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做颜料 尘埃也艺术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雾霾,颜料,尘埃,艺术
  • 发布时间:2014-12-16 14:31

  还是那句话,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有一双创造美的巧手。世界被蒙尘,但人的艺术之心可以拂去尘埃。

  同是生活带来的尘埃、生产导致的雾霾,平日可是谁见谁糟心,可到了有心人手里,却成为定格的艺术瞬间,记录着一个人或一座城。

  美国妞用尘埃创作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艾莉森·考特森(Allison Cortson)的心灵,简直没留下一点阴影——就连尘埃,在这姑娘眼中都可爱得紧。她看到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里,坐在沙发上看着飘浮的尘埃,艾莉森突然解决了她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课堂上遇到的一个问题——课程内容的核心是关于“物质大多空空如也”。这个跟肉眼所见世界截然不同的观点,着实让艾莉森感到费解,然而,就在她看到阳光中飘舞的尘埃时,突然觉得豁然开朗。于是乎,她产生了用尘埃作画的念头。超级喜欢画人物像的艾莉森,决定用这些尘埃创作人像。

  这些尘埃画,每幅都得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艾莉森选定模特——通常是好友,拍照,然后根据照片在帆布上照样画一幅。模特们可没闲着,拍照完毕立刻接到艾莉森的指示——这几个月回家正常活动,但别清理吸尘器,每次滤袋满了就给艾莉森送回来。攒上几个月,艾莉森会把滤袋里的垃圾倒出来,将尘埃筛出,洒在已经喷了胶水的帆布画上,最后在画布上喷洒密封剂将尘埃永久定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灰尘可不是哪哪儿都能洒——艾莉森的画作上,来自主人公自己的尘埃,遍布主人公的周围,主人公则仍旧是她笔下的模样,有着明亮的色彩和鲜活的生命力。

  艺术大师杜尚曾专程将自己的作品《大玻璃(The Large Glass)》静置一年,任由其蒙尘,而后请另一位大师、“达达主义”奠基人、先锋摄影大师曼·雷(Man Ray),为这块布满灰尘的大玻璃拍照,并将这一过程作为一个装置艺术呈现在人们面前,命名为“灰尘的孕育”。这么说来,艾莉森倒是得了杜尚的精髓,在她看来,这并不是一幅简单的二维画作,上面留下了时间的印记——收集滤袋所用的几个月时间经由尘埃凝固在了作品上。

  意大利男人的雾霾画

  有别于艾莉森的浪漫情怀,意大利亚历山大·里奇(Alessandro Ricci)的创作可谓人如其名——“压力”山大。有文章这么介绍他:如果你在佛罗伦萨的街头看到一个男人踩着梯子,正从雕塑和建筑上收集灰尘,那一定是里奇在为他的画收集“颜料”——雾霾。早已过不惑之年的里奇用雾霾作画,然后将画作全部捐掉,毫不关心名利。他这样做,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和警觉雾霾对家乡佛罗伦萨以及人们健康的影响。

  里奇的雾霾画创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还年轻的他用雾霾颗粒当做涂鸦颜料,在涂鸦墙上写字。之后,为佛罗伦萨大学采集污染物样本时,他深深为自己家乡的雾霾污染感到震撼和愤怒:“我去过欧洲许多地方,没有哪个城市像佛罗伦萨这样深受雾霾之害。佛罗伦萨并不宽敞的街道,本来就不是为了行车设计的,如今这么多车,既拥堵又污染!”随后,这位自然科学专业的理科生萌生了用雾霾做画的念头。

  里奇会有意爬到离地面几米高的地方,用湿棉花在大理石和塑料等本应干净光滑的物品表面采集雾霾,然后便直接在画布上作画。这些画,主题谈不上高深或创新,往往是街景,或是干脆就是他采集雾霾的建筑物。涂抹完成后,里奇再用天然树脂为自己的画作完成“塑封”。

  尽管影响有限,但里奇的努力仍然为佛罗伦萨争取了小小的胜利,从2009年10月25日起,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地区不再允许机动车通行。但对佛罗伦萨怀着一腔深爱的里奇知道,路还很长,而且世界很多地方同样为雾霾所害(比如北京,咳咳),所以他至今仍在坚持创作。

  宁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