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余堂资本重组140年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胡庆余堂,资本重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20 16:20
无论是股份制,还是合伙人制,或是债转股、股权集中,这些现代企业的股权制度,并不是美国人的专利。早在140年前,中药公司胡庆余堂就已经开创。而胡庆余堂经过140多年的经验证明,没有一种股权制度一定最完美,它只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锁定某种股权制度而已。
世界上最长寿的公司是一家日本建筑公司,成立于578年,按照2015年倒算,这家公司迄今已存在了1427年。这家公司成立之初的业务是在大阪从事神庙建筑,现在则经营民用建筑。
而根据法国老企业俱乐部统计,列世界最长寿公司第二名,也在日本,是成立于公元718年的一个日本小旅馆,现由创始人第46代孙在打理。第三名则由法国的古拉尼公司摘得,其创建于公元1000年,至今经营葡萄园、博物馆和农场。有趣的是,在法国老企业俱乐部统计的世界百家最古老的企业中,中国有3家公司入榜,分别是创于公元1864年的全聚德、1669年的同仁堂和1874的胡庆余堂。其中,胡庆余堂又因其创始人胡雪岩而具传奇。
算起来,胡庆余堂比之奔驰、可口可乐等现今世界500强公司还要早。当我们现在高谈阔论中国企业如何去做百年企业的时候,不妨先把目光转回到胡庆余堂,看看我们的“老祖宗”做百年企业的秘诀。
胡氏股份制
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并非药业出身,其从13岁当钱庄学徒到富可敌国,一生开钱庄、收蚕丝、办洋务,到51岁事业鼎盛期,才投身药业,并开办了胡庆余堂雪记药号。
创办之初,胡雪岩在上海《申报》等报章上刊登广告,招聘大药堂经理。后听闻松江府(当时属江苏)一家药号的经理余修初很有能力,但因资金有限无法舒展才能,胡雪岩立即去松江登门求教。余修初侃侃而谈:“要成大气候,就必须以大资金投入办药厂、药号、药行和门市一条龙。而办药业须以仁术为先,不应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胡雪岩一听大喜,当即聘用余修初负责胡庆余堂筹建工作。
凭能力凭业绩,而不是凭资本,并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以受薪、股票期权等为获得报酬主要方式—余修初的任职,与现今我们对“职业经理人”定位如出一辙。因此,“职业经理人”并非舶来品,先人早已用之。
胡庆余堂此后的兴旺发达,与胡雪岩有功必奖的用人原则不无关联。据记载:有一次,胡庆余堂所在大井巷口发生大火,职工孙永康冒着生命危险把店门口的两块金字招牌抢进来。胡雪岩认为,金字招牌是药店的象征,孙永康冒死抢回,足见他和药店生死与共,即宣布给予一份“功劳股”。所谓的“功劳股”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干股。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干股”是指股东不必实际出资就能占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虽无实际控制权但能参与分红。其实,干股也非胡雪岩的发明,是脱胎于是前晋商时期的身股制度—专门授给掌柜的股权。胡庆余堂对有贡献的员工授予“干股”的做法,相当于现在阿里巴巴马云给有功员工的那些股份奖励。
除此,胡庆余堂还设立“阳俸”和“阴俸”制度。“阳俸”是给对企业有过贡献,因年老或生病无法工作的职工,照样发薪直至身亡。这种做法好比现在的退休工资,但当今的问题是,企业不再承担,而是交给政府,然而胡雪岩在当时历史背景中,自愿承担责任,值得思考。而“阴俸”是指职工去世后,按工龄长短发钱给其家属,这可能是中国企业抚恤金制度的雏形。
2012年,美国谷歌公司发布“遗属福利”制度—在10年里每年向去世的员工配偶或同居伴侣支付该员工生前年薪的50%,与胡庆余堂的“阴俸”基本一致。
首创“债转股”
胡庆余堂历史上第一次资产变动发生在1884年,是因胡雪岩破产被“债转股”抵押给光绪皇帝的叔父、刑部尚书文煜。
