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瓷:残缺美的升华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锔瓷,瓷器,残缺美
  • 发布时间:2014-12-16 14:36

  令残破瓷器黏合完整,重新能使用,是传统技艺“锔瓷”的本分活儿。若在惜物之外,更有审美之心,应物象形,升华出残缺之美,则进入赏玩范畴,被藏家视若宝贝了。

  11月末,一名“90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成为新闻,他本是该拿手术刀的医科毕业生,却回山东蓬莱老家拿起了金刚钻——做了一名锔匠。就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引起的公众惊诧那样,这位跟着姥爷学手艺、名叫王昌明的24岁年轻人,同样引起了大家对锔瓷这门技艺的好奇。

  民间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就源于这种高超的瓷器修复工艺——锔瓷。锔瓷,简单说就是用铜、铁制成的扁平两脚钉将破碎的陶瓷器修补好,使其恢复原样,甚至比原貌多了几分文化与另类美,使得陶瓷器既能继续使用,又有观赏价值。

  在一些大爷大妈印象里,上世纪60年代,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锔瓷匠吆喝的调子音犹在耳:“锔盆、锔碗、锔大缸嘞!”现代日用器物的批量生产灭绝了很多传统技艺,锔瓷是勉强幸存者之一,一个重要原因是锔瓷能从“破”中求“立”,升华出残缺美,成为赏玩对象之一。

  故意“破壶”附风雅

  古人锔瓷最主要的原因是古时候瓷器价格高昂,加之古人简朴爱物的本性,使锔瓷得以延续流传。此外,锔瓷还有另一个功能更令人兴趣盎然,即古人将锔瓷当作一种装饰技艺,故意为之,此风气清代以后尤为兴盛。甚至有人将品相完好的紫砂壶故意撑裂,然后锔出特定的图案来,以此来把玩。明末爱壶者周伯高也赏玩残壶,他在《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中记载:“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辨。予但别其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制壶名家供春和时大彬等人所做的壶,价格很高且不容易辨其真伪。我到别人家搜罗些残缺品,只要是真的,自己开心就好。)

  “粗活”实用“细活”赏玩

  锔瓷技艺相传始于宋代,甚至更早。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瓷艺人修补瓷器的画面。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札记》中,对瓷器修补有这样的记载:锔补修复后的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开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事实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原始居民用钻孔穿绳的方法修复破碎陶器。

  到了清朝,锔瓷到达了一个繁荣期。一般来说,锔碗匠先用绳子固定碎片,再在接痕两侧的钻眼部位,抵紧钻杆,来回拉动小弓,然后将锔钉嵌进钉眼,仔细锤实敲紧,最后涂上糯米浆和骨胶。价格依据锔钉的个数、材质、大小而定,黄铜的比铁的贵,大的比小的贵。由于锔钉是从器物的外壁嵌进去的,同时又不穿透内壁,所以碗内不见钉痕,盛汤盛水不漏。

  锔匠根据不同用户群体,将锔瓷分衍出“粗活”和“细活”两种。粗活又称“行活”,以锔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所用工具大且粗糙,他们走街串巷,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服务于普通百姓。而“细活”是为了满足八旗子弟醉心于“赏花弄鸟,玩瓷藏玉”的喜好,是专供王室贵族赏玩的“当活”,又称“秀活”。“秀活”依照客户要求,不再使用铁锔子,而是制作出小巧精致的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等,其中最特别的一种称之为“花钉”,是指根据锔补要求在金属片上打制出纹饰或者图案。

  事实上,不管是用哪一种锔钉,由于器皿不同、破裂不同、位置不同、锔钉抓合张力不同,锔匠都要反复琢磨锔钉图案与钩角的合理位置,要使花纹式样与瓷器上原花纹图案相配,使锔钉不多余,还能给瓷器增添韵味。这不仅要求艺人有高超的修补技能,还要有独特的审美及创造能力,所以这一行当又被称为“锔活秀”。

  民国时期,“锔活秀”发展到顶峰,出现24样72种136道,包含十几种修复瓷器的绝活。嵌补、嵌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补件等镶嵌包锔法,不仅可将破损瓷器修饰完好,还可使其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工艺品。当时更有许多玩家特意在新紫砂壶中装满黄豆,注水浸泡,利用黄豆遇水膨胀之力将壶壁撑裂,再请锔匠用各种锔钉锔成画纹,甚至连壶口、壶嘴、壶柄都趁机加以纹饰包嵌,此时锔活已经上升为一种锔嵌的手工艺术了。

  从“瓷贵钉贱”到“瓷贱钉贵”

  如今,锔瓷这项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正濒临灭绝,因为瓷器不再金贵,锔钉价格高昂,技艺传承人也收不到合适的徒弟。

