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撞钢梁不是汽车安全救命稻草

  • 来源:消费者报道
  • 关键字:防撞钢梁,汽车,安全
  • 发布时间:2014-12-10 13:37

  不知何时,国内开始兴起一些怪理论,比如“车越重越安全”、“防撞钢梁能救命”、“车门开关声音能判断车辆是否安全”。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来自于消费者对汽车构造认识的缺乏,容易被流言蜚语误导,最终以讹传讹。

  不少人因此对日系品牌怀有敌意,认为日系车皮薄不安全。事情起因还要追溯至国内《小强实验室》就防撞钢梁做出的误导性调查,随后关于防撞钢梁能救命的传言越演愈烈。那事实究竟是否如此呢?

  防撞钢梁并不防撞

  防撞钢梁听起来煞有其事,但这却是带有误导性的名词。防撞钢梁对应的英文名词为Bumper,直译过来称作缓冲器。在合资公司,后防撞钢梁被称为Rear Reinforcement,直译过来为后加强件。为了更加严谨,下面不再称防撞钢梁而称加强件。

  后加强件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低速碰撞时车辆的损伤。后加强件一般由钢、铝、橡胶或者塑料制成,个别的使用泡沫缓冲材料。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低速碰撞时挤压变形的方式吸收能量。根据车型的不同,后加强件的材料和规格也不同。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加强件强调的也是低速碰撞,并没有要求加强件在中高速或者超高速情形下起到保护的作用。事实上,中高速碰撞中加强件也无法起到相应保护作用。因此,车企在设计加强件时都会遵循各国相关法律法规,而不会低于标准。美国联邦法律对小客车前加强件的低速碰撞要求是8km/h,后加强件的碰撞要求是4km/h。不仅在美国,加拿大、欧洲也有此类规定,欧洲的要求甚至更低。

  与加强件最密切相关的其实是保险公司。加强件对乘员安全性没有影响,但可以大幅降低碰撞中的维修费用,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对车体损伤也作出了要求,损伤低则保险费用低。可惜国内尚无对车体损伤的要求。

  如果没有后加强件,当车辆尾部遭受撞击,吸能材料吸收一部分撞击能量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把能量传递到车辆的整个后围板平面上,最终导致车辆后围板变形。后加强件的支撑点在左右纵梁上,如果前车有后加强件,遭受到撞击时吸能盒可以吸收大部分能量,对车体造成的损伤也会降低,维修费用会因此大幅下降。

  防撞钢梁越硬越好?

  除了降低车辆维修费用之外,加强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行人保护上。考虑到行人保护,加强件绝非越硬越好,因此不同车型选用不同材料。

  行人保护主要是指当车辆碰撞到行人时,其腿部会受到前加强件的撞击,头部则会撞击到发动机舱盖,因此对于行人腿部和头部接触区都需要给予适当设计。基于此,前加强件和发动机舱蒙皮都不能过硬。

  在重大事故中,指望加强件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就大错特错了。加强件就是一个钢板,大型碰撞事故中主要依靠车身的纵梁和横梁一起承担车身变形,加强件仅在轻微事故中起到保护尾部和其他零部件的作用。

  加强件的作用十分明确,但是否越硬越好,钢板越厚越好?

  自主品牌为了迎合消费者,多采用硬度较高、厚度较大的防撞钢梁,因为技术比较简单、成本也更低。实际应用中,加强件的强度要与车身相匹配,最终达到低速防碰撞、高速吸能的目的。如果加强件过硬,车辆受到撞击后,加强件不能及时变形吸收能量,把能量传递给车架,则可能因小失大带来更大的损失。除此之外,过硬的加强件对行人的伤害也会更大。

  欧美对防撞钢梁并没有要求使用多硬多厚的钢板,反而倾向采用更轻巧的泡沫材质,督促汽车厂家研究更智能的吸能材料、更科学的结构,以达到撞坏就换的效果。相比较单纯使用钢板的防撞钢梁,新型吸能材料研发投入更大,效果也更明显。

  汽车安全不仅是一块防撞钢梁

  不少消费者认为车型在引进国内之后必定简配,其中就包括后加强件,最终造成国外有而国内没有的情形。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出于国内消费者对后加强件的追崇,一些国外没有后加强件的车型在引入到国内之后反而加装上后加强件,比如本田飞度。飞度在日本是没有后加强件的,进入中国则增加了这项配置。大概是不想落人口实,毕竟我国消费者对这块薄薄的钢板还是十分在意的。

  实际上,真正的车辆安全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方面。主动安全是指避免发生事故的一些安全配置,被动安全则是在发生意外时保护乘员不受伤害的配置。因此车型的安全设计必须以人为核心,这也就意味着所有人能接触到的地方都必须是具有保护性的。

  车辆对乘员的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由内而外。

  驾驶舱内部的安全带、安全气囊、头枕等配置构建起了第一层保护。由于这些配置在发生事故时会与人直接接触,因此安全带、头枕、安全气囊的设计必须保证软接触面,否则会对人造成伤害。

  车架构建起第二层保护,车架是整辆车的骨骼,刚性、强度都需要车架来体现。良好的车架结构必须能承受住碰撞并且保证驾驶舱不变形,以防对乘员造成挤压。

  第三层安全措施则主要针对行人和车辆,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吸能。这也就是在高速碰撞中,发动机舱会尽可能地发生形变以吸收能量保护对方。真正的事故现场,车辆变形十分巨大,因此依靠加强件确保安全无异于痴人说梦。

  我们可以把这种设计理念简单地理解成鸡蛋放在坚固的铁盒子里。为了避免鸡蛋破碎,我们需要在铁盒内部放置海绵、棉花、气囊等物体;为了防止铁盒撞坏外面的鸡蛋,我们也需要对铁盒进行包裹,采用一些吸能发泡材料,最终形成由内而外的防护。

  至于有些小型车没有后加强件,肯定是有成本方面的考虑,更主要的还是考虑到车身构造。由于小型车尺寸较小,通常没有中大型车那么优秀的安全性,所以小型车改进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车架设计上。

  综上所述,驾驶没有后加强件车型的车主大可不必废寝难安。加强件的作用仅仅是降低低速碰撞的损失,并不能在高速事故中成为那根救命稻草。如果关心车辆的安全,我们可以关注下NCAP、IIHS、ENCAP每年的碰撞试验。车辆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制造车辆也不仅要考虑乘员安全也要考虑行人或对方安全。对于安全来讲,最重要的并非那一块薄薄的钢板,也不是科学的车身构造,而是良好的驾驶习惯。遵规守法才是保证自身安全最好的方法。

  文/高康(作者系汽车行业市场研究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