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开处百花杀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加拿大,一枝黄花,油菜花,有害生物
  • 发布时间:2014-12-16 13:56

  藏身花店当配花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11月22日,湖南《潇湘晨报》刊登了一则题为《湘潭志愿者“扫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报道。乍看之下不禁纳闷:“扫黄”怎么会跟生物多样性扯上关系?原来,这里所说的“黄”,指的是原产于北美地区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的一员,它已在我国华东等地坑害本地植物几十年,在我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榜上有名。这种植物移民当初入境,是“合法签证”还是“偷渡”?又凭什么本领在远离故土的中国开满遍地黄花呢?

  点缀陪衬似低调

  据《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记载,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L.)在植物分类系统中属于桔梗目菊科一枝黄花属的物种,也被称为麒麟草等,常用于花店插花中的配花。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而粗壮,分支较少,个头能长到一两米高。它的叶片扁平而细长,呈披针形,叶面上有粗糙的短毛。菊科植物多是秋季开花,加拿大一枝黄花也不例外,每年10月至11月,一簇簇小而多的花序在枝杈顶端丛生,身着油菜花一般的金黄色外衣,虽然称不上缤纷绚丽,但也卖相十足。

  北美地区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老家,从美国阿拉斯加往南到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和墨西哥都有分布,其中以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地区最多,可作为牛马羊的优良草料。加拿大一枝黄花与《环境与生活》2014年5月号介绍的马缨丹类似,1935年,靠着美貌被人们当作观赏花卉,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用现在的科学术语,属于“有意引进”。当时它给世人的印象,只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园艺景观,点缀在上海、南京一带,远远谈不上什么“为祸一方”。

  然而,在人们毫不知情的状态下,加拿大一枝黄花不仅适应了新住所的气候和环境,还在几十年里逐渐渗透到整个华中地区的河滩、农田、荒地甚至绿化带。再加上它很低调,并不彰显自己的暴力本性,也许你与它邂逅多次,却对它是入侵物种这一真面目一无所知。很多人在花店买花时,不会意识到有一种花朵小而密集、起点缀陪衬作用、可爱又不失野趣、看似平凡的金黄色小花,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花店往往很萌地称它为“黄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境内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主要分布在苏、浙、沪三地;江西、安徽、湖北、湖南、云南等省也有报道。日本韩国等亚洲近邻也有它的身影。除此之外,它还扩散到了芬兰、德国、英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等欧洲各地,甚至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发现了这个“非法移民”的踪迹,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的“全球最具威胁的100种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国家林业局2005年将其列入“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野地黄花别样狂

  能在故土之外混得有头有脸的物种,都离不开自身各种皮实的生活习性和霸气的生存技能。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绝活儿,主要是以“花海战术”抢得先机,再通过对资源的霸占和内部合理分配,挤垮本土植物。

  加拿大一枝黄花喜好生长在偏酸性、低盐碱的砂质壤土中,尤其在水分和阳光充足且肥沃的生境中长得最好。这也是它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更为普遍的原因。当然,这枝黄花又有耐旱、耐低温以及耐贫瘠的习性,从山坡荒地到水泥地裂缝,都可以生长,大有“别人能活的地方我能活,别人活不下去的地方我也能活”之魄力,生态适应性很广,农田、城镇庭院、郊野、荒地、河岸、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等处,都少不了它的“装点”。

  互补繁殖双模式

  加拿大一枝黄花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双模式超生。每年10月至11月,在大多数高等植物准备“洗洗睡”以便过冬时,它却遍地绽放,筹划兴旺家族的大业。11月底至12月中旬,它们的果实成熟,经过冬季的休眠于来年3~4月萌发,之后就是半年左右的生长期。

  加拿大一枝黄花有两种形式的繁殖策略,它既能通过异花授粉、结果进行有性生殖,又可以靠埋在土壤里的根茎萌芽进行无性生殖。这种特性在高等植物中不算罕见,但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育能力堪称强悍。安徽省检验检疫局的相关文献指出,每株加拿大一枝黄花平均有近1500个花序,而每个花序平均能长出14粒种子,这样算下来,单株的种子产量能超过2万粒。而且它的种子瘦小轻盈,很适合在“风媒婆”的推动下长距离传播。另一方面,它长有发达的地下根状茎,向四周辐射状伸展生长,最长的将近1米,可以储存大量养分。每条根状茎长有多个分枝,顶端有芽,经过一个冬天的等待,第二年春天便可萌发成独立的新植株。在没有人为阻力的条件下,仅仅单株加拿大一枝黄花就能在一年内“生”出上万株小苗,达到成丛成片的规模。