  工业化的发展使瓷器得以大规模批量生产,一改原先“瓷贵钉贱”的情况,如今一枚普通铜锔钉就要一个新瓷碗的价钱,而艺术家创作加工出来的金银花钉更是价格不菲,致使锔瓷技艺的实用性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锔瓷这种手工艺十分复杂繁冗。

  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金刚钻”就大有来头。由于瓷器的硬度非常高,各种金属钻头都无法在其上打孔钻眼,必须在普通钻具的钻头用铜焊的方法镶上一颗极小的钻石。由于对钻石的形状有特殊要求,锔瓷艺人通常自己用一根细绳不断拉扯打磨,一颗钻石需要一年时间才可以磨好。由于钻石成本高昂,这样的一根钻具就足以使锔匠的身价倍增。于是乎,掌握锔瓷技术就成为一项艰难的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耗费过多的精力在此,也就阻碍了锔瓷工艺的进步。像王昌明这样痴迷锔瓷的年轻人,实属凤毛麟角。

  王老邪的“锔活秀”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视,目前在中国,这项手工艺的传承人之一,就是国家一级雕刻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振海,江湖人称“王老邪”。他还有“关外鬼才”、“艺苑怪杰”、“东北刻瓷第一人”等等名号,同时还是山东锔活“王神手”的第五代传人。2006年,锔瓷被列入辽宁抚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6月,在抚顺的非遗展演现场,王振海只用了不到1分钟时间,就将坏了的瓷碗补好,引来周围一片叫好声。

  “王老邪”的爷爷曾是清宫造办处锔瓷匠人,号称“山东巧工王神手”,是上世纪60年代山东鼎鼎有名的巧匠。王振海自幼在爷爷身边学习,11岁已能独立完成一件锔瓷成品,后进入中央美院雕刻系学习,掌握着“锔活秀”的全部技艺。王振海的锔瓷技艺以“细活”为主,多为古董、古玩和茶具等古旧瓷器进行锔补修复。沈阳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有他修复过的瓷器。王振海曾对媒体说:“我们家的手艺是爷爷教孙子,爸爸不教儿子,隔辈传的。但是传到我这一辈,我却把家族不允许外传的手艺传给了很多人,我不想让这项流传上千年的手艺就这样没了。”

  锔出古瓷的二次生命

  乱世储金,盛世收藏。今天,收藏已不仅是贵族专属,人们都渴望拥有一件古陶器收藏把玩。同时,人们对手工造物观念的认同,以及中国瓷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延续,锔瓷技艺通过各种形式又重新出现在我们视野中。

  众所周知,古瓷器“十老九残”,得到一件留存下来的高档次完整瓷器十分难得,拍卖市场上一件件天价瓷器的拍出,更使我们望而却步。如果能换一种收藏思维,残破的古瓷则大有潜力。通过锔匠精心的设计和修补工艺,既可保证将瓷器修复好,又能兼顾锔补细节与整体的美观搭配,锔器上隐约若现的裂纹和附着其上的各式花钉,往往可赋予瓷器第二次生命。

  仍保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台湾,便深谙此理。为了拯救这一绝技,2013年,“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举办了“锔月人生”艺术展,重新审视自然造物的完美与不完美、细腻与拙朴,于冲突中呈现新的美感。艺术家们将锔瓷技艺赋予现代设计理念,把这项传统技艺植入到生活陶艺的创新中,从中折射出人文情怀。著名陶艺家姚永康也曾与王振海联合设计制作,根据物件应物象形,使用花钉“敲花”等锔艺,使作品获得新生。

  多国认同“侘寂”之美

  如今,不仅在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逐渐认识到锔瓷技艺的珍贵。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内收藏的南宋“龙泉青瓷花口補钉碗”上的锔补,就出自明代工匠之手,被日本视为国宝级艺术品。这件珍品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后,在室町时代(1333~1568年)曾因为出现破损,被特意送回明朝政府精心锔补,后送还日本。这件经过修补的青瓷碗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在日本被作为国宝秘藏,只有寥寥几次被单独展出。

  2011年,挪威

  国立美术馆承办的“Thing,Tang,Trush”(事物、特性与垃圾)现代陶艺展,主题就是陶瓷现成品的解构和拼接。其中,以色列艺术家乌瓦尔把生活中的陶瓷残破物,用锔瓷技艺中的平锔技法进行重构加工,作为艺术品展示,那些废弃的破旧瓷器通过艺术家的感知被赋予新的内涵。

  日本另有一种金缮修补术,用天然大漆黏合器物碎片或是填补缺口后,再施以金粉或金箔进行装饰,使破碎物品有残缺的线条美,多用于瓷器。其本质源于中国的锔瓷技艺,但金缮更注重审美设计,在日本被称为“侘寂”之美。侘寂主要指残缺之美,不完善、不圆满、不恒久,也有朴素、谦逊、自然的意思。据说喝茶的人都迷恋这种美。而这种审美趣味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艺术地去修复”也是中国锔瓷艺术的发展趋势。

  白云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