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铁画 铁打的丹青

  民国时期,一个小铁匠的偷师行为,让康熙年间诞生的芜湖铁画得以延续至今,更重要的是,他还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老规矩,让铁画技艺最终开枝散叶,声名远播海外。但如今,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老艺人的流散,做铁画的人龙蛇混杂,作品泥沙俱下,纯正的铁画技艺正面临绝境……

  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铁到芜湖自成钢”的说法,这里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因此从春秋时期起,就有人开始在这里炼铁,传说著名的铸剑大师干将就曾在此铸剑,如今在芜湖市区的赤铸山上,还保存着干将铸剑的遗迹。千百年来,来自四面八方的艺人,创造了芜湖别具一格的铁艺文化,进而催生了铁艺中的一朵奇葩--铁画。

  芜湖铁画诞生于清康熙年间的铁匠汤鹏之手,但一直无人问津,直到乾隆年间才逐渐兴盛,但由于传承规矩严格,到了民国时期,芜湖铁画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幸得偷学技艺的铁匠储炎庆保住了这门技艺,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将其发扬光大。但到了新世纪,面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芜湖市工艺美术厂负债累累,终于在2013年破产倒闭,从事铁画的老艺人流散严重,小商铺和小作坊乱象环生,“芜湖铁画”的招牌被抹黑,纯正的铁画技艺面临绝境……

  小铁匠偷师保住绝技

  从春秋时代开始,就有铁匠在芜湖从事铁艺锻造,经过几千年之后,形成了著名的“芜湖三刀”:剪刀、菜刀、剃刀,而清康熙年间一名铁匠偶然的奇思妙想,更是创造了亘古一绝的艺术奇葩--芜湖铁画。

  芜湖铁画如今的传人叫储金霞,是一名身形瘦削的老太太,见到她的时候是在储氏铁画工作室内,她告诉我,铁画的创始人本来姓汤,传到他们储家手里,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康熙年间,芜湖铁匠汤鹏在打造单技铁花和有内裱绢纸的铁花灯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将两种打造方法融合,就能打造出更多的形象。在他的好友--新安画派著名画家肖云从的帮助下,汤鹏大受启发,将国画的技法与意境融合到锻造之中,创作了大批含有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多种艺术形象的铁画。

  铁画创造出来之后,汤鹏名噪一时,但在文人士大夫眼中,一个铁匠打出来的画,怎么也和优雅的艺术沾不上边,于是铁画无人问津。事情一直到100多年后才迎来转机,当时的户部主事黄钺回乡省亲,在祖屋中发现了汤鹏的铁画,一时惊为天人,将其带回北京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看了之后非常喜欢,大加赞赏,芜湖铁画从此一举成名,成为众多铁匠争相效仿的技艺。

  到了光绪年间,一位出了家的汤姓后人--了尘和尚,打破“技不外传”的规矩,将祖传的铁画绝技传授给了数位外姓铁工,其中最出名的是沈国华,他学成之后开了间“沈义兴自制铁铺”,又将技术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沈德金,成为芜湖当时最出名的铁画铺子。

  这一年,储金霞的父亲储炎庆19岁,来到芜湖“沈义兴自制铁铺”帮工,想学做铁画的技艺,但沈德金不肯外传,于是储炎庆就偷偷找机会观察沈德金的运锤、结火方法,并在背地里反复模仿操作,久而久之,他竟然偷学到了锻造铁画的技艺。沈德金发现储炎庆偷学技艺的事情之后,勃然大怒,将他赶出了铺子。储炎庆干脆在亲友的帮助下,在芜湖花津桥开设“储永昌(庆记)铁铺”,以打铁器及制铁画为业,与沈家的铁铺分庭抗礼。但好景不长,随着军阀混战及后来的抗日战争,铁画市场一片萧条,储家的铁铺也在战乱中倒闭,芜湖铁画销声匿迹。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挖掘保护一批传统文化遗产,这时,沈德金早已去世,储炎庆就成了芜湖铁画的唯一传人,在国家的感召下,1956年,储炎庆重新出山,组建了铁画恢复小组,培养了大批弟子,成立了芜湖工艺美术厂,在他的带领下,制作了《断桥相会》、《关山雪霁》、《梅山水库》、《牛郎织女笑开颜》、《松鹰》、《绿竹垂荫》等新作品,沉寂多年之后,芜湖铁画终于迎来复兴。

  铁为肌骨画为魂

  早年,铁画祖师爷汤鹏给传人立下规矩--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不过,这两条规矩都被打破了--先是在了尘和尚手里破了“不传外”,然后又在储炎庆手里破了“不传女”。

  原本,储炎庆是收了张良华、杨光辉、张家康、殷元绍、吴智祥等外姓的弟子,可是他觉得这门手艺也应该家传下去,但当时储炎庆只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年龄还小,就对大女儿褚金霞说:“干脆,还是你来学吧!”于是,褚金霞就成了父亲储炎庆的关门弟子。

  起初褚金霞学做铁画,内心也是极其害怕的,那时要制作铁画,所有的操作都跟铁匠一样,要挥锤锻打,火星四射,褚金霞说自己完全就是“赶鸭子上架,被逼学会了做铁画。”