胡雪岩的破产,起因是生丝生意亏本,造成其旗下的阜康银号挤兑,而文煜在阜康银号(胡雪岩私人拥有的钱庄)存款达46万两,为保护私产,文煜也向阜康银号提现,但胡雪岩资金链已经断裂,只能将胡庆余堂抵给文煜,仅留红股10份。
文煜此举,实际就是一种类似现代金融中的“债转股”—债权转变为股权。只是,文煜的“债转股”形成了对胡庆余堂的实际控制。按照两家股权对比,文煜和胡家分别是:90%:10%。
此后,文煜对胡庆余堂的股份再做分拆,形成了180股。1899年,文煜和胡家又订了一份契约,商定自己再出8股分给胡氏。这样,加上原有的股份,胡家的股份也上升到了18股。但两家股权对比没有变,文煜依然控制着胡庆余堂。
1911年,文煜犯事,其包括胡庆余堂在内的所有财产被没收,并被标卖。后由施凤翔、应棠春等人出面,以20.01万元得标。这样,胡庆余堂也由当初的独资变成了合股经营,其股东13人,合股资本为36万元,分120股,每股3000元。
施凤翔等人接管胡庆余堂后,重新对股份制度做了新的改革:3年分红一次,若亏本,按120股的比例由股东掏钱补足;若盈余,作240股分配,股东按股权120股分到红利,其余120股分配为领袖股、招牌股、经理股、财神股等共58.5股,剩下的61.5股,由正副经理“酌量勤懒”分给各员工。
通过让员工持有本公司股票和期权,使获得激励的员工持股分红计划,兴起于1950年代的美国,但这样的制度,胡庆余堂早在1912年就已实施。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胡庆余堂股权分配中的“财神股”,实际是传承于中国最早的晋商股份制企业—大盛魁商号,其用途是社会慈善。
胡庆余堂靠不断改进股份制改革,延续经营,不但避免内部股权斗争,也幸运躲过了数次战争。
股权模式轮转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百废待兴。此时的胡庆余堂的权力在以王晓籁为首的13个股东手上,后来他们将自身的股份转让给亲属或业内同行。根据1952年胡庆余堂《股东名册》记载,当时的股份已经被分成120份,股东为81名。这可能源于股权碎片化所致。因此,早期由施凤翔等人对胡庆余堂设立的合股经营制度,已被打破,公司成了合伙人制。
1955年底,经有关部门批准,杭州药材站对胡庆余堂投资人民币2万元作为合股资金,由此,胡庆余堂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并改名“公私合营胡庆余堂国药店”,到了1959年再次更名为“公私合营胡庆余堂制药厂”。1965年,所有股东履行国家赎买政策,全部退股,由此变成国有企业。1966年,又改称杭州中药厂。
1972年,在胡庆余堂纪年中是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杭州中药厂被一分为二:胡庆余堂—也就是杭州中药厂原厂部格局不变,改称杭州中药一厂;而位于杭州城西桃源岭下的郊外生产车间,则脱胎而出升格为杭州第二中药厂,冯根生出任厂长。冯根生1949年进入胡庆余堂,是胡庆余堂沿袭数代的学徒制中的最后一位关门学徒。
到了1992年,在杭州第二中药厂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青春宝集团,并成为当时全国中药行业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中药企业之一。而风雨坎坷100多年的胡庆余堂,却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因经营不善跌入低谷。
1996年底,胡庆余堂被青春宝集团纳至麾下,成为其全资子企业,并任命刘俊为职业经理入主胡庆余堂。这次企业“兼并”,青春宝未带去一分钱,也未带去一个产品,只是精准地开出“12字药方”:转换机制、擦亮牌子、清理摊子。
经3年整合,胡庆余堂每年利润均以超过100%的速度飙升,由亏损企业变成纳税大户。重拾风流后,胡庆余堂并未停止资本机制的改革步伐。1999年,胡庆余堂改制成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成为经营者持大股、职工参股,保留少数国有股的股份制企业。
资本变革、领跑时代、再造机制。从140年前的作坊式店铺到今日的大型国药企业集团,胡庆余堂完成了一出从传统向现代的完美转型。但是,我们希望这家中国硕果仅存的百年老店,继续保持安静,有节奏的经营,而不是看资本市场的脸色,唯有此,才能走得更远更长,并造福后世。
文/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