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之后,何为重点?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手机,华为,中兴,红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5 07:44
手机红海之后 何为重点?
以低价+高配+互联化渠道+饥渴营销为核心的策略使得小米获得了巨大成功,但这个策略并无排他性而很容易被复制,在华为、中兴和酷派习得后这样的商业模式事实上已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
红米的推出使得小米的终端销售量大增,但也降低了小米产品的平均售价和利润水平。
这样的策略虽然使得小米获得快速增长,但在被其他厂商借鉴后,其也反过来对小米形成冲击。从销量数据上看小米虽然依然还保持快速增长,但事实上其1999元主力价位的小米4已受到其他类似策略品牌的严重冲击,小米被迫调整策略将产品重点转战到千元以下的红米。这样的策略虽然使得小米的终端出货量大幅提升,甚至高居全球第三,但小米产品的平均售价和盈利水平相比之前已大幅下降。
而海外品牌除开Apple可以凭借iPhone 6的绝对优势依然滋润,其他厂商都毫无例外的受到中国品牌的严重冲击,即使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三星也不例外,最近财报显示其手机部门的销售额、利润和出货量都大幅衰减,甚至降低到2009年推出Android智能手机之前的水平。三星现在也被迫调整市场策略,降低产品售价以应对来自中国品牌的挑战。
现在手机硬件发展由于受到芯片工艺的限制,迭代升级速度已大幅减慢,这使得手机在硬件更为趋向同质化,各家都很难玩出什么花样。而单纯的价格战也已逐渐见底,开始大家都没钱赚,很明显现在的手机市场已成红海。现在的问题是手机之后,何为重点?
用户的产品需求公式
在手机红海之后各家都将触手伸向其他领域,如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虚拟实境、智能家居、车载设备、电子支付。在这些领域最为积极的还是Apple和Google这样目前很大的平台级企业,两者分别布局了HomeKit、HealthKit、CarPlay和Android Wear、Google TV、Android Auto。虽然Apple和Google在具体策略上存在差别,但两家共同之处是对于这些新兴领域都只是初步制定规则,而没过多直接深入。
究其没有过多深入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现有技术并不足以支撑创意的实现,如Google Glass的性能、显示能力、互联能力和续航能力都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但更多的产品尚未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厂商并未明晰这些产品应有的形态,这些智能设备现在仅仅是处于懵懂阶段,就如iPhone诞生之前虽有智能手机,但没人能够想清楚智能手机应该是如何的产品逻辑,满足用户的如何需求,形成怎么样的商业模式。现在这些智能设备也都一样,虽然有很多人参与其中,但这些问题却从未有人想清楚。在没有想清楚这些问题之前,这些智能设备也不能给用户提供足够多的价值,用户对其也不会有强烈的需求和渴望。因此现在无论是智能电视、还是智能路由器、手环、眼镜,这些设备对于用户而言都不足以形成智能手机那样的强需求。当然这其中有些产品在未来也可能会发展成强需求,但更多就如曾经的MP3播放器和电子书一样,仅仅只是科技发展史上的匆匆过客或者小众玩具。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强度,我们也可以依据上面的经验总结出一个简单公式:
用户对于产品需求强度=提供给用户的功能价值/用户的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的成本不仅仅是购买成本,还包含用户的使用成本,时间成本。我们将几类产品带入这个公式来进行说明:
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对于用户而言虽然提升了购置成本,功能机时代的一周一充变成现在的一天一充,提高了用户使用的复杂度成本,但丰富的App和游戏功能、更强的网络交互能力和更佳的用户交互体验带给用户的收益无疑更为巨大,使得前面的这些成本提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智能手机可以成为人们的强需求。
