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天:信息化的年轻“翻译官”

  他是恋上信息化的教书匠,是身兼数职的CIO,是嗜工作如命的工作狂。

  曾春天,一个温暖阳光的名字,在多次联系中,他的声音总是温润柔和,讲话条理清晰,不急不缓,给人一种慢而稳的感觉。

  也许与他曾担任大学讲师的经历有关,他很畅谈,很善于向别人讲述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在采访中,他总能结合当下热点和普通生活实践形象又生动的表述自己的观点。这让他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信息化工作中,让人感到格外的亲切。他曾调侃自己很“八卦”,其实我想用幽默来形容或者更加贴切,言语中既透露着好奇又显得趣味盎然。

  同时在他言谈举止间总能感到一丝大气无谓。他说自己是一个“大翻译”,在担任CIO的同时,也担任着总裁助理的职务。既要将业务语言翻译为计算机语言,也要将总裁要求翻译为工作目标。在掌控信息化发展的同时,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他的行程总是“飘忽不定”,周一在海南,周二就到了四川,今天在北京,下午可能就到了南京,而明天又在行进的路上了,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也难怪他的朋友会小小的抱怨他眼中只有工作没有生活。对此他本人也表示无奈,在问他假期是否会外出旅游时,他坦言很少,就连大家所认为的五一长假都不算是他生活里的假期,“说实话7天的假期太短了,如果我出去的话,索性就放假半个月。否则根本走不开,总有工作需要处理”。

  在此不得不说的是他的办公室,很大也很小,很宽阔又很拥挤。说大,在于他一个人有两张办公桌,“地盘”大,而摆满的资料和书籍,让本应该大的地方显得不太够用。一台正在运行的笔记本电脑随手被放在一叠资料上,隐约感受得到主人的忙碌。一套小型茶几和沙发是这间办公室最豪华的装备,墙面上挂着的不是山水画,也不是名人字帖,而是公司各大项目的进程图。在采访中得知,这里不仅是他的办公室,更是他与同事们的会议室,“我们在这里经常开会,站着坐着说,说完就撤”。言语间一派潇洒,可是不知十几人或者是更多人在此热情开会发言时,会不会更有趣呢!

  CIO职责明确

  我认为CIO更多应该是信息战略的一部分,统筹信息资源,必须承担固化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责。

  中国信息化周报:CIO起源于国外,作为CIO,你如何理解CIO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公司对此是否有明确的规定?

  曾春天:CIO即信息主管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在此之前很多公司更多的可能是叫信息部,或者是信息中心,更多在于管理网络、甚至是管电脑的这样一个部门,有的可能随着不断升级发展,负责上新的一些管理的信息系统,这里边可能包括OA、ERP等。但是现在我所理解的CIO更多的是信息战略的一部分。

  首先是公司战略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撑公司战略,思考信息战略如何与公司战略匹配。因为现在信息战略完全会影响公司的盈利方式,公司的盈利方式会影响公司的战略部署。比如小米公司,典型以互联网思维支持其整个销售模式,他的架构会随之改变,他的盈利模式也会改变,尤其是现在这种电商发展趋势中体现得更明显一些。

  第二是怎么样支撑公司的快速发展,包括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更好的落地。比如最近要采用一套新的报销制度,费用、出差,还有交通补贴等标准会有变动,如果培训的话,管理成本是很大的,尤其是这种集团架构,培训成本很高,但是通过信息系统把一套程序固化,融入到程序里面,不需要培训,每个人只需要登录、填写,你的管理规则就有了。

  第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能够提升管理效率。我们在2010年还有生产制造的一部分,使用一套涵盖销售、采购、库存的系统,将物控部由十个人减到两个人,效果十分明显。

  很多时候我觉得,CIO真正的角色,可能不会像我这样承担这么多的运营工作,在工作时间上讲,60%要在部门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上,20%用于自己内部信息化前沿趋势的学习和管理。剩下的20%在做其他与业务相关的拓展,去涉猎更广阔的知识层面、学习更多的知识。

  中国信息化周报:基于您个人经验,您认为国内企业应该如何为国内IT主管或IT主管定位?战略、技术,还是其他?对于国内IT主管或信息主管来说,您有何好的职业发展建议?

