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上海(下)

  20多年前,人体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引起人山人海的反响,展览即将移师沪上,上海美术馆在南京路沿街售票处建起了铁栏杆,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冷清。

  在1981年剑桥大学出版的《上海:一个亚洲都市的革命与发展》中,克里斯托弗·豪尔写下了这样的话:“几乎所有关于中国重要生活面向的严肃分析最终都必须面对上海,面对上海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西方列强在上海的绝对影响力,造就了“十里洋场”的传奇,亦使得上海人对于欧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推崇伴随着城市的起起落落,即使是在“文革”期间,这样的心态也只是做到表面上的沉寂而已。

  我小时候,曾有邻居因为聚众偷听蓝色多瑙河唱片而被派出所传讯。我还记得20多年前吧,人体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引起人山人海的反响,展览即将移师沪上,上海美术馆在南京路沿街售票处建起了铁栏杆,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冷清。当时的《新民晚报》还有文章分析说上海人毕竟见过洋世面云云。同样,上海人信守合约的声名也得益于西方商业文明的深刻熏陶。

  出生于上海的历史学家贝蒂·裴梯·魏1980年首次返回了她1945年离开的这个城市,她讲述了自己的印象:“上海35年来除了没有对城市清扫外,什么都没有变。”

  然而,中国的大变革帷幕自那时起开启了。来到上海的外国人逐渐增多,中断了近30年的华洋杂处又开始活跃起来,外国人和此地社会民生、世故人情又开始彼此交融影响。2005年2月,长宁区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上,9名外国人首次参加旁听,他们来自日本、德国、法国、丹麦和土耳其等国家。而1989年以来,每年一次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云集全球商界精英,已经成为上海在谋求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世界级思想库。

  这一切正如上世纪30年代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北京大学教授曾觉之所言:“人常讥上海是四不像,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无所可而又无所不可的怪物,这正是将来文明的特征。将来文明要混合一切而成,在其混合的过程中,当然表现无可名言的离奇现象。但一经陶炼,至成熟纯净之后,人们要惊叹其无边彩耀了。”

  亲密合影

  2006年5月7日

  上海名人蜡像馆,一位女士与比尔·盖茨亲密合影。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有59.2‰的青年认为自己周边大多数国人普遍有点崇洋媚外;有62.7‰的青年认为,大部分国人崇洋媚外主要体现在“有些女孩总想嫁给老外”,58.7‰的青年认为体现在“很多人只认洋品牌”,53.1‰的青年认为体现在“到处是‘外宾优先’的观念”。

  奥巴马赢了

  2008年11月5日

  上海铜仁路马龙美式酒吧里,一名美国女士和一个上海男人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而兴高采烈。这一天有非常多的在上海的美国人聚在此地,观看CNN电视播报,他们几乎全部是奥巴马的“粉丝”。据上海市统计年鉴资料,至2007年底,常住上海的外国人已经超过13万人。上海成为外国人喜爱的中国城市首选,主要原因一是安全,二是人群融合。

  犯人全球化

  2005年12月24日

  囚在青浦监狱的外籍犯人,与国外的家人通电话,互道圣诞平安。随着全球化加速,触犯中国法律的外国人也在增加。

  历史的回味

  2005年11月14日

  提篮桥,上世纪30年代逃难到上海并住了10年的犹太人莎妮,在60年之后重回故居。触景生情,她陷入沉思,久久不语。对那段接纳犹太人的历史,许多上海人引以为傲。

  我们的家

  2002年1月29

  上海建国西路,一对法国夫妇在家中。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上海投资、经商、办学、留学的外国人越来越多。160多年前,上海还是一个不起眼的村庄。1843年,开埠时的上海只有24万人口,如今的上海常住总人口已达到1800多万,其中外来常住总人口有500万,占总人口的27%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有500多家跨国公司在这里成立了地区总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