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的发展大趋势

  关于智能建筑趋势性的东西,也许听起来有点虚,但是其实这关系到我们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

  IT巨鳄介入智能建筑

  最近在IT行业发生的一些兼并,对智能建筑行业是有所震动的。谷歌在2004年收购交通分析、地图分析,2008年Map卫星升空,提供谷歌Earth,2013年收购Waze地理定位。2007年谷歌开发基于Linux的手机安卓,2012年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操作系统。2012年收购QuickOffice移动办公应用。我们现在说移动互联网的影响,早在2007年谷歌就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2009年谷歌收购视频压缩,2010年收购视频系统平台、GIPS视频与音频压缩,2011年收购Green Parrot Pictures数字视频,2011年7月收购人脸识别。跟我们有交集的就是安全防范系统,早在好几年前谷歌已经具备进入我们安防系统的能力。2012年10月,谷歌收购面部、手势辨识公司,2013年收购神经网络云计算等等传感器公司,还收购了风力涡轮发电公司。2013年收购法国系统优化。特别是2014年谷歌用32亿美元收购一个非常不起眼Nest公司,它是生产智能恒温器的公司。

  分析其收购历程,不难发现谷歌已经完全具备进军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的技术条件。

  在我国,小米注资iHealth,两者联手推出定制版智能血压计。阿里云也与海康威视达成战略合作……现在整个行业已不是孤立的世界,而是IT业进入智能建筑领域的滚滚洪流。

  IT对整个行业的渗透,分析一下可知国外主流平台的发展历程原先都是私有的,最后都在上层。安全防范系统从第一代的模拟到第二代的数字,一下子上升到数字安防系统,。在建筑智能化领域,过去二十几个系统都是自成体系的,现在面对这种形式怎么办?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影响

  如今大家已深深卷入移动互联网,这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

  目前我们只是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趋势,移动互联网要大规模取代智能建筑的各个系统,目前我认为不可能,它只能说是渗透,因为它带宽还不够。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点是用户体验至上,能够定位搜索和提供精确数据库功能的服务,必定将手机提升到改变世界的境界。市场占有率使得企业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议价资格,业务创新能力则决定了自己的实力。

  在智慧城市方面,移动互联网对智慧旅游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智慧旅游的服务模式看,它建立了游客、政府管理部门、景区运营商和旅游服务商的联系,我们通过移动终端对游客、导游,支付电子的票券等都会产生根本的影响和发展。

  无中心、扁平化的架构

  如今,物联网也在和智慧城市相结合,清华大学有一个团队研发了一个网格式、扁平化的结构。实际上这是一个模仿架构,在平面是一张网,楼层还有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是每一个节点的六位联系,所以它是一个网格式的像魔方一样的架构,用通俗的话说,我们现在25个子系统是独立的,是垂直的结构,上面是IBMS或者BMS的一个平台,下面是25个系统或15个系统,是垂直的架构。

  随着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把原来25个垂直系统完全摧毁,形成一个扁平系统。这种扁平的系统和线性的所有规范都是矛盾的,所以要实现是五年还是十年现在不清楚,但必然是一个发展趋势。

  现在硬件嵌入式系统的成本越来越低,按照清华大学的理念,每个房间一个节点,另外主要的核心设备,例如BA的冷源,可能是冷源一个节点,冷冻泵传输系统一个节点,冷却泵传输是一个节点,由于是这样的网格结构,分布式的计算就可以发挥威力了,我们原来都没有采用分布式计算的优势。

  我们现在的消防系统在将来肯定会打破。现在的消防系统,我们很难确定火的发生点在什么地方,逃生的人也不知道朝什么方向逃,而通过分布式计算,我们就可为正在逃生的人指出最优的逃生通道。又比如人流量,现在是视频技术的一大问题,采用分布式计算就能够解决,因为某个入口进去一个人,要不他就是待在这个房间,要么就是相邻的出口出去,因为这是高度相关的,通过相邻的节点相关性计算,我们就很可能得到准确性的人流量。这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扁平化的物联网架构最后会产生很深的影响。

  能耗监测系统的发展

  现在全国大概投资了五六亿在建设城市一级的能耗监测系统,上海已经建成17+1的区级平台和市级的平台。现在已经获得了大数据,但是这些数据仅仅用在能耗的监测上,而且主要是电量的监测。而美国曼哈顿的一张地图可以描述每一栋房子、每一个区域人流的密度,美国的警察局根据能耗的密度确定重点治安的对象,所以我们现在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城市能耗监测系统将来会向综合治理发展。

  能耗监测平台与能量管理平台两者在标的、业务层次、数据类型和采集频度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未来建筑能耗监测中心则必然向能量管理平台发展。

  近年来,国内开发的与公共建筑能耗有关的监测平台至少有一百多种,其中97%是能耗监测平台,而不是能量管理平台,原因是全社会对于建筑节能的认识和技术储备目前还没有到达建筑能量管理的高度。政府一级能耗监测平台应该以获取实时、可靠的建筑用能设备统计数据、进行能耗总量分析、获得各类别公共建筑的用能基准为目的,优化建筑用能的宏观管理,针对单一建筑或建筑群的能量管理平台通过对用能设备系统的能耗计量、分析、诊断和决策,达到降低能耗和优化控制管理的目的。

  发展分布式微能源

  据悉,我国如今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欧美之和,占全球近三成,我们现在都是集中式的能源,今后的能源分布会有所改变。欧洲是在绿色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丹麦分布式能源占60%,荷兰占50%,美国虽然以集中能源为主,但是它要求在海外的军事基地,必须要有分布式的微能源。

  分布式的能源不需要探索,比较可靠,需要研究的技术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气内燃机、燃料电池、微型蒸汽机,微型水轮机和微型抽水蓄电站,太阳能发电和太阳热发电,风能、余热制冷系统、热泵、能量回收系统。还有分布式能源无人值守、分布式能源与建筑载体,分布式能源联合控制、智能电网技术、信息化计量与结算,多种能源整合优化,分布式能源与交通系统整合,分布式能源与大棚技术、蓄能技术等。

  (以上内容系根据赵哲身教授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智能组专家 赵哲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