  曾春天:个人经历比较简单,从事信息化12年。本科学习是信息化相关,更多偏重于硬件,有两年大学教书经历,主讲信息安全和计算机。而后读研2年,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ERP研究方向。曾在万达信息管理中心工作3年。最后就是在联东工作,已经有5年。

  对于职业发展建议,从技术深度讲,要专研技术,以技术方式去匹配发展,从数据挖掘方向去看,为公司的决策提供依据,更深度的去做数据挖掘的部分。

  在业务层面,可以向更高一层的CEO发展,基于信息化更多了解了公司的制度、流程,涵盖了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我认为管理者完全可以向CEO的角色转化。其实现在很多CEO都是通过信息化转过来的,全面掌控公司的各种资源。

  “8小时项目”凝聚战斗力

  信息化的东西可以超前业务半步,但是不能太多,太多就只能纸上谈兵了。要确保项目得到重视,保证各部门的参与度,凝聚力量。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负责推进的信息化项目有哪些?有哪些好的经验?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曾春天:ERP的实施算一个比较重大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几方面。

  第一,管理咨询和梳理。我们的实施方式和别人的不太一样,我们的第一个步骤是让供应商把软件的功能讲给我们听,培训会怎么使用;第二是我们的实施团队是抽调的各个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业务很熟练,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好的保障机制,我们老总裁说信息化可以从各个业务部门里面要人,要你觉得最合适的人,而且不是兼职的方式,而是全职参与到你的项目里面来。如果在信息化中工作不到位的可以有一票否决权。结合业务需求,先做业务流程的梳理,有的流程可能被打通了,系统和业务现实间有些匹配,怎么去匹配,怎么去简化,这就是重点考虑的。然后梳理部门内部业务流程,形成业务内部的管理规范,最后实施。

  第二部分,集成方面和业务系统的开发。目前,ERP和OA也在做集成。最近做一套系统,数据与挖掘BI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可打通各个模块间的数据,实现线上线下费用等共通,达成全信息的业务流。

  面对的挑战应该说第一方面就是业务变化太快,我们是迅速发展的公司,可能你的系统刚刚满足应用,使用了几个月以后又需要更新,这方面挑战特别大;第二是,关键用户的选择;第三部分是我认为很关键的,就是公司的第一负责人对此的关注程度。很多人都说信息化项目是一把手工程,我们总裁每个月都会听一次信息化进程,这个非常关键。他是我所见过最重视信息化的一位领导。

  在这方面总裁给予我很大的信任和帮助。第一他很支持信息化,我不仅是信息化的负责人,同时是运营的副总,同时还担任总裁的助理。信息化的东西和他所要求的需要面对面的沟通,好多事情是我帮助他安排的。

  第二,我在运营中很好的结合了业务和信息化的需求,往往有时候信息化和业务是两张皮的,所以我要深入到业务里面去,不是兼职,运营方面占我工作60%的精力。公司里面各个部门和业务的需求我都很熟悉,所以在它落地的时候知道如何去做,有的时候,对公司信息化内部来讲,信息化充当的是翻译的角色,就是把业务语言翻译成计算机语言,然后让供应商去开发,那么我这个角色就是更大的一个翻译的角色,这两个机制保证了我们信息化更好的实施。有时候信息化很努力很努力的做一个事情,但是弄好之后效果不好,只能束之高阁,运营不了,在此是规避掉这个问题了。

  信息化不一定要“高大上”,要做与自己内部相匹配的东西。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信息化往往追求超前,引入比较炫的技术,采用大厂商的业务系统或产品,但是这不一定适合,信息化的东西可以超前业务半步,但是不能太多,太多就只能纸上谈兵了。

  中国信息化周报:IT人才很难管理是业内共识,在IT部门的管理上,您有哪些好的经验?如何取得领导、下属的信任和支持?

  曾春天:现在我们稳定团队是十个人,主要做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是做项目管理。项目立项实施后需要信息化的项目经理去对接;第二个是做运维服务。这也有几个部分,有需要开发的,也有外包的承担相应维护;第三就是我们自己服务器和机房的管理。

  在管理工作上,我用在信息化方面的时间占40%,60%在运营部分。我认为运营是我的重点,第一我需要去申请资源,第二我需要去评估整个业务,申请资源对接老板,评估业务要拉入项目组。总裁立项审批,同时要求业务部门的一把手也要业务审批,我要求大家“8小时一个项目”,就是参与一个项目不能低于8小时。这样确保他的重视和参与程度,这很关键,有时候业务经理理解的和部门经理理解的业务还是有一些偏差,他可能还想不到更深层次的需求。可能只了解现在的业务,对未来的趋势掌握不一定精准。

  我的团队特别好管,在团队里面我都不用招呼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他们,有时候晚上两点钟打补丁,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团队也是比较关键。这有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自己要以身作则,你自己要更多的参与。没事的时候他们比我下班早,我可能需要更晚一点走,我从不要求他们主动加班。我们每周有“自询会”,量化自己一周的工作。第二,我们团队活动比较多,每周保持一次和大家一起吃饭。加强联系沟通和部门凝聚力。部门凝聚力很关键,需要活动稳定,同时给大家一个“奔头”,让员工做的东西得到部门认可,让他有成就感,这很关键。今年的专线实施,极大地保证了我们随时召开视屏会议的效果。

  中国信息化周报:IT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您如何看?如何化解沟通难题?