  对于当时年轻的褚金霞来说,学铁画最大的难处就在锻打这道工序上。芜湖铁画讲究“以铁为原料,以锤代笔,以炉为砚,以砧为案”,依据事先画好的画稿取料入炉,经过锻打、焊接、钻挫、整形、防锈烘漆等一系列技术、工艺,才能创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然后再衬以白底,装框成画。其中,锻打是最重要的一环,不仅要求制作者对材料的特性有所把握,还要能通过熟练的锻打技巧将中国画里面疏细线条、粗犷布势表现出来,更需要一份能够经过千锤百炼的好体力和耐力。

  为了学好手艺,储金霞从学徒做起,她刻苦钻研,潜心揣摩,于锤煅中领悟制作技巧,练得一双手上满是老茧,再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铁画技艺大有长进。1959年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她和父亲的众多外姓弟子一起,参与了巨型经典铁画《迎客松》的锻制。这幅铁画由200公斤熟铁锻造而成,整个画面谋篇布局虚实相映,刚柔并济,显得无比壮观和奇妙,制作完成后放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客厅,褚金霞就负责处理其中的一部分,而她的表哥杨光辉,还在制作过程中被一粒火星崩了右眼,在瞳仁中留下了一块绿豆瓣大小的白斑,现在视力仅有0.2。

  “铁画的原料不是太昂贵,铁丝、铁皮、铁板、钢筋这些材料都能做,甚至废铁都可以做。铁为肌骨画为魂,我们做铁画的人就要把这几个字摆在心里。如果不以画为魂,你的铁画做出来就没有感染力,更没有生命力。”褚金霞说,这是她做铁画近50年领悟出来的心得。

  在铁画的创作上,褚金霞不但继承了父亲的技艺,还创新了淬火、叠锻等工艺,极大地丰富了铁画的创作手法。1993年,她参加人民大会堂巨幅铁画《黄山天下奇》的制作,完成后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嘉奖,她本人也成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6年底,她荣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2013年1月,她又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安徽省获此殊荣的唯一女性。

  铁画乱象纷呈,前途未卜

  和大多数民间传统手艺一样,“文革”时期,芜湖铁画曾被作为“破四旧”的对象不得生产,所有铁画艺人全部改行,储炎庆也被“发配”到芜湖汽车电机厂看大门。

  不过,幸运的是,在周总理“工艺美术品只要是不反动的、丑恶的、黄色的东西,都可以组织生产和出口创汇”的指示下,芜湖重新成立工艺美术厂,芜湖铁画在1971年得以恢复生产,铁画艺人们制作了《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一批带有时代烙印的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铁画艺人在困境下还发明了用点焊机代替火炉锻打铁画的技术,这不但提高了制作水平,也提高了安全系数。铁画从此能够做得更精细、更复杂,质量更好、产量也更高。

  改革开放后,芜湖铁画迎来了创新发展的黄金期,从业人数最多时达数百人,国内外媒体竞相采访报道芜湖铁画。1992年,铁画艺人储金霞、张家康还随中国科协“古代敦煌艺术科技交流团”赴台湾省表演铁画绝技,轰动台湾。那时候的芜湖工艺美术厂是龙头企业,厂里生产的铁画,是当地人结婚必送的大礼。

  但就在大好形势下,工艺美术厂的领导开始头脑发热,决定要进军国际市场,用黄金来制作铁画,在一系列冒进举动之后,工艺美术厂债台高筑、官司缠身,开始走下坡路。2000年时,褚金霞对厂里的状况感到绝望,选择退休,自己另起炉灶,创办了储氏铁画。这一时期,厂里的铁画艺人纷纷出走,或从此退隐,或自己创业……昔日昌盛的铁画技艺师队伍,从此凋零,而真正技艺精湛的铁画师傅要带出一个优秀的徒弟,往往需要很多年,这就使得铁画的传承十分艰难。

  同时,芜湖市九华山路上,悄然形成了“铁画一条街”,十多家铁画作坊和店铺战成一团,但其中许多都不是真正掌握铁画制作技艺的人,而是2005年铁画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在这里投机的商人。甚至,一些原来在服装厂里做绣花设计,不懂任何铁画技艺的人,也杀进来做起了铁画,这些小商贩、小作坊,造成市场上的铁画粗制滥造,铁画变成了铁丝画、铁皮画,工艺低劣得毫无收藏价值,放久了甚至还会生锈。

  褚金霞、张家康、杨光辉等铁画艺人也发现,在合肥等周边市场上销售的铁画,甚至沦为了像菜市场大白菜一样可以随意砍价的东西,二三十元就能买到一张,无形之中,芜湖铁画就从以前的高雅艺术,沦为了街边的铁玩意儿,这种情况让褚金霞等人感到无比心痛。

  2013年4月8日,芜湖市镜湖区人民法院发布公告,裁定受理芜湖市工艺美术厂破产一案,曾经作为铁画代表的工艺美术厂,在苟延残喘多年后终于倒闭。张家康,储金霞等人认为,对铁画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这个文化品牌进行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不然芜湖铁画就会像工艺美术厂一样,走向消亡……

  文 戚良鹏 图 戚良 吴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