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Phone 7,微软胜算几何?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Windows Phone 7,微软,胜算
  • 发布时间:2010-06-29 16:00
  通过Windows Phone 7(WP7),微软试图重塑智能手机行业形态,占领移动互联时代的制高点。虽然此举前景光明,但依旧挑战重重。

  特约撰稿 李星宇

  “星期三的下午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美国时间5月26日,苹果以2290亿美元的市值超越微软,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对微软毫不留情。

  凭借在移动设备领域的成功,苹果终于击败了宿敌。而这个领域恰是微软的滑铁卢。在去年底的微软投资者峰会上,一向以狂傲示人的微软CEO鲍尔默尴尬地承认了微软的糟糕表现:“我们搞砸了Windows Mobile 7(微软原计划的下一代手机操作系统)。”

  微软已经输不起了,如果不能扳回一城,微软将面临在互联网时代被边缘化的危险。

  命系移动操作系统

  来自咨询公司水清木华的一份报告指出,随着手机硬件性能的差异性日益缩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内容服务的差异性对手机价值的贡献越来越大。并且,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手机操作系统开辟了更广泛的市场。苹果iPod、iPhone和iPad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使用相同的操作系统,这使得其互操作性以及应用程序兼容性得以保证,而开发成本则得以最大限度地摊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操作系统实际上担当了基础平台的角色,这也是业界更倾向于将其称作移动操作系统的原因。

  作为操作系统霸主的微软当然不想放过这个机会,其推出的Windows Mobile(简称WM)操作系统曾被业界寄予厚望,在鼎盛时期,该操作系统曾拿下前5大手机厂商中的4家。但微软过于缓慢的市场反应以及其对该业务的轻视,给了竞争对手机会,随着苹果OS X和RIM的崛起,尤其是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推出,WM开始溃败,目前其市场占有率已经滑落至第5。

  微软显然不会就此认输。今年2月,微软秘密打造的Windows Phone 7 (简称WP7)在今年的移动世界大会上甫一亮相,便旋即成为最大的亮点,媒体几乎是清一色的溢美之词,甚至有评论称其像是来自未来的iPhone。

  完全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WP7令人耳目一新。WP7颇具创意地引入了“中心”(hub)的概念,实际上是将具有共性的内容整合成一个大类,这样用户界面就显得非常简洁,交互和管理也更加清晰;此外,微软没有忘记借鉴苹果的经验,将自己的互联网内容和其他资源整合到了WP7中。比如,微软旗下的Zune播放器的音乐和视频播放功能集成到了影音中心;游戏中心由Xbox游戏统领;而Windows Live 则是默认的即时通信工具,Live ID同时也是访问微软在线应用程序商店MarketPlace的通行证,用户甚至必须输入Windows Live ID才可以激活手机、同步数据……

  商业模式蜕变

  表面的变化远非WP7的本质所在,微软对其商业模式的规划与之前的WM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微软对运行该操作系统的硬件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规格,例如规定触摸屏必须有至少4个触控点,其他硬件如GPS、加速器、电子指南针等均需具备,图形方面要支持DirectX 9。几乎所有的硬件模块都被这样的要求规范化了。

  其次,手机开发商对于该操作系统的修改或者功能的自定义程度被限定到了一个极小的范围。例如只能更改系统的启动画面、或者添加铃声和壁纸等,微软标准的活动块和中心功能均不能删除;此外,运营商的嵌入的应用程序也必须通过微软的批准。而WP7系统所有的升级都只能通过微软自己升级系统完成,这与以往手机开发商自行发布升级包的做法完全不同。

  这两项关键举措的真正用意在于,微软由此可以复制其在桌面操作系统领域的商业模式。简而言之,在这一模式下,手机制造商只需准备好硬件以及底层设备驱动即可,操作系统以及应用程序则全由微软搞定,到时候硬件模块采购过来组装一下,装上微软的操作系统就可以直接发货了。