  曾春天:我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让信息化和业务部门去对接。部门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他自己内部的需求,他内部的需求不一定是完整的。比如,成本要上一个流程———合同审批流程,他所认为的流程可能只是需要法务、财务、工程等的审批就好了,但是我要求的是你所有的流程匹配,都需要经过运营管理部,运营管理中心来做评审,之后信息化中心去做实现。

  在评审过程中,信息化部门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去理解他的需求,同时给他一个反馈,哪些东西可以做的更深刻一些等,当这些流程流转到你这里,你可以做哪些控制,可以做哪些优化,做的更完整一些。把信息化管理咨询的角色放到了运营管理中心,让运营管理中心把握第一流程,理顺条理,而不是让信息化直接与其相冲突。其实信息化相对来讲会弱势一些,这是锦上添花的部门,不是一个雪中送炭的部门,如果一个公司存活不下去的时候,要信息化有什么用呢。

  中国信息化周报:作为一名IT主管,对IT技术的把握始终是比较重要的一环,请问您对当下热点,比如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之类的哪些技术感兴趣?对于今后IT在企业内的应用有什么计划?新一年的技术服务新趋势是什么?

  曾春天:我不是一个技术控,但是我认为需要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公司的CIO来讲,适合公司的技术是最好的。推行了那么多年的桌面虚拟化,但是真正实现的没几个。这跟用户习惯有很大关系,适合公司的是最好的。在云计算的应用有云托管,对于存储,我们也在做少量的尝试,目前以自己建机房服务为主。

  就我所研究的发展趋势来讲,云端的应用比较少些,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明显的是移动办公和物联网,这可能是我未来所要研究的方向。很多系统都架构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系统之间怎么去融合。

  比如手机上网审批,很常见,可能在五六年前无法想象手机能审批这些东西,随着3G、4G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变成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可能让你的内部系统需要去整合,需要去跨平台。我们现在正在做的系统数据量太大了,在手机端访问起来不是很便捷,那怎样跨平台,能够在移动端办公,随时随地处理事务,这些更关键一些。

  现在每个公司都标榜能随时随地办公,但是真正的效果不是那么明显,我认为这部分还是要做的更实一些。而物联网的方式对于我们来讲,对于我们园区这种发展方式可能更有帮助。

  理性的工作狂

  每周5-6天都是工作,自由时间就是晚上看看书,或者是看看电影,看书是最主要的休闲,休息一下就很好了。

  中国信息化周报:与同行的竞争对手相比,贵公司有什么特点?有何优劣势?

  曾春天:我们的绩效评估,每周开会自询,每月要求做三件事,重点工作最多只能有三项,要占到80%的精力,其他20%不做要求。每月重点评估的就是这三项。然后打分,每个人完成的分数在部门内部有个大排名,每个人都可以看见自己的分数和表现。

  中国信息化周报:IT是个紧张忙碌、变化又很快的行业,您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之间保持平衡?

  曾春天:这点我做得不够好,需要检讨,因为他们都说我眼中只有工作没有生活,包括在和团队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说我“你能不能有点生活,这样我们就不用这么忙了”。

  每周5-6天都是工作,自由时间就是晚上会看看书,或者是看看电影,偶尔会旅行一下,但是很少,看书是最主要的休闲。我的放松就是看看电影、休息一下就很好了。

  而且我坐在电脑前的时间很少,大部分都在“跑”,楼上楼下的跑,东奔西走的跑。或者这可以看做一种运动了。每周基本上保证一场球,打打羽毛球等,公司有很多兴趣小组,有这个氛围可以去活动一下。喜欢的多但是不精通。读书也是如此,广泛涉猎。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个人有什么爱好?如何评价自己,用几个词来概括您的个性。

  曾春天:比较理性的人,我有时有自己的小宇宙,有时候在一起吃饭时可能会自己去想别的。朋友就会说“你看你的小宇宙又爆发了”,然后过一会我可能又“神游”到自己的世界里了。

  记者手记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一个公司既需要优秀的领导又不能要孤胆英雄,恰好,他就是能够兢兢业业,以身作则的人。最可贵的是他能够凝聚团队、激发战斗力。在辛苦工作的同时体会着美妙的成就感。

  本报记者 张兰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