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烟画上的“新女性”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民国,烟画,新女性
  • 发布时间:2014-10-20 14:54

  民国女性,从释放天乳到露透为尚;从穿上旗袍到一身曲线;从剪发齐眉到烫头之风。这不仅直面呈现出了民国女性形象的变化过程,更侧面描绘出社会挣脱传统礼制枷锁的过程。

  香烟画片,俗称“洋画儿”、“公仔纸”,涉及题材广泛,被喻为“百科全书”。在孙中山大元帅府展出的一张民国美女香烟画片印样(含画样10张),画面传递的符号特征有四:一是身着旗袍,展现婀娜身姿;二是着吊带裙和运动型洋装,体现一定程度的裸露;三是烫短发,尽显妩媚洋气;四是展现了女性广泛的爱好,有运动、音乐、阅读。

  这张民国烟画印样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民国之前的几千年里,中国妇女受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束缚,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囿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缠足”、“束胸”等藩篱。时逢洋风渐入,民国妇女在一系列的女权运动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在形象、审美、情趣上都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而孙中山大元帅府展出的印样,不仅活灵活现的展示了民国“新女性”的形象,更暗寓着时代变化的本源。

  从释放天乳到露透为尚

  从宋代倡导陈朱理学开始直至鸦片战争,社会对妇女的控制逐步加强。“衣衫蔽体、束胸缠足”贴切地描绘了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在明代便有节妇马氏为保礼节、乳疡不医、虽死尤荣的典故。

  上世纪20年代初,西方的“乳房崇拜”漂洋而来,丰富了国内女性的认知。1924年在上海展开了一场女性解放运动,一些新潮女子开始放胸,这在当年被称为是“天乳运动”。不过在当时风气未开的中国,这一非礼教化的“天乳运动”不太能够被大众接受。

  1927年3月,在国民政府组织的20多万军民声势浩大的游行中,名妓金雅玉等人赤身裸体,挥舞着彩旗,高呼着“中国妇女解放万岁”等口号,冲进了游行队伍。这场原本普通的游行因此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含义。同年7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33次会议,通过代理民政厅长朱家骅提议的禁止女子束胸案。随后,解放乳房运动蔓延全国。

  1930年,民国内务总长朱桂莘之女洪筠,穿着西式泳装在北戴河游泳,令舆论哗然。紧接着,胡蝶、白杨等影星们也开始走向了风口浪尖,她们一个个穿上泳装,走进泳池,在阳光下展示自己健美的身躯。那时的招贴画、月份牌,出现了半裸美人,薄纱、吊带、裸露、丰腴性感成为上世纪30年代的时尚元素。那时的上海滩,风气开放,连茅盾也在《子夜》中一针见血:

  “一位半裸体的只穿着亮纱坎肩,连肌肤都看得分明的时装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只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虽则尚在五月,却因今天骤然闷热,二小姐已经完全是夏装;淡蓝色的薄纱紧裹着她壮健的身体,一对丰满的乳房很显明地突出来,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膀”。

  从穿上旗袍到一身曲线

  “旗袍”本意为旗女之袍,一种长而直的袍子,体宽大、腰平直、衣长至足。旗袍在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普及,到30年代则已经盛行。

  为什么民国女性会在这个时候选择旗袍,目前最多的解释是与女权有关,既然男子穿袍,追求平等进步的女子也选择穿袍,似乎袍服作为符号被赋予了与男子平起平坐的意义。这种说辞在张爱玲的《更衣记》里可能得到了一点印证:

  “五族共和以后,全国女子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文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实际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随着30年代初“天乳运动”全国范围的推行,越为越多的妇女穿上了胸式内衣,大胆的展现女性的身体,崇尚曲线之美。此时,老式旗袍已经不能适应女性更为立体的曲线,从而开始了改良的阶段。腰身修小,下摆收拢,开始流行短旗袍,整体造型紧窄合体,腰部有了明显的曲线。1932年以后,衣袖渐短,旗袍总体趋长,长至脚踝,下摆开衩并衩高过膝甚至及臀。而后旗袍的变化主要集中的领子的高低、装饰的繁简,旗袍的长度,开衩的高度。

  作为最早一批戴“义乳”的民国大腕影星阮玲玉,身着旗袍,圆润胸乳与旗袍的曲线结合得近乎完美,这种风情万种成为当时的时尚。而旗袍被列为1929年民国新服制中女性礼服,成为民国最重要的时装,扮演了民国时尚大戏中的主角。革于传统的旗袍,见证了清末至民国的妇女意识的发展。

  从剪发齐眉到烫头之风

  晚清中国成年女子的发式仍以盘髻为主,中国女子剪发始于民初,然而,风靡一时后很快寝息。辛亥时期女权运动扬起“共和”、“自由”、“平等”的旗帜反击禁止女子剪发的言论,显然也是女性群体权力意识高涨的表现。

  1903年,金天翮在《女界钟》中提出女子剪发,被喻为呼吁近代中国女子剪发的“第一声。”1912年4月,湖南衡粹女校学生周永琪自断其发并倡设女子剪发会,被当地民政司长刘人熙以“女子剪发之制,实中外古今之所无”,“将来必至酿成一种不女不男不中不西之怪状,不独女界前途之忧,实民国风俗之忧”为由取缔。

  然而,到20年代后期,女子剪发越来越不是鲜见的现象了,从读书女生到大家闺秀,纷纷剪却长辫发髻。

  30年代,国外妇女的烫发经沿海几个通商口岸传入国内,一时间,人们的发式妆饰大多崇尚西洋、群起仿效,尤其是在名媛、交际花等摩登女郎。作为国内的时尚之都,上海1923年就引入烫发,那时烫发女郎的形象已经席卷各种日历、烟画、户外招牌等等。

  不仅仅在上海,烫发在南京、北京、山东、四川等地妇女中流行。在《成都竹枝词》中有对成都妇女烫发的描写:“踏遍春熙路几条,莲船飞动似推桡”;“短发蓬蓬不着钗,身披毛帕逛通街”。

  在那个时代,在上流社会里,旗袍就是美、烫发就是美,性感妖娆就是美。女性普遍获得教育权,开阔了视野,她们像西方的女性一样裸露着双腿,旅行、游泳、骑马、射箭、打高尔夫。不同程度的洗去被“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传统妇女形象,走向了新生活。

  当然,那时的很多生活时尚态度是名妓们率先演绎出来的,并成为社会的风向标,她们的时代形象也被定格在广告牌、月历牌和香烟画片上,也成就了孙中山大元帅府的民国烟画。

  编辑/陈标华

  曾巧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