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转型升级“拐点”研究
- 来源:广东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改革开放,拐点,转型升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06 09: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很好地发挥了试验田与排头兵的作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也率先碰到了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层次问题与结构性矛盾。当前正处于爬坡越坎、攻坚克难、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转型升级的“拐点”尚未到来,转型升级仍是未来3-5年的主攻方向。如何顺利突破转型升级“拐点”,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整体、从战术到战略的转型,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的“凤凰涅槃”,更好地完成“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历史使命,继续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广东面临的战略任务。
广东转型升级“拐点”的五大特征
“拐点”即转型升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整体、从战术到战略成功的标志。广东目前还没有出现转型升级的“拐点”。多个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收入达到3000-12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时,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经济体制中的潜在问题,将导致经济增长幅度回落或进入长期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2013年,广东人均GDP达到5.85万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9453美元,2014年,人均GDP达到6.27万元,人均突破1万美元,达到中上等收入经济体水平,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爬坡越坎、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经济周期性波动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叠加、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性矛盾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与社会矛盾叠加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都是经历了多轮转型升级,才逐渐迈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并最终成为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广东这一轮转型升级面临最艰巨的第三阶段,当前仍然需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坚定不移加快转型升级,经过若干年的爬坡越坎、攻坚克难,顺利突破转型升级的“拐点”,实现经济社会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根据国际公认标准,届时广东省人均收入将突破12000美元,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从当前的中上等收入地区行列,迈入12000-40000美元的高收入地区行列,成为现代化的发达经济体,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凤凰涅槃”。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将在结构优化、形态升级、动力内生、社会包容、生态支撑等方面实现新发展,呈现出以下五大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完善
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比重均经历了以农业为主,到以制造业为主,再到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以韩国为例,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的50多年间,韩国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0年,韩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2011年仅占2.7%。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60年的18%,增长到1990年的42%。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工业增加值占GDP份额开始下降,2011年为39.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到2011年为58.1%,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2013年,广东三次产业比重为4.9∶47.3∶47.8,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说明广东坚持不懈抓转型升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将继续优化,第三产业渐居主导地位,占比达到50%以上,在三次产业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产业发展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成为第二产业主体,新电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高端产业持续发展,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三产业质量、规模和效益都有显著提高,金融、物流、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与发达国家接近,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新业态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空间将被逐渐压缩,高附加值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产业结构高级、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竞争力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产业形态升级,产业集聚发展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经历了四次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扶持和发展重点也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在的绿色产业,产业形态不断向高级化发展。20世纪60年代,韩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出口产业,重点发展胶合板、假发、纺织品等轻工业。进入70年代,受美国等发达国家陷入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韩国的出口也不断下滑。韩国政府决定将产业结构调整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钢铁、造船、机械等重化工业。进入90年代,韩国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开展“科技立国”,将产业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基于这个原因,韩国的创意教育和人力资源变得至关重要。近年来,韩国对绿色发展的期待很高,已经开始提高新再生能源的比重,扩大对新再生能源等绿色产业的投资,努力扶持其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根据韩国产业发展经验,广东转型升级“拐点”到来时,产业形态也将发生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将越来越高。产业实现集聚化发展,相关产业部门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形成合理、有序、有机组合,协作配套不断深化,规模经济效益日益显著。珠三角将聚集大量的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区域乃至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其中,广州、深圳逐步形成以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珠三角东西两岸逐步形成以专业镇为载体、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东莞电子信息、佛山家电和建材等区域品牌的国内外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逐渐增强,粤东西北地区将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粤东西北生产总值新增长部分的一半以上将来自于园区经济的贡献,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创新驱动形成,内生动力增强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下,韩国也经历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三个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韩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依赖的是劳动力等要素的驱动发展;进入70年代之后,开始建设重化工业,属于投资驱动型的发展;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则进入创新驱动型的发展阶段,推动了韩国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的稳步提升。