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真象!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大起底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公有云,亚马逊,云计算,Oracle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0 12:47
1月30日,亚马逊宣布从2015财年第一个财季开始,把云计算业务部门——亚马逊AWS的财务业绩单独列出。亚马逊AWS作为全球公有云服务的标杆之一,其业务一直在发展壮大。虽然从全球范围来看,公有云服务在快速落地,但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使像微软、Google这样的公有云服务的领先者,迄今为止也从未在其财报中单独披露过各自云计算的业绩。
2013底,亚马逊AWS正式进入中国。当时,已经有人喊出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狼来了”。前不久,Oracle也露了口风,要将公有云服务全面落地中国。国外公有云服务商蜂拥而至大大提升了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的热度。
不过,中国的公有云服务市场与国外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公有云市场不太规范、产品和服务不够丰富和成熟、用户对公有云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有待提高等。不过,在中国,公有云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或备选的IT交付方式已经得到很多用户的认可,而大量的互联网、电商、云计算企业,以及一些中小企业先走了一步,已经全面转向云平台。
在中国,目前用户接受度最高的还是IaaS服务。在网上,各种叫卖云主机、云存储的广告铺天盖地。电信运营商、传统IDC服务商、专业的云服务商、互联网巨头,甚至传统的IT厂商都纷纷涉足云服务市场。虽然从表面看,公有云服务市场一派繁荣景象、百花齐放,但实际上各类服务商良莠不齐,同类云服务的差别很大,这增加了用户选择云服务的难度。
2015年,中国云服务市场可能进入新一轮的洗牌期。各类云服务商将如何应对呢?
电信运营商:优势化胜势
由于拥有数据中心、带宽等优势,电信运营商是最早转向云服务的。一些运营商的省级公司先后推出过形式多样的公有云服务,比如云存储、电子邮箱、在线音乐分享等。早在2009年,上海电信就携手EMC推出了面向家庭和个人用户的运营商级的云信息服务——“e云”,它可以为用户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等服务。
现在,电信运营商在注意提升个人用户满意度的同时,也把帮助企业转向云当成了业务重点之一。2014年7月14日,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云计算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云公司)与VMware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联合构建中国电信天翼混合云服务。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杨杰与VMware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都亲临签约发布会现场。发布会上还有一个小插曲,杨杰是在参加完另一个重要的会议后才赶到发布会现场的,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发布会因此被推迟了大约一小时,足见中国电信对此合作的重视程度。
记者从VMware了解到,天翼混合云服务即将正式开始在中国商用。天翼混合云服务由中国电信云公司负责具体运营,VMware提供适合混合云环境的端到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双方根据约定进行收益分成。天翼混合云以IaaS服务为主,提供云主机、云存储、桌面云、云加速等多种服务产品,在运营初期将集中精力主攻大中型企业和政府市场,尤其是金融、能源、保险、医疗和教育等垂直行业市场。
电信运营商从事云服务有许多与生俱来的优势:第一,电信运营商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拥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开发了许多云计算平台,比如中国移动的“大云”、中国联通的“沃云”等。第二,电信运营商在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云数据中心,为提供云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电信云公司的数据显示,国内超过70%的互联网内容与服务都托管在中国电信的数据中心和云资源池中。中国电信云公司在数据中心方面形成了比较理想的“4+2”布局,即在北京、上海、四川和广东部署数据中心,同时在内蒙古和贵州兴建两个大型的云资源池。第三,电信运营商拥有带宽资源,将价格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第四,电信运营商拥有比较好的客户基础。第五,电信运营商开展云服务较早,积累了一定经验,拥有较成熟的云服务运营团队。第六,电信运营商通过摸索找到了比较适合当前中国企业用户需求的云服务,那就是混合云。
