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企业用地难的破解之道
- 来源:广东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招商引资,生态,闲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06 09:52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满足成长型企业用地需求,不让企业因用地问题影响发展,让企业发展后继有地,对于东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莞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13年GDP达到5500亿元,在国内地级市中名列前茅。但经济增长是以土地的高消耗为基础的,目前东莞土地开发已近极限,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一方面,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有不少好项目愿意落户东莞。但受限于用地,致使这些项目“因地而不能落地”。也有一些发展好的本地企业由于缺地而转到别处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早期拿地企业或空置或投资强度低,土地产出少却坐地涨价。企业用地的苦乐不均,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剧用地矛盾,导致了大项目排队等地、小项目无地安置的局面。
到2012年,东莞已面临严峻的缺地“窘境”:东莞要引入大项目,但六成镇街已无500亩以上可集中建设地块。全市1000亩以上地块仅19块,面积2.6万亩。从一些镇街来看,建设用地解决不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现实障碍,虎门镇仅2011年就因无地与八个大项目失之交臂。
从一些企业来看,用地解决不了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当企业想做大做强,创出自己的品牌时,自然会产生用地需求。如果企业没有土地,几乎就没有发展壮大的空间,银行不乐意与之打交道,导致资金困难;解决不了职工的住宿,面临着留不住人员、引不来人才的困惑。用地难已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和发展的直接瓶颈。
因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满足成长型企业用地需求,不让企业因用地问题影响发展,让企业发展“后继有地”,对于东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莞市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一、土地开发情况。
截至2013年底,东莞市全区土地总面积246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约1180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按照土地开发强度的定义,它是指一个地区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按此计算,东莞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到48%,早已突破30%的国际警戒线,接近国际公认的土地开发强度的极限值50%,生态承载压力巨大。
二、土地利用规划。
按照《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通知》,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2472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29031公顷;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95600公顷以内。32472公顷耕地相当于48.7万亩,据有关统计,2012年底耕地56.4万亩,8年只有7.7万亩的空间可利用,一年还平均不到1万亩。
三、用地计划情况。
2011年至2013年,广东省每年下达东莞农转用国家计划分别为9086亩、11076亩、12978亩。以2013年为例,年度正式下达指标7615亩,农村建设指标486亩,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专项指标2050亩,“3·20”超强龙卷风冰雹灾后重建指标1027亩,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先进单位奖励指标1000亩,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优秀”城市奖励指标800亩。
四、土地供应情况。
与2011年相比,2012年土地成交总面积下降32.1%,但单位土地面积成交额却增加28.7%;与2012年相比,2013年土地成交总面积增加98.6%,但单位土地面积成交额却下降20.9%。这与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大和“三旧”改造开展有很大的关系,主要是增加了土地供给。
东莞市建设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规划空间不足。
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2—2020年,仅7.7万亩的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空间。即使按照国际惯行的城市建设土地不能超过50%极限计算,东莞市目前可用于建设的土地仅剩23万亩,可挖掘的土地后备资源潜力有限。目前,东莞正处于经济社会双转型时期,面临着高水平崛起的巨大压力。用地空间不足、用地供需矛盾突出是东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
