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影像 从广东到福建:一个客家人的行摄记

  编者按:身为客家人,摄影师水冬青对客家民居的热爱与生俱来。10年里的每一个假期,她都穿行在乡间古村,只为留住那些被人渐渐遗忘的客家民居的影像。她说,客家民居魅力独特,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奇观,更是一种渐行渐远的文化象征。从她留住的那些影像中,我们不仅能直观地欣赏到客家民居的建筑之美、文化之韵,还能感受到来自她内心的某种眷念与守候。

  作为“中国五大古民居之一”,客家民居风格独特,堪称建筑学和人文景观学上的一大亮点。在不同的地方,客家民居称谓不同:在广东被称作“围龙屋”;在江西叫做“围屋”;在福建则被称为“土楼”……

  广东东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交界的三角地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聚集地,被称作“客家大本营”,因此,这个地区的客家民居也就最具代表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些古老的民居要么日渐荒芜、残破,要么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烟消云散。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心中都会隐隐作痛。所以,我决定用镜头为这些饱经沧桑、命运多舛的建筑留下影像,而对于身为客家人的我,更是对客家民居产生了深深的缱绻,因此我认为自己的每一次拍摄,都是寻找心灵归宿的历程……

  广东:令人心酸的围龙屋

  正月初三拍摄祭祖仪式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兴宁市,这里的乡间散布着4000多座围龙屋,与名扬天下的福建土楼相比,当地的围龙屋一直藏于深闺,鲜有人知。我的客家民居摄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2003年春节,很早就随家人从围龙屋里搬出来的我,萌生了要回老屋看看的念头,但出现在我面前的那片倒塌的瓦砾,令我伤心不已。从那天起,每到假期我都会带上相机到乡下拍摄客家民居,尽量把它们的身影定格在影像中。

  兴宁的围龙屋历史悠久,最早现于唐宋时期。围龙屋整体呈圆形,其建筑主体是堂屋,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蔚为壮观。

  因为兴宁围龙屋散布在乡下各处,即使是当地人也不清楚一些围龙屋的具体位置,因此父亲和哥哥便四处帮我了解这些围龙屋的情况,父亲还坚持陪我前往每一个拍摄地。为了寻找制高点拍摄围龙屋的全景,我们经常在村内四处转悠,看到位置适合的楼房就前去敲门,请求房主让我们上到天楼进行拍摄。大多数村民都很善良,会让我们进去,当然,我们也遭遇过被凶猛的看家狗狂追……

  在我拍摄的所有兴宁围龙屋中,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叶塘镇河西村的磐安围和刁坊镇周兴村的棣华围,它们堪称兴宁保存最好的两大围龙屋。虽然平时很少有人在里面居住,但在各地开枝散叶的子孙每年都会自发集资,修缮祖宗们留下的大宅子。磐安围的后人更是制定了一条家规:任何人不得改变房屋的原有结构,不得在围龙屋周围建房。

  但是,除了少数围龙屋得到了幸运的保护,大部分围龙屋却濒临破败,更有甚者,房地产开发致使很多围龙屋惨遭被拆毁的命运。我曾拍摄过几座距离市区最近的中型围龙屋,尽管外表看似完整,但里面的横屋却已经倒塌了大半。记得在拍摄一座围龙屋时已近年关,但里面丝毫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房主是一位老大娘,她告诉我,现在她独居于此,平时会利用这些空房子养鸡。她还说,村民都在等待这些老屋被拆迁,这样就会得到一笔丰厚的补偿,所以没有人愿意花钱来修缮这些破败的老屋。这样的境况令我心酸不已,或许多年以后,人们将只能在影像中去怀念这些古民居。

  除了兴宁的围龙屋,我还多次去广东大埔县拍摄客家民居。我通常都会将拍摄时间定在每年正月初三,因为在这天,当地的围龙屋内会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让人看到客家人的生活传统--这样,我的拍摄就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物本身,还能够展现民居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民风习俗。记得在2011年正月初三,清晨天还未亮,我就从大埔县城驱车前往大丘田村,来到村里时已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我找到一处较高的位置进行拍摄:蓝天下,一圈圈黑瓦灰墙当中,摆放着五颜六色的祭品和香烛。在这些古建筑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的镜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江西:燕翼围和乌石围

  赣南客家民居的硕果

  江西的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江西南部,即通常意义上的“赣南”,这里的客家民居多为“围屋式”。

  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的九连山下的龙南县杨村镇,密集地分布着许多围屋。第一次来这里拍摄是2011年元旦,冬日的龙南浓云蔽日,寒风呼啸,车子在曲折的小路上转了好几圈,才找到这里著名的围屋燕翼围的入口。

  燕翼围建于清朝顺治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围屋为杨村镇的富商赖福之所建,名字取自《山海经》里“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的“燕翼”二字,有“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这座围屋4层楼高,为层层环通的砖木结构的方形。出于对当时赣南社会动荡的考虑,这座围屋在建造上十分注重防御功能,这一特色,体现在高大坚固的外墙、重重保护的3道防护门上。不仅如此,围屋的墙面都是用糯米粉、红糖搅合了蛋清涂刷而成,一旦居民遭到围困而断粮,就可以剥下墙面来充饥。这座围屋充分反映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燕翼围在最昌盛之时,里面有好几百人居住,但目前仅剩12户人家,且大多数都是留守老人。所以偌大的围屋内静悄悄的,偶尔有一两个老人抱着稻草从我身边经过,才让我感到一点儿生气。围屋保存得较为完好,堂屋正对大门,那里是摆放祖先牌位的祠堂,据说逢年过节,赖氏子孙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围屋祭祖--不论身在何方,这里都是游子们永远的根。