IDC数据显示,2013—2018年,全球混合云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0%左右。“虽然目前市场上有一些针对中小企业用户的混合云服务,但是针对大型企业客户的混合云市场还是空白。未来混合云将是云计算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中国电信云公司首席技术官广小明补充说,“大多数中国用户并不是单纯地需要一个私有云或公有云。他们更希望在不抛弃原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实现混合云的部署。”
虽然基础资源、托管服务是电信运营商的最大优势,但拼硬件、带宽始终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在欧美地区,人们将IaaS服务比喻为“种地”,而能够获得好“收成”的都不是IaaS服务,而是PaaS或SaaS服务。中桥调研咨询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王丛告诉记者,在美国,像亚马逊AWS这样的公有云服务商,它提供的IaaS服务几乎不赚钱,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其他服务。
影响中国公有云服务快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速度慢,而且带宽价格贵。这让一些服务商和用户对公有云望而却步。现在,许多云服务商都离不开电信运营商,因为带宽资源基本掌握在电信运营商手中。未来,电信运营商除了自己提供云服务以外,还应该打造更经济、高效的“管道”,为其他云服务商提供便利条件。
IDC:转型云服务是早晚的事
中国市场上有一类重要的云服务商,它们是从传统IDC服务商转型而来的。从资源租赁型服务转为增值型服务,这对IDC服务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几乎所有的IDC服务商都考虑过云化这个问题,但是多数‘草根’的IDC运营者不知道应如何做好云计算服务。”华云数据副总裁曹洁表示,“IDC企业早晚都会踏上云计算旅程。未来三年内,中国IDC将基本完成云化转型。”
首都在线是一个典型的从IDC起家、如今又在云计算领域找到新增长点的代表。首都在线一开始并不是有意识地开展云服务业务,只是因为当初它的游戏类客户提出了新的需求:在非业务高峰时,能不能关掉一些服务器、存储资源,以降低成本。为用户提供灵活、可伸缩的资源成了首都在线最初试水云服务的出发点。
首都在线的云服务已经初具规模,云客户也从以游戏厂商为主逐渐扩展到各行各业。如今,首都在线的业务触角又伸到了海外,在美国建立了数据中心节点。2014年5月,首都在线还收购了上海红之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红之盟是一家传统的IDC企业。在过去三年中,大量年收入在两三千万元水平的IDC企业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首都在线明确了要进一步扩大云业务规模后,开始在国内积极布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首都在线收购了原来与之有业务往来的红之盟。此举一方面增强了首都在线在华东地区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接收了红之盟原有的几百家客户。
首都在线并不是盲目地转向云,公司现在仍有很大部分收入来自于IDC服务。不过,首都在线已经明确了云是发展方向,并且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先布局好国内,然后再向海外市场扩展。这是IDC转型云计算的一种比较积极、稳妥的做法。
企商在线也是IDC与云服务兼顾的一家服务商。企商在线云计算事业部首席技术官陈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商在线更多地投入在私有云和混合云方面,但同时保留了原有的IDC业务,因为有一部分采用托管服务的客户还不会马上过渡到云。”
企商在线的云服务已经在电子商务、军工、电力等行业打开了知名度,联想、新保利大厦、商祺中国等都是企商在线云服务的客户。这些云客户中有一部分是从企商在线的托管业务转过来的,但更多的还是一些主动找上门来的新客户。
企商在线从2009年开始落地云服务。它的愿景是围绕SaaS应用提供更好的IaaS服务支持,为客户提供合理化的应用服务。陈鹏认为,无论哪种云服务模式,最终呈现在用户面前的都是SaaS应用。用户只关注前端应用,而不会探究后台用了哪种IaaS或PaaS方式。虽然密切关注SaaS,但是企商在线完全转变为一个SaaS服务商并不现实,它会以IaaS为核心向云的周边进行拓展。企商在线在云服务方面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针对中国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世纪互联无疑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IDC企业之一。经过磨砺,世纪互联似乎已经找到了正确的云方向,即与国外有经验的云企业合作,将国外已验证可行的云服务移到中国来。世纪互联与微软合作,将Azure、Office365服务成功落地中国。另外,世纪互联还与IBM合作,将其面向企业级客户的混合云服务CMS搬到中国来。
由世纪互联运营的IBM CMS企业云服务已经在中国上线3个多月,目前国内已经有近百家企业客户在测试和使用CMS企业云服务,客户主要来自金融、航空、医药、制造等领域。CMS企业云是中国首个专注企业核心应用需求的企业级云平台,它能够承载包括SAP、Oracle、ERP、CRM等企业核心应用。世纪互联云集成与合作事业部总经理王鹏表示,在面向企业级客户的云服务市场上,CMS企业云、惠普和Rackspace将三足鼎立。从时间上,CMS企业云抢得了先机。不过,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客户认识到CMS企业云的价值所在,对服务的运营方世纪互联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2015年,除了直销以外,世纪互联还会通过ISV生态圈去扩大CMS企业云的销售。