  在智能手机出货量的规模已经大到可以和PC相比的今天,业界走向产业细分的模式实属必然。微软的商业模式对智能手机厂商而言,不仅意味着研发成本直线下降,也不仅是更高设备整体品质,而是可以决定性地加快上市时间。在手机上市晚半年利润就少一半的今天,这一点对于手机设计商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由此不难理解,WP7推出后,众多PC大鳄们如获至宝,迅速表示将跟进开发。在微软已公布的硬件合作伙伴名单里,毫无悬念地出现了戴尔、惠普、华硕、三星以及东芝等传统PC巨头;移动运营商同样持欢迎态度,ATT、沃达丰、Verizon、德国电信、意大利电信等均表示将支持该系统——他们又多了一个选择,从而减轻因为苹果或者RIM过于强大造成自己的话语权缺失的危险。

  前景光明但挑战重重

  尽管前景可期,但在现实面前,微软依然面临重重挑战。

  无疑,将内容和操作系统捆绑在商业上是一个有效的举措。但是,微软的互联网内容的整合完全是面向美国市场设计的,一旦放到国际市场,则势必会陷入水土不服的窘境。例如在中国,Zune播放器、Xbox游戏机、必应搜索引擎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Windows Live已经算其在中国发展得最好的互联网产品,但也只是局限于白领群体。这将倒逼微软进行本地化移植,由此微软就需要和腾讯,百度,盛大以及阿里巴巴等诸多本土互联网公司进行商业合作,耗时耗力自不必说,自己的互联网战略势必大打折扣。

  此外,微软希望通过对软硬件进行严格限定,虽然此举保证了消费者得到更高质量的操作系统,但对手机厂商来说,手机差异化从哪里来?微软摆出了一幅强势的姿态,但这毕竟不是PC领域,在手机业界它没有那种一言九鼎的地位,手机厂商会买账吗?习惯了通过手机标榜个性化的消费者,是否会接受像PC那样千篇一律的风格,同样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欧美以运营商定制手机为主的市场,这可能还不要紧,但在亚洲市场显然是个不小的挑战。

  另外,目前,iPhone和Andriod手机已经占据了先机,并且通过应用程序商店的积累建立了较高的竞争壁垒,而微软自己的应用程序商店Marketplace才刚刚起步。更为麻烦的是,现有的WM程序不能够运行在WP7上,等于说其已有的存量资产也没法利用。但微软也并非没有优势,相比竞争对手,其Windows体系开发者群体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开发者的经验很容易应用于开发WP7程序上,在手机应用软件C2C的大趋势下,这一点颇为关键。

  价格则是WP7手机面临的另一个挑战。由于对于硬件规格的要求甚高,业界普遍预测其成本将不会低于iPhone的成本,这就意味着WP7手机将会被逼到和iPhone接近的价格区间,与其展开直接竞争;此外,相比Andriod的免费策略,8美元~15美元的授权费用将赶跑相当多的开发商;而WP7永远在线的设计理念固然先进,但也将带来海量的数据流量,在目前的无线环境下,Wi-Fi覆盖面有限,而3G数据流量资费尚高,用户使用成本的负担恐怕也不小。

  在手机操作系统的众多玩家中,或许只有苹果、谷歌和微软的竞争才有机会决定移动设备的未来,而三巨头之间的微妙关系又使得竞争变得格外复杂。谷歌和苹果曾是亲密合作伙伴,而微软又是他们共同的敌人,但如今却在手机、电视以及广告等市场展开竞争。谷歌开始尖锐地抨击苹果的过分强势的封闭策略:“我们面临着一种严峻的未来,一种一家公司、一个人、一种产品、唯一选择的未来,我们可不想要那样的未来”,但谷歌的Andriod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开放,给予开发商过多的权限,于是兼容性又成为目前困扰应用程序开发者的大问题。在这场三国演义中,究竟谁能胜出,比拼的不仅是优势,还要看谁犯的错误更少。一向长于后发制人的微软,虽困难重重却不容小觑,竞争的高潮,或许才刚刚到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