  拍摄完燕翼围,我又来到相距不远的乌石围。乌石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占地约4500平方米,是座砖木结构的两屋楼房。当我走进围屋内,只见几个小朋友正在天井中玩玻璃弹球,两个崭新的大红喜字贴在神龛两旁的雕花屏扇上。正当我准备拍摄,迎面走来一位老人向我收取5元钱的门票,说这是私宅。对这种情况我已经司空见惯,看着这位满头白发,孤零零住在这里的老人,我什么也没说就把钱给了他。

  老人收费后,立即化身为“导游”,主动带我参观围屋并做讲解。老人姓赖,是围屋赖姓子孙之一,虽然已是80多岁的高龄,但精神矍铄,带着我穿堂过巷,讲诉围屋的故事。原来围屋之所以叫“乌石围”,和大门口的一块石头有关。传说建屋之时此地有几块巨石阻碍,屋主本想凿除巨石,谁知其中一块石头突然裂开,一只金色的乌鸦从石缝中飞了出来,还有一只留在石中仍未飞走,屋主赶紧叫人填补裂缝,将乌鸦留在石内才得以保存当地风水。美好的传说寄托着客家人美好的愿望,也体现了风水在客家民居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燕翼围和乌石围,我还拍摄了赣南其他较为有名的围屋,例如规模宏大的关西围屋、有着江南景致的栗园围以及号称“中国最大方形围屋”的东生围……这些散布在青山碧水中的客家民居,承载着客家人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是他们勤劳智慧的结晶。

  福建:芷溪村的民居经典

  在培田村过足拍摄瘾

  福建的客家民居一般集中在福建西部,通常是以村落或姓氏为单位构筑而成的土木瓦结构的圆屋,被称为“土楼”。2004年我已经拍摄过了永定、南靖一带的土楼群,不过随着土楼群的申遗成功,这一带的土楼已是游人如织。

  其实,除了那些举世闻名的土楼外,在福建的一些古村落里,还有许多规模宏大的客家建筑,有着“客家大宅门”美誉的芷溪村便是其中之一。

  芷溪村位于连城县南部,第一次去那里是2006年春节,当时我从老家兴宁坐车来到福建龙岩,第二天一大早再转乘开往芷溪村的班车。坐在我身旁的是一位大爷,与他聊天后得知他与我同路,我便兴奋地向他询问起村子的情况。大爷姓杨,在搬去城里与孩子同住之前,他一直居住在芷溪村,这次他回来探亲。大爷告诉我,村里明清时期的民居有上百座,祠堂也有几十座,而杨姓是村里的大姓之一。

  正当我和大爷聊得兴致正浓,耳边忽然传来阵阵炮竹声,循声望去,只见一座座雕刻精美、气势非凡的高大门楼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原来我们到达芷溪村了。我和大爷一起下了车,大爷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亲戚家坐坐,我爽快地答应了。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一间门头刻有“瑞曜光腾”的大宅子,屋内正热闹地开着早饭。得知我的来意后,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一起吃饭,还让我自由地参观、拍照。

  据主人介绍,这间大宅是富商杨景仁所建,是芷溪村最大的古民居之一。跨进宽敞舒适的大院,还有一个二进门楼,上书“金峰挺秀”四个大字。当地村民非常重视门楼的建造,除了与风水有关,他们认为门楼是门面,能够代表户主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以当地一直流传着“千斤门楼四两屋”的说法。

  吃完早饭,主人全家以及亲朋好友都聚集在了大厅内。只见大厅内摆放着一盏宝塔阁楼状的花灯--芷溪花灯是当地的民间艺术,每个花灯有99盏火,由琉璃杯盛棕油点亮,通透澄莹,熠熠生辉。在芷溪村,每年都要按姓氏轮流出灯,当年正好轮到这家,我不禁暗自高兴碰巧能拍摄到如此难得的民俗活动。我跟在队伍后面走街串巷,一边详查民风,一边拍摄,四处可见青砖灰瓦的古民居和各种精美的门楼。当路过黄氏家庙“澄川公祠”时,我立即被眼前高达6米的巨大门楼所吸引,这个全用上等花岗岩建造的门楼气势恢宏,顶部雕有花鸟人物等各种寓意美好的图案,堪称芷溪村门楼的代表之作。

  离开芷溪村,我来到不远的培田村进行拍摄,虽然同为客家古村落,但这里的规划和保护远远胜于芷溪村。芷溪村的古今建筑混杂在一起,村里也没有系统的古建筑保护措施,而培田村却得到了政府的有效保护,村子以一条长达千米的明清商业古街为中心,30多座古民居、20多座古祠堂、5处书院和2座跨街牌坊,共同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着实让我过足了拍摄瘾。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我很庆幸自己能为这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建筑奇观留下难忘的影像。如今,我通过各种媒体将这些年来拍摄的客家民居展现出来,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这些古老的建筑,并加入到保护它们的行列中来。

  文 图 水冬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