现在的智能手表也将以往基本不用维护的手表变得需要一天一冲,这样的变化使得用户的复杂度成本大幅攀升,但获得的收益仅仅是基本的信息显示和健康监测,其带来的收益相对付出的成本而言并不划算,因此现在模式的智能手表对于用户而言需求并不强烈,其也不会成功。
我们再来脑洞一个设备,假设《攻壳机动队》的电子脑可以变为现实,人类可以用其实现自己生物脑的扩展,进行实时信息分析、存储和交互,即使这样的电子脑售价高昂,甚至需要在体内植入芯片,但在这样巨大的收益面前这些问题都不会是问题。
当然上面电子脑的脑洞仅仅是异想天开,在现在阶段技术上根本无法达成,我们在此举例仅仅是为了说明功能价值和使用成本的关系,其将如何改变设备对于用户需求的影响。在不能准确具体把握未来趋势的时候,Apple和Google现在的策略就是在这些新兴领域自己并不做深入涉及,而是依靠广撒网来控制生态。在手机之后,重点在于对于智能设备的生态把控,而不只是在单纯的硬件。
后智能时代的中国策略
当然聚焦这些新兴领域生态的不仅有Apple和Google这样的国际巨头,也有小米这样的国内企业,其在最近一年不仅扩展了智能电视、智能路由器、手环、智能插座、摄像头等产品线,甚至连自行车都不放过。小米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生产和销售这些硬件,其目的和Google和Apple一样,也是为构建属于小米自己的智能设备生态。
由于前面提及的原因,现在国内手机市场的余量已不足以支撑大胃口的小米继续前行,小米继续做大需要开拓新的出路。但在这些产品谁将有前途,谁仅仅是过客,就连Apple和Google都不能把控,存在诸多变数。对于小米这样规模已经十分庞大企业而言,其就如一个本金雄厚的赌徒,有实力将全部可能的赛马都押上赌注,虽然其在一些赢面不大的马匹上押注并不高,但其也不会轻易放过任何的成功可能,任何赌注的压中都会给小米带来丰厚的回报,并同时也赢取新领域市场的更多主动权。
当年小米手机的发迹除开得益于绝对的性价比和饥渴营销,更早铺开的MIUI也功不可没,其为小米赢得了颇为宝贵的最初人气和关注。而现在小米也凭借于MIUI的近亿用户规模成为国内厂商之中唯一真正有资格谈及生态的公司,因此对于生态和内容的重要性小米最为清楚不过。对于智能硬件的布局小米也是继续延用这样的成功经验,相比硬件小米在新领域的开始阶段更为注重生态和内容。这点从小米最近的人事变动就可以一窥端倪,善于营销的黎万强的下放,内容触觉敏锐的新浪前总编陈彤上台,主导小米生态的内容建设,就可以充分说明小米当前发力点的改变。
最近还有消息我们也需要注视,就是小米IPO市值的估算规模,之前是说400亿美元,后又有消息说500亿美元。这样的消息都不会是空穴来风,有人放出这样的消息必然会存在他的特殊逻辑。但无论是400亿还是500亿美元,这样估值在现在来看都可能存在明显的溢价,单纯的创立仅仅四年的手机厂商销量再高,盈利能力再强,但其估值比有几十年历史、全IT产品线覆盖的联想和索尼市值加起来还高,仅以现在阶段小米从的题材来支撑这样看起来还有点夸张的估值,似乎须思考和行动上的谨慎。一般看来,小米如果想要支撑更大的估值,其必须成为Google、Apple这样的平台级企业才有可能。小米觊觎构建自己智能生态的重要原因,或有此考量。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厂商的生态而仅仅是构架于Google的Android之上,之后智能设备的生态也会继续如此,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厂商全无机会。Google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师思维主导的企业,其虽强于构架,但在满足用户体验和需求方面并不擅长。而以小米、华为、魅族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却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能够提供给用户更佳的体验,更强的功能,这点已在智能手机时代的定制操作系统上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厂商确有自己的优势。这样的注重用户体验和功能优势能够继续坚持得以发扬光大,形成后智能时代的中国策略,中国企业成功掌控智能设备的生态并不无可能。
本刊记者 刘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