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克木人 “鸟人部落”的雨林传奇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西双版纳,克木人,祭鬼,婚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06 09:41
克木男人长期生活在树上,因此又被叫作“鸟人”,要是有姑娘看上哪个“鸟人”,就用竹竿捅他的“鸟巢”,双方认识和了解后,女方就可将意中人领回家。
部分克木人家庭中仍然保持着女儿跟随母姓,儿子跟随父姓的特殊习俗;在婚姻关系中,从妻居与从夫居两种婚俗也依然并存。
当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都已经收回归仓后,克木人还要把田地的“灵魂”叫回来,以求来年继续丰收。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天,一支来自昆明的考察队深入西双版纳勐腊附近的热带雨林,为修建道路做前期勘测。当他们在勐腊县境内的一条小河边宿营时,发现几位上身赤裸、胳膊上有纹身的壮实汉子,正在举着火把,操起手里削尖的棍子朝河里猛刺,当他们将棍子再提起来时,上面已然穿着一条大鱼。
这一手真功夫让大家看傻了眼,在一名本地向导的帮助下,勘测队结识了这些老乡--原来,他们就是雨林中著名的克木人。在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中,克木人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群体--他们在树上造“鸟巢”作为住所,延续刀耕火种的古老农业生产方式;他们曾经拥有数十万同胞,建立过辉煌的克木帝国,却难逃王国沦陷的命运;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独立文字,只能以大量的传说向我们讲述往昔的峥嵘岁月……
热带雨林中的彪悍部族
曾建立20万人的王国
关于克木人的古代历史,在汉族史籍文献中鲜有记载,而克木人虽有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字,如今我们要了解克木人,只能从克木人口口相传了上千年的古老故事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在克木人部族的传说中,他们有过辉煌的过去,部族巅峰时期人口多达20万,还建立了一个地跨中国、老挝、泰国的克木王国,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大约在公元10~11世纪期间,地方土司势力开始崛起,并不断入侵克木王国。
一位克木人部族的老人说,当年的克木人经常和地方土司发生战争,土司打不过克木人,就许诺将公主送给克木首领为妻,并与克木首领约定每隔3年轮流做东,设宴请客。不料土司在宴会中灌醉了前来赴宴的克木首领及军队的主要将领,并把他们一个个扔进水塘淹死。克木人群龙无首,再也无力抵抗土司的军队,那些来不及逃走的部众,要么被逼进人莫能至的幽岩险谷,要么被迫沦为土司的奴隶,每年都要定期服各种劳役,如搭晒台养象、割马草、舂米、扫马厩等,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而成功脱逃的克木人则移居到越南、泰国、老挝等地,从而形成今天克木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状况。
如今,中国境内的克木人共3000余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勐腊、景洪等地。他们长期隐藏在热带雨林深处,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笔者与摄影师经过多地寻访,才在勐腊县回结村、勐腊县卡咪村和景洪曼香班村等几个小村落里,寻访到了这些“隐居者”。
以前,克木人的农业生产叫做“种懒火地”,这是一种刀耕火种、轮歇开荒的原始耕作方式。他们把待开垦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片,每年砍烧一片,这块新地就叫做“懒火地”,然后种上旱稻、玉米、番薯、豆类等作物,但因为生产水平较低,尽管终年辛苦劳作,但仍然食不果腹。因此他们必须通过采集、狩猎、捕鱼等方式来获取更多食物,甚至有时候还要不断搬迁,以寻找野果丰富、水源充足的地方,过着漂泊不定的游耕生活。
但到了近代,随着外界的人们不断进入雨林,克木人与世隔绝的原始状态逐渐被外来文明慢慢地改变。他们开始寻找适合长期居住的地方,将房子从树上移到地上,修建了清一色的矮墙干栏式吊脚楼,逐渐形成一个个自然村寨。再后来,克木人将村寨陆续迁到坝区边沿临水靠山的地方,在国家的帮助下统一盖起了傣式竹楼,从此彻底完成了从游耕到定耕的转变。