二、用地计划指标短缺。
广东省下达给东莞的年度用地指标相对较少,近几年每年仅有1万亩左右,而GDP增长需求为3万~4万亩,用地指标缺口较大。此外,全市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可能会陷入“有用地指标也使用不了”的尴尬境地。按照国家关于建设占用耕地要“占一补一”的规定,东莞本身无法实现占补平衡,耕地的占补平衡只能通过易地开发来实现,没有易地开发,东莞就会处于有用地指标也使用不了的尴尬境地。可用建设土地指标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各镇街特别是较发达镇街建设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查得知,莞城、东城和石龙等镇街建设用地非常紧缺,即使只需要几十亩的好项目,也只能租借其他镇街的土地来实施。
三、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数量庞大。
2006年,东莞处置闲置土地4.3万亩,征收土地闲置费近4亿元,还对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开出了8000万元的罚单,创广东省土地闲置费征收纪录。然而,近年来,东莞闲置土地越积越多,2012年初,曾超过10万亩这一天量数据。低效利用土地的数量也十分惊人,光归入“三旧”改造的土地就有30万亩之多。
经过近两年闲置土地处置和“三旧”改造,情况有所好转,2013年东莞盘活了1.6万亩存量土地,处置了闲置土地6200亩。但仍有大量的土地待盘活,2014年1月10日,市国土局局长刘杰接受媒体集中采访时讲,东莞市的建设用地总量约150万亩,其中有25万亩可以盘活。刘杰坦言,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建设用地的扩张是快了点,但还有部分低效用地可以再次利用,因此在盘活存量用地基础上,东莞土地的二次开发仍将大有作为。
破解企业用地难的对策
一、尽最大可能盘活存量土地。
1.继续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东莞在处置闲置土地方面曾经勇气可嘉,2007年国土资源部曾向全国推广东莞经验。然而,时过境迁,东莞闲置土地处置变得举步维艰。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补偿力度太小。按照2012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将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规定:未动工开发满一年的,按照土地出让或者划拨价款的百分之二十征缴土地闲置费。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无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鉴于闲置土地使用权的无偿收回,对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而言是一种非常严厉的行政处罚,处置不当会影响投资环境,因此东莞很少采用该措施。在2006年处置的闲置土地中,强制无偿收回的不到1%,大多数采取强制收回但给予一定经济补偿。执行难的主要原因是补偿力度太小,被执行者认为价格不公平。二是对大企业下不了决心。2006年处罚李嘉诚旗下企业,开出近8000万的大罚单。据说李嘉诚为此事告到中央,但没有奏效。现任市长袁宝成谈及此事都感慨良多,非常佩服当时的市领导。其实,不能说当时的市领导有多厉害,只能说他们坚持了原则。目前,东莞经济工作的重心是“三重”建设,特别青睐大企业和大项目,因此,对大企业的闲置土地往往下不了手。在东莞两会上,东莞市发改局局长就透露,“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某企业,招商时的说法是做研发基地加生产,达产后还做营销基地,税收可以达到30亿-40亿元,后来一路追追追,也有七八年了,追到现在,占了我们那么多地,消耗了我们那么多资源,税收也才两亿元。”中海油在虎门港圈了大片土地,其中有一半以上闲置,至今也没有给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在闲置土地处置过程中,收缴土地闲置费和无偿收回土地都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促进闲置土地的合理利用。因此,补偿一定要合理,既然有那么多企业等着用地,因此,容易帮现有闲置土地的企业找到下家,促成它们之间的土地交易,变闲置土地为有用土地是处置的真正目的。否则,补偿价格太低,一是容易产生矛盾,不利于执行,这也是目前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二是将低价收回的闲置土地归“土地储备中心”储备,很快又高价卖出,极可能导致其功能异化,滋生腐败。对大企业要严格按合同办事,绝不能姑息。总之,应投入更多的启动资金,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深入推进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真正使闲置土地不再“晒太阳”。
2.加快推进“三旧”改造步伐。
“三旧”改造是广东省特有的改造模式,分别是“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是针对土地低效利用而采取的措施。自2010年全面启动以来,东莞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划拨10亿元的专项资金,给予各镇村借款支持进行“三旧”改造。截至2012年11月,东莞已累计投入了高达122亿元的“三旧”改造资金,其中社会资金就超过半数,有66亿元。而目前已经完成的131宗“三旧”改造项目一共有5071亩土地;正在改造的77宗改造项目涉及7694亩土地。正在改造和已完成改造的“三旧”改造项目一共为全市节约了8297亩土地,节地率达65%。