世纪互联与微软、IBM在云服务方面的合作堪称典范。世纪互联在中国拥有大量先进的数据中心和丰富的运营经验,微软、IBM则拥有成熟的云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在合作过程中,世纪互联慢慢积累着云运营的经验。王丛认为:“世纪互联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根据中国用户的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云服务方案。它让云服务真正落到了实处。”
万国数据(GDS)于2012年开始进军云服务市场,已推出两个云平台产品:一个是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的面向中低端用户的云服务平台,另一个是与国外的电信运营商合作共建的云计算项目。万国数据的定位是一家数据中心高可用IT服务提供商,它拥有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还拥有十多年的IT服务经验和专业的专家团队。在转向云服务后,万国数据不仅与阿里云等专业厂商合作,而且还与上海电信等运营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大大提升了万国数据在云服务方面的竞争力。万国数据依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了“IaaS+IT服务”的盈利模式。
中金数据同样在国内拥有多个数据中心,且具有多年基础设施运维服务经验。中金数据希望将现有的资源变成一个平台,为应用和数据服务。2014年9月26日,中关村创新云启动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金数据成了中关村创新云的实际运行者。中关村创新云将为不同行业的用户提供一体化的云计算平台应用和工具服务。此外,中金数据还推出了面向呼叫中心的智能语音云等服务。
1998年就开始对外提供托管服务的Rackspace是数据中心外包服务领域的领头羊。它在IDC领域的地位如同当今亚马逊AWS在云服务领域的地位。Rackspace在全球拥有9个数据中心,其中一个数据中心就设在香港。这显示了Rackspace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目前在中国市场上,Rackspace也有一批代表性的客户,比如电商企业madeinchina.com和总部设在上海的一家眼镜销售商。目前,全球120个国家的超过30万家企业级客户采用了Rackspace的服务。
Rackspace当前所做的和中国有关的业务主要是“请进来,送出去”,也就是把想在全球发展的中国用户带到国外,同时把跨国企业带入中国。也许是亚马逊AWS进入中国市场的消息“刺激”了Rackspace,Rackspace正在与中国本地的合作伙伴商谈合作计划。如果谈判顺利,Rackspace很快也会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并有可能在中国内地建立数据中心。
在Rackspace的网站上,既有“裸产品”的报价,也有包含Rackspace高品质服务在内的整体服务的报价。Rackspace与亚马逊AWS在云服务方面是竞争对手,因为两家有相同的云服务产品。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Rackspace还能提供基于物理设备的托管服务和深入企业业务流程的服务。
如前文所分析,IDC企业转向云服务有很多优势,比如丰富的数据中心资源、大量的客户等。但是,像华云数据这样的云服务商为什么现在严肃地提出了“IDC云化“这个问题呢?因为IDC与云计算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虽然在某些部分两者有交集,但毕竟隔行如隔山,许多IDC企业对云计算一知半解,也不知道如何利用云服务实现增值。这就给云服务商与IDC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如今,IDC服务已经是白菜价儿了,IDC云化还是一个问题吗?可以肯定,IDC云化将成为未来几年IDC转型的一个关键问题。
互联网企业:不仅仅是降价那么简单
最近有一条消息吸引了人们的关注。阿里巴巴确认已经与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展开合作。在今年春运售票期间,阿里云分流了75%的12306网站火车票查询业务。如今,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比如国外的Google、亚马逊AWS,国内的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已经是主流的公有云服务商,并且从为个人和中小企业用户服务为主,逐步向企业级用户领域渗透。
互联网企业做云服务有它的优势:第一,互联网企业拥有技术优势,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等理念就是互联网企业率先提出来的;第二,互联网企业本身就是云服务最早的用户,它们对云服务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知道如何让云服务的利益最大化;第三,互联网企业本身就是云应用的标杆,它们在云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让传统行业客户借鉴。