“丛林之子”的雨林生活
“鸟人部落”的奇趣婚俗
在雨林中长大的克木人,还有一个称号叫“丛林之子”,他们能在密林中健步如飞,轻松捕杀各种猎物。
狩猎是克木男人的基本技能,他们的狩猎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设机关、挖陷阱、下扣子、安插地竹箭等,有时候也会用弩或火枪直接射杀。捕猎的对象也很广泛,主要猎杀野鸡、黄鼠狼、野猪、马鹿等,有时也会猎杀狼、熊等凶猛动物。前文考察队所见的克木人捕鱼法,就是克木人祖先创造的,晚上在河边燃起火把,鱼见到火光就会待着不动,他们就趁机用削尖的棍子迅速地对着鱼猛刺,熟手几乎百发百中。
克木人也懂得充分利用雨林中的各种植物资源来改善生活。例如,野芭蕉的果实可以食用,花可以做菜,茎可以喂猪,就连叶片也成了绿色“包装纸”,可以用来包裹食物或礼品;野茄子既可以食用,还可以挂在渔网上,据说有“避邪”的效果;雨林中还有些植物可以用来酿酒、染布、制作狩猎工具,或用于治病、养生、为产妇祛风除湿等。
除了农业生产和狩猎,克木人农闲时也从事手工业,比如竹编。他们用竹条编成的器物种类繁多,造型优美,从日用品到工艺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克木人用这些精美的竹编器物与傣族人交易,换回锄头、盐巴、衣服等生活生产物资。
过去,克木人把房子建在树上,只有在需要打猎的时候才下到地面,因此也被叫做“鸟人”。要是有姑娘看上哪个“鸟人”,就用竹竿捅他的“鸟巢”,等到双方认识和了解后,女方就可将意中人领回家。如果父母热情款待,那这门亲事基本就有谱了;如果父母质问男方:“你来家里干什么?”男方就知道这门亲事告吹了,只得悻悻离去。
这种相亲方式看似很草率,但实际上克木人的婚姻观念非常传统。直到今天,部分克木人家庭中仍然保持着女儿跟随母姓,儿子跟随父姓的特殊习俗;在婚姻关系中,从妻居与从夫居两种婚俗也依然并存。按照从妻居的习俗,男子先要上门在女方家里劳动3年,才能把妻子接回自己家,如果女方是独生女或她家缺少劳动力,男方也会考虑终身从妻居……
万物皆有灵
“玛我”信仰与祭鬼仪式
克木人虽然已经直接跨入现代社会,但在从事刀耕火种的漫长岁月中,他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耕礼仪和信仰系统,并且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玛我”崇拜。在克木人的观念中,自然界的任何东西都有灵魂,其中稻谷的灵魂叫“玛我”,因此,“玛我”崇拜就成了克木人原始农耕礼仪的核心。
克木人传统的“玛格乐节”,就是“玛我”崇拜的具体表现,也是克木人最重要的丰收节庆。当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都已经收回归仓后,克木人还要把稻谷、玉米、蔬菜,以及镰刀、锄头等,甚至包括田地的“灵魂”都叫回来,以求来年丰收,因此,村寨里都会举行盛大的节庆活动。不同的村寨具体日期有所差别,但所有村寨的人们,都会在节日当天身着盛装,杀猪宰羊,在村寨中间吃饭喝酒,唱歌跳舞。开饭前,先由村寨巫师及老人举行叫魂仪式,然后在饭桌上要从老到少有序地饮酒,酒饱饭足之后,就开始敲响铜鼓,集体载歌载舞,狂欢直到深夜。
克木人认为万物皆有“魂”,而自然界中“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鬼”,因此克木人保留着许多祭鬼之俗,他们拜鬼、求鬼、送鬼,以图人畜平安、粮食丰足。其中最主要的包括祭山鬼、祭田鬼及祭地鬼仪式。
祭山鬼仪式大致在每年7月,克木人以家庭为单位,各自选好日子,带一公一母两只鸡和一斤米酒上山。到了山上的自家地里,先用竹子做一个“萨拉”(凉棚)、一个“达辽”(竹编法器)立在地边,再用泥土捏一尊“山鬼”,放在“萨拉”里。然后一家人跪在“萨拉”前,男主人杀了鸡,把鸡血抹在“萨拉”上,随同米酒一起向山鬼祭献,祈求山鬼保佑庄稼不受野兽侵害。祭田鬼仪式则在每年8月稻谷成熟之前,仪式与祭山鬼大体相同,祭品可以用鸡也可以用猪,但要三年一换。
如果遇到庄稼受灾的年份,全寨人就要恭请“陆滚”(巫师)去祭地鬼了。众人在谷地上杀一只狗作祭品,“陆滚”一边做法一边念叨:“请保佑我们的庄稼长得旺,不遭虫吃,不遭鸟吃……”祭祀完成之后,还要将狗骨埋入地下,整个仪式才算结束。
在日常生活方面,克木人还保留着“送鬼”、拴线等习俗。如果谁生病了,他们往往会认为是“鬼神在作怪”,这个时候就需要“送鬼”--把用泥巴捏成的鸭子、鸡、猪、牛放到村外,当成鬼神送走。拴线是克木人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祝福方式,克木人在谁的手上拴线,就表示祝福谁,主人祝福客人,长辈祝福晚辈,都会拴线。一些长辈还会在晚辈的手上纹身,用一些神秘的符号来祈求神明的护佑,这也是对晚辈的一种祝福和期盼。
文 罗赟 图 刀俊云 肖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