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 旧瓶装新酒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数字,城市,旧瓶,新酒
  • 发布时间:2010-06-29 15:59
  随着各地城市化的推进,“数字城市”的概念再度受到追捧,在“物联网”、“感知中国”、“云计算”等技术宠儿盛行的时代,“数字城市”概念并未过时,它只是在“旧瓶”里装了“新酒”。

  本报记者 李敬

  在近日举办的“世界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信息化高峰论坛”上,北京市提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即要建设“世界城市”。与此同时,上海、无锡、江苏都制定了类似的计划,甚至“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提出了建设城市群的目标。

  对于这些地区的管理者来说,建设世界城市或者建设一个巨型城市群,关键是要发挥信息基础,以支撑城市的管理和为市民提供服务。由此,数字城市再度受到追捧。

  那么,信息化了的“世界城市”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又如何对各个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有效调动和使用?

  “世界城市”遍地开花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将从今年的50.6%,增长到2050年的69.6%。”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有关领导指出,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建设世界级的城市是历史的必然。

  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世界级的城市”的建设,更需要相应精密宏大的世界级信息管理体系作为支撑。事实上,北京、上海、苏州、无锡、扬州等城市都提出的世界城市,也都是建立在全新的“数字城市”的之上。

  据透露,北京的世界城市将在城市的管理上取得突破,即保证人员和信息的自由流动。而这就对北京城市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信息化全面渗透,北京成为有信息产业引领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20年,北京迈向信息社会,进入信息化一流的世界城市行列。

  而无锡等地则在“物联网”的概念兴起后,以感知中国为技术基础,提出了各自的城市信息化规划。2010年1月,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在无锡挂牌成立,成长为感知中国中心的无锡提出要建设中国首个“感知城市”——在环保、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率先展开物联网应用示范。

  另据透露,“感知中国苏州应用中心项目”已于近日在江苏的苏州正式启动,中国移动苏州分公司已向政府提交了应用中心“3+1”发展目标,即实现“感知政务”、“感知企业”、“感知生活”三大应用,并打造一个物联网产业链;早些时候,上海也公布了新的“世界级数字城市”的计划,要在两年间建设10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涵盖交通、医疗、安防、物流等各领域。

  随着各地城市化的推进,数字城市的概念再度受到追捧,在物联网、感知中国等新的技术宠儿盛行的时代,各地的“数字城市”又有什么新的玩法?

  城市数字化又有新玩法

  “现在我们说的数字城市已经包括了一个城市信息化的方方面面,它通过城域网、宽带接入的地理信息系统,整合城市的经济、社会人文、科学教育,同时还依靠信息家电实现网上教育、远程医疗、建设数字化的社区,最终实现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一位与会专家解释说,现在的“数字城市”已经超出了当年美国人提出的“数字城市”的概念。数字城市建设的新特征,一是打造宽带城市,一是新一代移动通信和超高速局域网的应用。通过物联网、传感网,人与物、物与物相互连接起来,打造一个泛在的城市。

  据介绍,中国的数字城市应用起步于10年前,最早诞生在北京,当时是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入手,才有了北京朝阳区的“数字城管”的经典项目。而今被视为标杆的朝阳区也有了新的探索。

  北京市朝阳区信息办相关人员表示,朝阳区将在首都建设世界城市中先行先试,率先建设成为世界城区。为此,朝阳区要做的相应工作,一是发挥信息服务业对二、三产业的融合,提升和业态创新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运用新技术创新电子政务模式,支撑符合世界城市要求的现代化政府;三是应用新技术促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和公务服务均等化。

  “目前3G宽带网络已经全面覆盖朝阳区,发放高清机顶盒超过18万户,2010年底将实现30万户目标。CBD、电子城、奥林匹克公园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将按照《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要求落实,农村地区也正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据介绍,朝阳区的创新不仅有技术创新,还包括政府服务的创新。如今朝阳区已经有了政府服务平台和政府热线,未来还要通过移动终端上的政府服务。

  而在无锡,物联网的兴起正加速城市数字化的进程。据无锡市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张克平介绍,2007年,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无锡这个城市。而今天,无锡正用“传感网”技术监测太湖水质,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实时数据,并结合陆上屏控及环境卫星遥感。近来,无锡更是提出要建设中国首个“感知城市”——在环保、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率先展开物联网应用示范。

  然而,面对处在探索阶段的“物联网”、“感知中国”,以及玄而又玄的“云计算”等新的技术、新概念,数字城市如何才能切实落地?

  基础和应用

  两头都要抓起

  “数字城市搞了这么多年,目前看来最实用的应该就是传感网和市民卡了。”一位与会专家说。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认为数字城市模型应分三层。第一,基础设施层,与城市基础设施对应的虚拟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传感网和通信基础设施;第二是资源层;第三是应用层。”神州数码助理副总裁钱卫列表示,中间的资源层需要融合现有资源,而最关键的是在两端的基础建设和应用的落地。

  目前,最为基础的物理网、传感网、3G等通信网已经被炒得很热,那么应用端有进展如何呢?

  事实上,在无锡、扬州、江苏等地,市民卡已经相当普及而且应用范围非常广范。这张集身份证、社保卡、医疗卡、公交卡、银行卡于一身的综合卡,小到坐公交、交水电费,大到办理社会保险、卫生医疗、公积金等,市民带上这张卡就都可以刷卡办理。而市民卡背后是政府服务部门在公共事业领域的思路转变、理念创新,以及支撑市民卡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市民卡其实也是庞大‘数字城市’工程中的一部分,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基础设施,为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可能。”钱卫列表示,以市民卡为突破口,将有助于数字城市建设全面铺开,建设真正的数字城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