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云服务对于个人消费者或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像金融这样对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的行业用户,在选择互联网厂商提供的云服务时可能会犹豫。阿里云与12306网站的成功合作证明了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云服务的抗压能力有所提升。但是若想真正进入传统行业用户的核心业务,互联网企业还需要更多成功案例来证明自身的能力。
尽管“价格战”这一字眼十分刺目,但阿里云、腾讯云等仍在频繁降价。亚马逊AWS的云服务降价累计已有40多次。2014年5月10日,腾讯云再次宣布其服务产品全面降价,有的产品价格降幅最大超过50%。对于云服务商来讲,降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内部成本降低,服务商可以把利润的一部分让给客户;另一方面,这也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手段。这也说明中国的IaaS市场是充分竞争的。
从阿里云近期发布的消息来看,阿里云正把更多精力投向企业客户市场。阿里云业务总经理陈金培曾向记者介绍:“2013年底,阿里云服务的客户为98万。到2014年6月,这一数字已经增长至140万,涵盖电子商务、数字娱乐、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气象、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
2015年1月,阿里云旗下的万网正式推出免费虚拟主机和免费企业邮箱“阿里云邮”,以满足中小企业最基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需求。阿里云企业应用总监杨名表示,未来阿里云将推出更多针对中小企业的免费互联网应用,并与合作伙伴搭建完整的云生态服务体系。
亚马逊AWS在全球拥有100多万个活跃客户。亚马逊AW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四季度,其云服务的使用量实现了90%的同比增长。亚马逊AWS自2013年底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潜行”,在公众场合很少谈及自己的数据中心和其云服务在中国的进展情况。记者几次试图采访亚马逊AWS中国区的高层,但都被告之其领导目前还不适宜接受采访。
2014年12月,亚马逊AWS首次在中国举办技术大会,吸引了大批粉丝。会上,亚马逊AWS发布了多项新产品和新功能,并且让许多中国客户现身说法。这些客户既有来自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的,也有来自传统的能源领域的。目前亚马逊AWS在中国还是实行有限预览的方式,即由亚马逊AWS邀请一些特定客户使用其云服务。
亚马逊AWS在中国落地云服务一直十分小心谨慎。亚马逊AWS要把国外的一套服务模式本地化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曾经有朋友向记者透露过这样一个细节:在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前,亚马逊AWS曾经派人专程到中国来选择适合的数据中心。由此可见,亚马逊AWS对自己的服务落地中国有很高的要求,还是希望一切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大规模的业务拓展。
宁夏云基地正在建设之中的云数据中心签下的第一个大客户就是亚马逊AWS。不过据记者了解,目前这个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有些拖延,可能要到今年下半年一期项目才能建成并上线,而不是之前所说的今年上半年。
专业云服务商:找准定位
华云数据、青云、UCloud等专业的云服务商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选择了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云服务切入点。比如,华云数据精通IDC和云业务,而且实现了IaaS与PaaS的合理搭配。再比如,UCloud率先从游戏领域实现了突破。
青云的云服务2013年7月才正式上线,它是云服务市场的后起之秀。青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允松告诉记者,他的理想是让客户在使用云服务时,不会像使用传统IT方案那样还要担心成本的问题。青云已经完成了技术积累,进入了大力拓展市场的新阶段。
青云目前的销售重点在北京、广东两个核心地带,未来也许有可能扩展到长江三角洲一带。到2015年底,黄允松希望在现有硬件规模上再扩张10倍左右。为突破带宽的瓶颈,青云已投入巨资开始围绕北京、广东这两个核心区域建设自己的骨干网络。如果一切顺利,今年6月,围绕北京建设的骨干网络就可以投入使用。规模扩张、自己研发的超融合基础设施即将投入使用、带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让青云的云服务价格还有大幅下探的空间。
华云数据拥有具备多年IDC从业经验的管理团队和从事虚拟化研发的技术团队,这让华云数据在帮助IDC实现云化和提供IaaS和PaaS服务方面显得游刃有余。针对IDC运营者的云化痛点,华云数据归纳出IDC云化的13种场景,并根据各种现实场景设计了云化解决方案。帮助传统IDC云化是华云数据当前的业务重点之一。