经过多年发展,韩国经历了由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美国经历了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和智能技术、叠加制造和纳米科技、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形成新的内生增长模式和转型动力,崛起了如IBM、Intel、微软、甲骨文、谷歌、苹果、Facebook、特斯拉等一大批创新型世界巨头企业。国际经验数据表明,一个经济体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在3%以上,才能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2012年,广东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17%,珠三角为2.43%,其中深圳研发投入占比最高,达到3.77%。2013年深圳这一指标达到4%。仅华为一家企业2013年研发投入就达到330亿元,过去10年共计投入1539亿元。而韩国在2011年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03%,排名世界第二。对比韩国,我省研发投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韩国、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来看,广东越过转型升级“拐点”,意味着传统增长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形成更为高效的内生动力增长模式。过去广东经济的不足主要是靠“铺摊子”,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式经营,转型升级则要上新台阶,要精细生产,科技引领、内生增长、低碳发展,并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创新驱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不仅研发投入实现大幅提高,科技投入效益也有明显增强,能够用更少的研发资金获得更多的研发成果和科技效益。自主设计研发、品牌营销将取代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涌现出一批创新中心、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以华为、腾讯、华大基因、光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以及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家将成为拉动我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跨过转型升级“拐点”后,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协调性也将大幅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更加突出。投资结构更加优化,过去更倚重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基础设施类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未来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生产性和服务性固定资产投资将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四)城乡一体,社会包容和谐
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以韩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的出口导向战略,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导致韩国工农、城乡发展严重失调。1970年代,韩国启动了一场“以工哺农、以工建农”模式的“新村运动”,通过激发农民内在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产品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大力推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大幅改变了农村面貌,缩小了城乡差距,实现了工农协调发展。在信息化领域,韩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质量最高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各领域开展互联网信息社会的变革,国家行政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对信息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成为国际上较为成功的信息化国家。
广东当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并举的发展阶段。跨越“拐点”后,广东社会形态将呈现新的面貌。城乡二元结构将被打破,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实现良性互动,产城融合,过去的土地城镇化真正转变为人的城镇化,异地务工人员能够真正融入城镇保障体系,城乡居民能够共享新型城镇化的丰硕成果。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产业化与现代化,虽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大幅提高,能够以更少的农业人口满足更高的产出效益需求。信息化将成为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效益的重要引擎,在企业、政府、社会中得到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优势传统产业得到持续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成为精兵简政、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社会中介和社会组织力量得到长足发展,对社会发展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发挥决定性作用,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五)生态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初步实现
同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和韩国,在实施低碳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新加坡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现代化花园城市,也是一个自然资源严重稀缺的岛国。因此,从政府、企业到市民,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和能源节约,建立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四位一体的低碳生态化发展模式。韩国政府2008年出台了《低碳绿色增长战略》,提出向生态、绿色、环保转型,从污染严重、能耗大的制造经济向绿色低碳的服务经济转变。通过开发水处理、资源回收等核心绿色技术,培育生物资源、绿色汽车、绿色融资等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开展日常生活的绿色革命,创造绿色就业机会、开展绿色教育,实现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当广东跨越转型升级“拐点”后,也将迎来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新时代。经济发展不再以掠夺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通过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改善,实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让人民群众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活品质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优良标准,出现雾霾和酸雨的天数显著降低。江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污染源实现有效整治,形成有鸟有鱼、有花有草的健康生态水系。建成更多的城市公园、景观林带、绿道网络、阳光海岸和水乡风貌,实现居民出行半径500米范围内有绿色公共空间,让群众拥有更多的青山绿水、公园、绿道可以开展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有更多机会亲近大自然,真正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广东突破“拐点”的着力点和实现途径
(一)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抢占国内外产业发展制高点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抢占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重点产业高端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产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继续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着力打造区域重大产业集聚区,加快打造珠三角空港海港经济圈,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布局东西两翼临海临港产业带,推动粤北山区加快融入珠三角产业链的配套体系,加快建立临海产业经济与内陆山区产业经济融合互动的机制,构建具有广东特色、优势突出、保障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架构。
二是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高端化。从生产制造环节入手,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治理高耗能、高污染、淘汰落后产能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向研发、服务、价值链高端发展。发挥“三旧改造”和“双转移”的政策高地效应,鼓励资源性产品有序转移,腾出空间,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再造发展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推动力,促进产业链条集聚从工艺性向价值性转变,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变化新趋势,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对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化改造,以先进制造技术抢占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汽车、食品、服装、家具、石化、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升级。