  同时,它还能通过地下根状茎协调土壤里的营养资源在不同分枝间的分配,表现出很强的生理整合能力。通俗地说,这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一种公平机制,可以保证每个萌芽在成长过程中分得的口粮都大致相等,可谓是产量和成活率双保险。

  共生真菌当帮凶

  本刊《异域妖姬马缨丹》一文中提到过植物的“化感作用”,意思是说植物为了自己活得更好,会向环境释放出一种或多种代谢产物,从而影响其他植物的生理活动。化感作用是中性的概念,既有损人利己的,也有皆大欢喜的,被称为植物的相生相克。

  北美科学家延森(Jensen)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叶和根部提取物,对萝卜和莴苣的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上海复旦大学的博士生也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部位的水浸出液,对上海9种常见本地植物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同样起到了抑制作用。上海市农药研究所选用了长梗白菜、番茄、辣椒等5种蔬菜作物,给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物质当靶子,也证实了它化感作用的杀伤力。可以说,加拿大一枝黄花重灾区的科研单位和相关政府机构,都不乏类似的研究结论。

  有些研究还认为,加拿大一枝黄花能在异国他乡有如此的杀伤力,原因之一是一类与它共生的真菌充当了帮凶。这类真菌生长在植物的根系上,叫做菌根真菌。植物和菌根真菌是一对“好基友”,它们有饭一起吃,有钱一起花,在生活中互惠互利,各取所需。

  植物为真菌提供了稳定的生存平台和营养来源,而真菌则强化了植物对水和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并协调营养物质在同种植物各个植株内的分配。当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面临干旱等困境时,菌根共生体可以显著提高它的耐受能力,同时减缓环境条件所造成的损害,从而共渡难关,如提高光合作用能力等等。共生真菌的存在,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逆境生长和资源争夺更加从容。

  黄花开处百花杀

  在北美原产地,有一类寄生昆虫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天敌。雌性成虫将卵产在花的茎干或芽里,幼虫孵化后就在茎干皮层下取食,它分泌的唾液中含有某种化学物质,会引起一枝黄花的畸形生长和异常分化,形成瘤状物或突起——虫瘿。如果虫害严重,虫瘿不断扩大,就会使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芽叶萎缩、生长停滞甚至死亡。而在我国,却没有它老家的这种天敌。

  加上它的高个子和其他草本植物抢占“光照权”,短短几年,它就把入侵地的公共土壤变成了自己的私家花园。仅上海就有30多个本地物种被它灭绝,几乎占到了上海本地物种数量的1/10。浙江、江苏等省也对此头疼不已,大片桔子、茭白、棉花等作物在一枝黄花的攻击下全面溃退,死伤惨重。它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有“黄花开处百花杀”之说,被人们称为“霸王花”、“恶性毒草”。

  数管齐下扫“黄”害

  目前,对付这种“霸王花”主要还是依靠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前者其实就是人工铲除,通过各地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每年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重灾区都会开展大规模“扫黄”行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没有太多环境代价,但效率不高,适用于小面积清理,加拿大一枝黄花发达的地下根状茎盘根错节,如果没能斩尽杀绝,便会春风吹又生。

  使用除草剂可以满足大面积清理需求,考虑到用多了容易带来污染风险,可以专门在加拿大一枝黄花刚发芽的时候喷洒除草剂,既可高效地达到目的,又能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至于引入天敌这样的生物防治法,虽然更为高端,但需要遵循“除杂不引杂”的原则。要知道,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天敌同样不是我国本土物种,为了确保解决麻烦不以制造新的麻烦为代价,天敌引入的风险有待更加深入的论证和评估。与之相比,“生态替代法”倒是可以说干就干,即及时在闲置土地上种植本地绿化植物或农业作物,抢占“黄花”的地盘。

  变害为宝需谨慎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并非一无是处。它在原产地是一种药用植物,常用来制药或提炼精油。因此国内面对常年“扫黄”却没能完胜的现状,有人提出变害为宝,把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综合利用作为辅助控制手段。然而,也有学者持保留意见,因为植物的药效与地缘环境密切相关,在入侵地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否跟老家的亲戚具有同样的药效,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其利用前景明确之前不宜推广这种植物,否则可能“烧香不成引来鬼”。

  植物的入侵,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出于观赏目的有意引进而来。对于花农、园艺家和景观设计者来说,他们更爱选择易繁殖、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的观赏植物来引种,而这些特点正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必备技能。加拿大一枝黄花在生态意识淡薄的年代,很容易地变成了我国的合法“移民”,又在公众视野中相对低调地纵横四野近80年,积累了相当庞大的家族势力。要想让它成为“明日黄花”,还需要长期的斗争。

  (本文撰写过程中参考了维基百科英文版、《植物分类学报》、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的相关资料,特此声明并致谢。)

  季天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