为了避免在“三旧”改造过程中出现房地产开发的现象,市政府规定市区内用于商住的项目不得超过60%,而镇区则不得超过40%。我们认为,这样的规定是必要的,目前真正需要土地的是工业企业,一定要坚持这个方向。当然,“三旧”改造也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已经遭遇瓶颈。目前,具备改造条件的“三旧”用地就多达30万亩,但已完成和正在改造的仅仅为10%。总体进度缓慢,且呈现改造面积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也使“三旧”改造的政策红利无法充分释放。所以,“三旧”改造决不能松懈,要不断创新方法深入推进,加快“三旧”改造特别是“工改工”项目步伐。
二、将用地方式从粗放低效向节约高效转变。
1.适度提高容积率。
容积率是指在城市规划区的某一宗地内,房屋的总建筑面积与宗地面积的比值。其大小反映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利用效益的高低。一般情况下,提高容积率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但建筑容量的增大,会带来建筑环境的劣化,降低使用的舒适度。因此,容积率的提高应适度。一要注重空地伸展。要以“亩产论英雄”进行引导,加快“三个”转变:由花园式厂房向标准厂房转变;大项目由一次性供地向分期供地转变;由原来只建一层向建多层厂房转变,最大限度地增加用地空间的承载能力。二是集中集约安排用地。集约安排工业项目用地,实行分类集中布局。东坑镇面积只有20多平方公里,是东莞行政区域面积最小的镇街之一,产业工人超过10万,为节约用地,该镇将用5年时间,统筹建设容纳10万工人生活的产业服务区,堪称节约用地典范。
2.最大限度提高土地投资强度。
土地投资强度是指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一般情况下,土地开发强度越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就越高。对新引进的项目把好投资强度关很重要,一般通过提高项目用地门槛来实现,从源头上控制宽打宽用,促进集约用地。事实上,近年来东莞出让的地块都提高了土地投资强度。但监督管理跟不上,这是导致大量土地闲置的主要原因,需认真反思。正确的做法是,对在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投资强度的,要坚决收回多供的土地,或者按开发合同规定进行严厉处罚。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引导已有厂商提高土地投资强度,鼓励企业新上马的项目不用新增土地,对于节约土地的企业,政府要根据其产出和税收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
1.优化用地服务,保障用地需求。一是要创新土地执法监察奖惩机制,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管得住的镇街给予奖励,对违法用地严重的镇街挂牌督办、通报批评并暂停用地报批。二是要创新存量盘活手段。将年度存量土地盘活任务按比例下达给各镇街,定期督导,严格考评,分类指导用地单位灵活选择盘活方式,批而未供类以指标调整、调剂新单位、督促原单位供地等方式为主,供而未用类以等价置换、协议收回或托管、进场开发、权属转让等方式为主。
2.完善土地市场机制,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因为土地市场有时会失灵,但政府垄断土地市场经营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低效率和权力寻租始终无法避免。而市场机制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在最主要动力,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最有效方式之一。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目前,最重要的是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市场环境,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还要加快项目供地速度,进一步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
3.鼓励企业加大土地利用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税费杠杆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土地利用强度,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辅助设施用地,扩大企业生产性用地;鼓励企业建造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技改项目尽量利用好现有厂房。对企业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且符合规划前提下,提高建筑容积率的,不再另行收取土地出让金、配套费等相关费用,并允许补办房产证。制定奖励办法,提高企业节约利用土地的积极性。目前,东莞也有类似的政策,但只针对大型骨干企业,我们认为,应普惠所有工业企业。
4.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发展理念,把最宝贵的土地资源配置给优秀的东莞本土企业。
近年来,东莞市领导经常提“亩产论英雄”发展理念,但是,实际操作时,并没有真正计算过各个企业的每亩产出。实际操作时往往以文件的形式,将土地优先供给大型骨干企业和后备上市企业。如果这些企业亩产确实优秀,大家也没说的,其实好多表现并不佳。这些年大量的闲置土地就是由这些所谓的大型骨干企业造成的。与此相反,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莞商表现却有目共睹,政府对其知根知底,土地利用效益可预测,将更多的用地指标配置给优秀莞商企业意味着收益可确定,几乎无风险。从长远看,随着我国劳动力不再廉价,制造业成本会不断提高,外商在我国尤其是发达沿海投资的热情会逐渐减退,未来东莞发展还是要靠莞商。因此,政府应汲取教训,调整用地政策,学习浙江永康以“亩产税收论英雄”,将更多的土地配置给优秀的莞商企业。
李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