三是重点培育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战略性新兴技术和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集中资源率先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取得突破,布局发展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产业基地为载体拓展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相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健全投融资环境,用好相关专项资金,探索建立以社会资本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实施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推行技术人才国际化,鼓励企业到国外建立研发机构,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合力推动产业发展。
(二)实施“四重一化”带动战略,使其成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
强化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促进投资有效增长,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在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的基础上,谋划储备一批支撑转型发展、增强发展动力的重大项目。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重点推进公路、铁路、机场、港航、城建、能源、水利、环保等八个方面重大项目建设。吸引具有投资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大项目带动,突出抓好贵广、南广、厦深等铁路干线建设,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宝安机场扩建,阳江核电、汕尾海丰“上大压小”等能源项目。二是推进重大发展平台和新城新区建设。加快推进中新知识城、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广州南沙新区、佛山中德服务业合作区、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加强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能源、石化、钢铁等重点产业项目和基地,尽快启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规范发展一批新城新区。三是做好重点技术改造。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提高装备水平,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推进精益制造,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过程控制,提高制造水平。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相关资源,面向重点行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四是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各行业的龙头企业成为国内外同行业中的领头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型、现代化、国际化跨国企业。五是深化信息化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等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应用,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构建电子政务畅通大平台,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推进信息共享,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完善网上办事大厅,提高政务效率。
(三)创新驱动,增强创新型经济内生动力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坚持将结构转型与创新驱动作为广东发展的核心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一是把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作为发展主战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以市场为主导培育一大批以华为、腾讯、美的、格力为代表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大力提升我省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和参与全球研发网络进行产品与工艺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以全面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核心,以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为重点,以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为主线,重点建设企业孵化、研发、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移、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平台,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模式。三是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学习型组织。建设若干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对接的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完善国际高端人才吸引政策,重点吸引一批代表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企业家和高科技创业团队服务区域发展。推动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基地,打造一批“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广东。四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增加创新投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违法处罚力度,要积极调整技术创新方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积极统筹使用可以调配的省级科技财政资金,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四)积极培育新消费热点,推动传统消费模式升级换代
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加快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一是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引导企业努力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新兴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加快发展老年服务、病人看护、家庭医生、家政服务及其他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居民增加在科技、文化娱乐、信息、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此外,还应特别注重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大力引导和促进旅游、教育培训、文化创意、出版、影视、网络动漫等精神消费需求的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二是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消费需求。引导企业由产品渐进式创新向商业模式突破性创新转变,鼓励企业立足本土市场优势和规模效应,充分挖掘和分析用户需求,以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和发展国内市场需求。加快技术研发,促进新的科技手段、创意营销与资本的结合,开发潜在消费需求,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实现模式,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引领市场消费热点形成的重要动力。三是优化消费模式,满足消费体验。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内容,鼓励智能终端产品研发,通过创新供给引导消费。拓展新兴服务业态,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信用消费,依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五)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成为广东经济新增长点
