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割影响中国未来的竞争力

  在现实中,行政的权力已经介入到市场中了。中国今天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从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几个维度来看,经济的地区间分剖非常严重。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关于“中国发展道路”或者“中国模式”的思考和争论。不管承认与否,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那就是中国很大:地理意义上很大,世界第三;人口意义上更大,世界第一。

  大的好处

  “大”有很多好处。

  中国很早以前就成了一个大国。古代的皇帝会尽力维持大国的统一,他会想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收税。第二件事情是分散风险。打一个比方,同样一场地震,对于一个小国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却能够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且,如果有些地方遭受旱灾或者水灾歉收了,还总有些地方是丰收的,所以它能保证皇城的粮食储备足够维持中央政府的运转和地方的赈灾。第三方面是安全。大国在提供国防,保护整个国家的安全方面有规模经济效应,国家大了,在人均军费支出方面就可以被摊薄。

  在前现代经济里,以上三条是一个大国最重要的好处。到了现代经济,这种大国所具有的规模经济更重要了。现代经济,是指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将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时,规模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比前现代时期下降,反而是更加重要了。笔者这里要列举几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最近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讲“战略性产业”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当我们今天讲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大家首先会想到大飞机。如果按照比较优势的经济理论来讲,中国不要发展大飞机。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相关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不如老老实实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但是,如果你一直不开始生产大飞机,那么,你就永远不会生产大飞机了。全世界能造大飞机的国家不多,现在主要就是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中客车,这相当于是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结构越垄断,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就越高。

  不只是中国,有能力的国家都会想发展战略性产业。日本在历史上曾经非常认真地制定过造大飞机的计划。为什么后来没有造成呢?大飞机这样的一个产业,初始的投入非常大,如果要保证这个产业实现收支相等,就要有一个最低的国内市场规模。飞机造出来,一开始不可能卖给别的国家的,国内市场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够基本弥补造这些飞机的成本,市场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三个地方能够有足够的规模来发展大飞机产业,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欧洲,还有一个就是中国。跟这个故事相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说航空航天。为什么全世界的航空航天产业就在那么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发展起来?跟规模也有关系。

  第二个方面是技术创新。由于市场规模大,很多细小的技术创新都能在这个市场上得以生存。市场规模有利于创新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比如,最新款的手机都是在中国首先推广的,因为中国的市场销售量足够大,足以弥补掉新款手机在研发阶段的初始投入。

  第三,公共品提供。在前现代时期,公共品提供主要是指国防,但到现代经济以后,公共品就多啦。比如说亚丁湾的护航,这就是一个国际公共品。未来,对中国提供国际公共品的呼声会越来越强。中国进入某些产品的供给之列,有利于打破国际市场上的垄断,而打破垄断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公共品,以卫星导航系统为例,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可以提供的话,那大家都怕它了。如果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开发出类似的产品,有利于促进这个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对不能提供这类产品的小国来讲,也获得了收益。

  地区经济分割明显

  大国的规模经济对中国来讲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当中国经济已经长到目前阶段的时候,规模经济的实现越来越需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当中国经济还在比较落后的阶段的时候,做一个企业,能把一个城市的市场给占领就算不错了。接下来企业做大了,能把整个省的市场占领就满足了。今天,中国企业越来越大,要借助于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来实现扩张了。

  这个时候,整个国家的市场对企业做大和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中国在制度上仍然存在市场分割,不利于企业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接下来导致—个什么结果呢?在我们的研究里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明显的“以邻为壑”的特征,一个省越是分割自己与邻省的市场,似乎它的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但在经济学里有一个词叫“囚犯困境”,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想得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但最后却对双方都不利。中国今天是个什么情况呢?从地方角度来讲,分割市场似乎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增长,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讲,却损失掉了规模经济。甚至有经济学家发现,正是因为严重的国内市场分割,许多企业宁愿做出口贸易。因为跟国内做生意太累了,企业又要扩大规模,于是就跟国外去做生意。相关研究发现,中国的地方经济存在这样一个明显的倾向,即用国际贸易来替代国内贸易。

  商品市场如此,那么要素市场呢?在经济学里最重要的是三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这三大要素市场其实今天在中国都是分割的。我们都知道,尽管农民工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其实我们有很多制度是阻碍农民工流动的。从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和公共服务的差别待遇,到基础教育和医疗等诸多的制度障碍,导致在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不充分。

  其次是土地。中国为了保持“粮食安全”,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于是就实行了“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每一年给出一个非农业用地开发的总数,不能突破。这个总数的分配虽然也要考虑不同地方不同的经济发展需要,但总体上采取了平均主义的方式。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应该看给一个地方的数量是不是跟那儿的用地需求相匹配。中国今天的局面是,土地指标的配置在沿海地区实际上“吃不饱”的。所以东部的地价啊、房价啊,涨得这么快,其中有一个制度的原因就在于沿海地区的建设用地供给受到了制约。而内地的地价实际上是很低的,笔者在安徽西部某市调研时发现,它的工业园里面一个厂,很少几个厂房,占了好大一片地,全长着草。后来我们了解到,按照政府的地价是11万一亩,50年的使用权,然后打七折,再加上享受招商引资的优惠,最后拿到手呢是3万多一亩。很多人讲,内地地也不够用呀,这就像你给一个瘦子一碗饭,他吃不掉,把它倒掉,它可能还说不够,其实,这其中有大量的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再来讲资本市场。很多人都觉得,中国资本市场是统一的,因为如果你现在要到一个地方去投资的话,没有人会阻碍你。但在现实中,如果进行跨地区的投资,还是会遇到行政权力的阻碍。

  中国今天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从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几个维度来看,经济的地区间分割非常严重。曾经有—个欧洲的学者,用上世纪90代中期的数据做出来的结论,发现中国省和省之间商品市场分割的程度,相当于欧盟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市场分割程度。

  未来的竞争力受到什么影响

  规模经济如此重要,对于中国来讲,到底未来的竞争力受到什么影响呢?笔者举两个例子,作为对比。

  第一个是欧洲,欧洲是由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但是欧洲今天已经认识到他们的竞争力不如美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是几十个国家,难以有规模经济,难以有协调行动。所以欧洲国家今天最努力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推行整个欧盟的统一,先是西欧,然后现在再欧盟东扩。欧盟东扩里有很多问题,穷国移民大量流入富国,这对于欧洲社会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但是他们因为要实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仍在大力推行这件事情。

  其中,欧元的诞生是标准性的事件。欧元的使用对很多国家来说是放弃了货币的主权,但是他们愿意做这件事情。可是今天中国处在什么状态之下?每一个省,甚至每一个市,每一个县的经济都固步自封,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范围里面,我们想得更多的是本地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

  第二个比较是香港和上海。很多人讨论香港和上海未来谁更有竞争力,不少人更加看好上海,为什么呢?因为上海的地理位置,加上它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它将有一个香港无法可比的腹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很大一块是服务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贸易、物流都是如此。随着整个中国经济规模的提升,长三角的制造业在整个世界上的地位一定是逐步提升。所以,上海的竞争力是以整个长三角的制造业为支撑的。

  但是,上海在想什么?很多人还认为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上海今天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不够开放。香港是特别行政区,它与内地的边界所造成的市场分割,超过内地各省之间的边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香港利用内地广阔腹地的,香港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了。相比之下,我们今天在想什么呢?笔者把这些问题都提出来,请大家共同思考。如果中国不在推进国内市场整合方面有大的举措,那么,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竞争力将被白白地放弃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