果所有人都不犯错误,战略是没有用的。中国企业家因为比较喜欢投机取巧,因此总想利用战略把别人打倒。但核心价值观就不同了,它超越战略之处在于,不管别人对不对,只要核心价值观立得正,成功的主动权就在自己手里。
强调价值观,这不意味着认为品牌应该介入政治,例如,谷歌在中国市场上的品牌美誉度远低于竞争对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卷入党派政治,而且对美国和中国采取双重标准,违反了在商言商的原则,做到商业外道上去了。一个企业,产品、服务和体验就是自己的嘴巴,他需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说话。他的价值观,也首先应通过产品、服务和体验来表达。
品牌500强中的企业,也不能说都能做到这一点。比如,某著名企业就很难说是以核心价值观为品牌内涵的,他的品牌更多是以禀赋为内涵的。他是做渠道出身的,这是他与生俱来的禀赋,只要是做渠道,进哪个行业,都吃得开。但观察其历史,一离开渠道优势,顿时做什么,什么失败。这说明什么呢?这个企业是行业老大,当然是一个优秀的企业,但他还不是一个基业常青的企业,因为他不能实现品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除了核心价值观不变,其它所有禀赋,都可以根据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相反,IBM的品牌中,核心价值观一直是稳定的,但禀赋已从IBM,砍掉M做到IB,进而砍掉B做到I了,但企业仍没倒。这样的品牌,我们称它回到了品牌本身,也就是价值观本身,“心如明镜台”了,禀赋已经像尘埃一样,沾不上品牌的边了。
第二,通过品牌定位用户心智资源。
品牌中的差异化与心智资源是什么关系呢?应该说,差异化还是术的层面、操作层面,而心智资源是差异化指向的目标。前者是手段,后者接近目的。特劳特与里夫金在《与众不同》中指出,“做到与众不同意味着在你的预期顾客的心智中实施差异化”。差异化只是形式和手段,通过品牌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还是获得最终用户的心。定位这个词的实际意思,是夺取心智资源。
差异化这是对着用户满意去的。因为用户的意义满足(所谓满“意”)与价值满足(价格合理)不同,价值是同质的,意义(如情感)是异质的。要想穿透同质的价值层(拿所有用户当一个用户),达到异质的意义层(进入每个用户不同的内心深处)。
品牌的深化将与大数据等人工智能结合起来,向着读心术的方向发展。将越过用户的钱包,穿过用户的眼球,直接奔着决定钱包开关的大脑而去,顺着生物和社会的心理与神经系统,钻进用户的心中。
如果理解到这一层,我们就可以理清未来品牌的发展线索。在今天的品牌500强中,有许多是不起眼的小品牌。有没有可能从中产生出不是500大,但却是500强的品牌,也就是未来型的品牌?
目前的品牌,正在实现差异化。差异化的程度,已达到从一个品类容纳七个品牌,到只剩两个品牌的程度。但还没有实现个性化,营造品牌的成本还不足以达到一人一品,甚至一人多品的程度。这势必给15岁以后的新一代,留下巨大的战略空当。
我认为,未来的品牌可能不像现在这样存在——像个巧克力牌子似地挂在那里,而会是一种活动。相当于品牌从一种可见的产品,升级为一种无形的服务。这种活动的特点是持续、分散、精准、有针对性地占据用户的心智,它可能水银泄地,无孔不入;也可能无微不至,深入人心。
将来一切活动皆品牌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如果将来人们从品牌概念中,提炼出“信任”,“选择成本”这两个极简要素后,只要能通过大数据,帮助用户实时、当下解决信任不信任对方,适合不适合自己选择的问题,现在的品牌不是会显得既大又空吗?在未来11年间,仅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就会释放出近14个阿里巴巴、123个马云的商业能量,趁横扫BAT的年轻一代到来之前,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品牌吧。
文/姜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