一是推动珠三角优化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九年大跨越”为发展契机,对珠三角进行全域规划,以珠三角一体化规划和经济圈建设为抓手,总体考虑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更好地推动珠三角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动力,强化信息制造业支柱地位,全面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加快培育发展信息化新业态,以信息化手段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珠三角城市群智能化水平,成为世界领先的信息化建设先导区域。促进要素城际间充分、自由流动,加快珠三角一体化进程,推进珠三角民生福利制度的区域一体化和区域环境、交通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区域同城化。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强珠三角内部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宜居城乡建设。把珠三角建设成为带动环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龙头。二是推进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粤东西北地区要集中精力建设中心城区,加速各类要素的集聚,扩大城镇人口规模,使其成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按照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要求,加快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中心城区的集聚能力、承载功能和带动作用,通过中心城区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并逐步扩展到周边县乃至整个区域。强化产业园区对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将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做好园区功能规划与当地主体功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等规划相衔接,促进产业合作园区与当地城镇同步“提质扩容”。三是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县县通高速”工程,实现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对接;加快供水、供电、能源、生活配套、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市政配套水平,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四是完善民生服务功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加大政府对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省级财政对落后地区公共服务的支出比例,减少地区发展差距,体现包容发展,实现机会均等。重点使进城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逐步将异地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城镇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六)扩大开放,增强开放型经济增长活力
一是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增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以港澳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把港澳作为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融资中心、商贸服务平台和人才基地,加强与港澳专业服务机构在咨询、信息、金融、中介等多领域的合作,充分利用香港资本储备充足、融资成本低、国际网络健全、国际化咨询服务专业等优势,解决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程度,提升企业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能力与影响力。二是加强与东盟各国合作。以“深圳—海防经济贸易合作区”为龙头,在东盟国家逐步建立更多的经贸合作区,引导广东优势企业到东盟进行集群投资,形成产业链条。鼓励到东盟投资的企业积极实施本地化战略,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使东盟各国人民获得更多实惠。三是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中选择若干重点国家和地区建设海外经贸办事机构。加强信息沟通和宣传推介。把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国际化工程,加强与各国有关机构和跨国企业的联系,深入开展经济、教育、文化等交流与合作。四是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我省“走出去”实力较强的本土企业中,选择一批规模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予以重点扶持,赋予重点大型企业更大的投资决策自主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中小企业“抱团出海”跨国经营,并对在一定时期内跨国经营能力明显提升,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型企业给予重点扶持。省“走出去”专项基金要向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合作国家的合作项目倾斜,加快企业的国际化步伐。
(七)深化改革,营造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的优劣决定了高端要素资源的流向和集聚。广东与国际化接轨已走在全国前列,今后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坚持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一是营造与国际对接的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借鉴香港、新加坡地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先进经验,围绕营商主体、营商行为、营商秩序等制定地方法规和规章,加强制度性和程序性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政府管理方式符合国际惯例,管理效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实施《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政执法,避免执法的随意性,确保市场主体严格依靠规则营商并得到平等保护。把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建设成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二是厘清政府与市场间的权责界限,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为市场主体松绑,优化市场准入强化后续监管,确立与国际接轨的“宽进严管”市场监管服务体系,促进职能部门从“重审批轻监管”向“依法科学管理”转变,推动全能型、管制型、审批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制订产业发展“负面清单”,把政府管不好、不该管的事项还权给市场和社会,强化市场主体的自律、自治,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准入和监管体系,为市民创业、市场创新和企业创富营造法治、优质、高效的市场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培育、放活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自下而上地扩大民主,给老百姓更多发展机会。分阶段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优化积分制入户指标设计,加快推进外来人口融入城镇。逐步形成可在全省范围内转移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劳动者在市场引导下合理有序流动。加快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进程,不断扩大商业保险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推出广东特色的全民医保新模式。四是改革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与提供方式多元化。加强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八)坚守生态文明与社会稳定两条底线,实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使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二是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安排居住、产业、公共服务等功能布局,构筑紧凑型的城市空间结构,以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为导向建设低碳城市,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提高风能和太阳能等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强对重点饮用水源地、水系、湿地、基本农田等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划定生态控制线,强化城市增长边界控制,实现对区域绿地的长久性保护。三是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建设绿色宜居城镇。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依托城镇资源和环境承载力,集聚产业和人口,加大污染防控力度,通过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染、噪音污水等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面积,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四是构建开放有序的社会结构,维持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将符合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要求的公共财政落到实处,切实消除教育与医疗健康的不平等,逐步减缓或阻断贫困的代际转移,并加大社会的流动性。解决资源和机会配置的不平等,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橄榄形”分配结构逐步形成,拓宽社会流动和上升渠道,形成适合市民社会的开放有序的社会结构。促进适度的民主发展,充分发掘现有制度的潜力,有序扩大公民参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动态的可持续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题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