华云数据目前在国内外拥有20多个云计算节点,覆盖全国各核心互联网节点。虽然华云数据在PaaS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并且在去年发布了PaaS Plus,增加了其运营型PaaS的厚度。不过从骨子里看,华云数据还是一个IaaS服务提供商,因为其所有产品和服务都是以IaaS作为支撑的。华云数据在PaaS上的投入可以更好地实现其IaaS服务的差异化竞争。
现在,许多IaaS服务商都开始涉足PaaS领域,青云、华云数据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用户提供更好的云开发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用户的黏性。
中国的云服务市场足够大,是蓝海市场,各类云服务商只要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就可以在这个市场上拥有自己的立足空间。这个市场既需要实力强大的综合性云服务商,也需要一些专注于垂直细分市场的有特色的云服务商。
传统IT厂商:多一个增长点
许多传统的IT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现在也开始积极“入云”。微软、IBM自不用说,它们已通过与中国本地的合作伙伴合作的方式,将其公有云服务落地中国。惠普虽然在国外提供基于OpenStack的公有云服务,但现在还没有进入中国的具体计划。2015年1月,戴尔首次发布了“Any Cloud”云战略,同时也明确表示至少目前不会提供戴尔品牌的公有云服务。
中国本土的IT厂商,包括联想、华为等也在推自己的云服务。曙光在国内多个地方建设并运营着自己的云数据中心。2014年12月,金山软件董事长雷军对外宣布,将在未来3~5年内向金山云投入10亿美元。金山软件还为此制定了“All In Cloud”战略。未来三年,金山云计划至少要租用5000个机柜,而世纪互联是为它提供数据中心支撑的重要合作伙伴。
最近被大家广泛关注的一件事是,Oracle表示将把其云服务落地中国,并有意在中国建设数据中心。
从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到提供云服务,IT厂商正在向云过渡。未来,主要的IT交付方式都会是云方式,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这对现在的IT产品提供商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冲击。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这是云计算对传统IT产品厂商提出的新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混合云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云实现方式,如果一个IT供应商既能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又可以提供云服务,那么对混合云的支持就易如反掌。一个厂商若想成为云计算时代的端到端服务供应商,就应该同时具备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的能力。目前,一些大型的IT厂商都已经开始提供公有云服务,虽然产品和销售方案的销售收入仍占这些公司收入的大头,但云服务的确成了这些公司最大的增长亮点。
不过,传统IT厂商涉足云服务还有很多坎要迈。以Oracle为例,虽然它的优势是可以提供全面的IaaS、PaaS和SaaS服务,但这些服务主要适合那些拥有传统数据库的客户,而那些准备部署新应用的客户可能不会选择Oracle的云服务。Oracle的云服务若想顺利落地中国,还需要为中国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外来的和尚”不一定能念好中国云服务这本经。
从2013年开始,VMware就已经在国外推广其公有云服务vCHS(vCloud Hybrid Service)。VMware本来计划将vCHS原封不动搬到中国。但是考虑到vCHS的技术架构和设计很难满足中国法律和合规的要求,VMware最终还是放弃了直接引入vCHS的想法,转而采取与中国本地的服务商合作的方式。VMware大中华区总裁宋家瑜表示:“在混合云方面,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不是排他性的。不过,我们目前还是先专注于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的天翼混合云服务,在不断完善这一服务的同时,逐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然后再进行更大范围的业务拓展。”
王丛分析说:“欧美的云服务市场已步入成熟阶段,而中国的云服务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据我们调查,中国企业用户对公有云的接受程度较低,不足10%。中国目前可选的云服务商、云服务还不够丰富。”
黄允松认为,2014年以前是云服务的技术积累期,各云服务商通过技术的改进、优化来形成、巩固自己的服务优势和特色。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云服务市场将真正进入“跑马圈地”的时代,“惨烈”的市场竞争会让这一市场重新洗牌,而且这一洗牌过程可能只有两年时间。
云服务市场已是一派“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经过技术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创新的激烈比拼之后,中国的公有云服务市场可能最终只剩下几个巨头。
本报记者 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