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机化”思维

  “去小机化”是否也有难点呢?如果用“去小机化”思维认真梳理一下过程,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近两年,去“IOE”已成为IT界最热门的词汇,特别是关于国产化率的一些指导性意见出台,让很多人认为国产化元年来了。很多文章都已经探讨了去“O”的难点和去“E”的高要求,几乎大家一致认为去“I”(也就是将IBM的小型机替换成x86服务器,本文称之为“去小机化”)最成熟,可以立马操作。“去小机化”是否也有难点呢?不妨用“去小机化”思维梳理一下。

  “去小机化”包括两种常见的场景:系统新建和老旧系统迁移。新建的系统没有历史包袱,可以要求计算资源全部构建在x86平台,彻底和小型机绝缘。场景将问题的难点推给了系统集成商和ISV,用户只需对关键业务SLA评估并确保厂家提交的方案满足自己要求即可,用户只需要改变传统思维。

  但老旧系统迁移的场景却复杂多,具体说:一是迁移时机的选择和优势考量;二是硬件系统迁移评估;三是基础软件迁移评估;四是应用软件迁移评估;五是数据迁移评估;六是云化的评估选择。我们用两期专栏的内容将这六大方面进行剖析。

  1.迁移时机的选择和优势考量:对于不同的系统,迁移的时机选择各不相同,不过可以基于如下几个基本的规律来确定迁移时机和优势。

  a)小型机服务到期或EOS:小型机的维护费用很贵,如果你购买的小型机服务马上到期,肯定是客户开始“去小机化”思维的绝佳时机;当然,还有硬件服务的EOS,比如IBM的P6及之前的Power CPU到2014年都已终止了厂家服务。一般来说,运行在小型机的业务都是关键业务,没有厂家的后台支撑是很危险的。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就必须继续获得IBM的服务,而如果继续小型机思维,唯一的选择就是升级CPU或者硬件系统。但这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客户选择升级时往往没有谈判的砝码,只能低头挨宰。这也恰恰是客户“去小机化”思维启动的好机会,因为通过去小机化,不仅仅是降低成本,往往还能提升业务的弹性,一举两得。

  b)应用系统普通升级:各种应用系统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随着应用系统的某些核心部件升级,往往客户也要投入巨资。我们都知道,很多标准的基础软件套件都会有Unix版本和Linux x86版本,而Linux x86版本往往价格远低于Unix小型机版本价格。并且基础软件的选择也不是一次性的,还涉及后续服务,通过更换后台的硬件平台,省下的CAPEX(资本支出)不仅仅包括硬件的,也包括可观的软件CAPEX。当然,通过省电、基于Linux x86版本的运维简化等,OPEX(运维支出)的节约也不容小觑。曾经某保险用户公开声明他的某个系统迁移到x86后,成本降为原来的6%,也就是说节约了94%的成本。因此,仅仅从成本考虑,应用系统升级也是“去小机化”思维的黄金时期。

  c)应用系统的创新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社交化、智能化等不断在颠覆着传统的行业,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客户的应用系统也跟着推陈出新。所以前些年上线的应用即使还不需要升级硬件,但可能都会成为业务创新的桎梏。为此,彻底颠覆传统的应用,从平台到架构可能都需要更新,这也是x86平台进入的绝佳时机,不仅仅可替换掉昂贵笨重的小型机,而且可以通过弹性平台构建,推出轻量级应用,更快速迭代(DevOps模式)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需求,而实现降本增效。

  2.硬件系统的迁移评估:硬件系统的迁移涉及到服务器、存储、网络、甚至包括机房里的风火水电,组件繁多但硬件系统本身迁移不是难事。难点在于如何评估现有硬件上的工作负载,如何选择合适的可替换硬件平台。这里主要探讨服务器的迁移,这是整个去小机化思维的核心。但因为小型机和x86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到底如何来确定合适的x86硬件平台就需要综合考虑,不仅仅要考虑硬件本身的性能指标(比如IOPS、TPS等),还要考虑应用类型到底是OLAP(联机分析处理)还是OLTP(联机事务处理),到底是I/O密集型还是计算密集型等。

  上述一系列的因素要通盘考虑,不仅需要概念验证,还需要基于设计好的方案,将老系统和新系统并行试运行来最终确定系统能力,确保系统安全过渡绝对是首要考虑的要素。

  张振伦

  VMware公司前大中华区技术总监

  多年专注于虚拟化、云计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