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公信力的商品比较测评在中国如何诞生?

  • 来源:消费者报道
  • 关键字:公信力,商品,测评
  • 发布时间:2014-12-10 12:34

  第三方商品及服务比较测评在美、德、英等国具有比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在中国仍然算是“新鲜事物”。虽然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年前已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一些民间机构也有尝试,但在消费者层面上,总体来讲认知度依然较低。

  可以客观地说,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家比较测评机构能够做到像美国《消费者报告》、德国《测试》、英国《WHICH》甚至中国香港地区《选择》一样,在消费者心目中有强大公信力和影响力。

  原因深究起来大体有两点:一是体制性问题,二是商业模式问题;这两个问题同时也是互相交叉的。

  德国《测试》是德国商品检测基金会的比较实验发布平台,而德国商品检测基金会是一个私法机构,早期的比较试验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通过杂志销售收入慢慢滚动后才逐步减少财政资金投入。而德国商品检测基金会之所以能够保持持久的公信力,重要的一点是,它既有政府公信力背书和资金支持,同时又能够避免行政干扰,及运营效率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的香港地区,《选择》也是具有较大公信力的一个比较测评平台,《选择》的背后是香港消费者委员会,这是一个法定机构。香港政府的相对高效廉洁对其公信力是一个有力背书,财政资金的投入也使其能够独立于商业利益开展比较测评。当然,香港消委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上的公信力也经过了一个长期积累,得来也不容易。

  相比上述两家机构,美国《消费者报告》背后的美国消费者联盟则是一家非盈利性的民间组织。作为比较测评开拓者,其公信力也是经过了长期历史积累的。美国消费者联盟收入来源既包括杂志运营收入,也包括消费者的小额捐赠和政府资助。法制社会以及相对开放自由的社会空间,使得它既能保持独立性,又能维持可持续性,还能积极参与和促进政府立法工作。

  而以此来观照中国,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比较难像德国和香港地区那样在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中诞生一个有较强公信力的测评平台。不管是国家质检部门还是消费者协会,这些官方和半官方机构都面临着公信力不足和运营效率较低的问题,从事第三方测评既有行政利益干涉,也有官商结合体制的掣肘。要提升公信力,必须要改变“官办民意”、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我们只能更多地向美国学习。但民间第三方测试平台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民间组织管理制度,较高的民众素质和开放的民间社会,这才能在政府权力和资本权力之间保持独立性和可持续的空间。

  但这些目前在中国仍然不成熟,民间机构塑造公信力面临着两大难点,一是法律法规如何规范的问题,二是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不以政府公信力背书,没有政府资金支持,意味着要么社会化融资,保持非盈利性组织身份;要么实现商业化运营,解决资金持续投入。

  在商业化道路上,则面临着如何商业化,商业化的边界在哪里,如何保持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过,在我们看来,环境可以改变人,环境也会因人而改变。在体制问题和商业趋利性问题上,大趋势在变,只要坚持底线,不懈地探索,终有一日会到达我们希望的彼岸。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