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是公正无情的,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当人们步入老年时,身体机能的衰退、慢性疾病的缠身、做事力不从心,常常令老人心情变得暴躁又沮丧,这种时候,最好的“药”就是心理自救,主动进行心理调节,消除自老心理,您会发现身心健康离您更近。
李大妈的烦恼:“人老了活着没劲”
“退休时失落一次,后来孙女上学了,用不着我和老伴天天照看了,又失落一次。现在是数着指头过日子,越过越没劲,特别是春节过后更觉得难熬。以前照顾孩子做饭感觉很累,盼着孙女早点长大,好过几天轻松日子。现在觉得还不如看孩子时,忙忙碌碌的过得倒充实。如今没了奔头也没了想法,吃饱了等天黑,不知道活着有什么劲。有人想长寿,活到一百岁,我可不想活太大岁数,岁数大了不能自理,给儿女添麻烦不说,生活没质量,那就是活受罪。有人羡慕我,退休金比别人多,吃穿不愁,可我左一个没意思,右一个没劲的挂在嘴上,整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孩子们也这样说我,但谁又能理解我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呢?”
心理医生支招:
1.要学会“意念青春”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至74岁列为年轻老人,75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因文化的差异,使东方人认为:人老了就应该什么也不干,要享清福了;西方人则认为:人老了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晚年依然是生命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老不老有年龄问题,更有心态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刚过不惑之年就老气横秋暮气沉沉,有的人七八十岁身体硬朗老有所为,这就是心态的差别。
时刻保持年轻心态和进取精神,是“意念青春”的精髓所在。人生要经历8个心理时期,进入老年期,心理年龄趋向成熟稳定。如心理年龄年轻一些,更有利于自身潜能的发挥,推迟衰老的步伐。我们只有接受现实,承认衰老,悦纳自己,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一来,即使是到了耄耋之年,我们依然也可以活得快乐。
消除“自老心理”,首先认知上要正确。衰老如同孩子长大成人一样,是自然现象。人到晚年,不必搜肠刮肚地寻找太多的意义,活着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可贵。
其次争做“逆龄族”。我们赞美生命的美丽,羡慕青春的活力,就要与衰老抗争,推迟衰老的脚步。活着就要有精气神,老要张狂,让晚霞怒放。再者自寻欢乐。无论生活条件多好多差,无论儿女孝敬与否,要想晚年过得好,过得快乐都是老年人自己的事情。精神家园的花草要你自己去种,日子充实与否看你怎样安排。要把每一种生活状态当作享受的过程,就会化孤独无奈为高兴。
2.向古人取养生经
老年人到了晚年心态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中有一些老人则会变得心“窄”了:多愁善感,经常为了过去和眼前的一些琐碎事情伤感、发愁、不开心,这既影响了身体健康,又影响了自己晚年的生活质量。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其实,老年人遇到事情时一定要不断提醒和告诫自己:人到老年心宜“宽”,向古人取取养生经。
人老心不老,乐观向上,这是健康长寿的基础。唐代养生大师孙思邈甘居淡泊,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都先后召他进京,许以高官厚禄,都被他谢绝,他专心研究治病和养生,对病人如至亲,不论贵贱,不贪财物,由于他品德高尚,又善于养生,所以他得到人们的尊敬,自己也寿至100多岁。
老年人不光要有身体健康,还要有精神健康。《内经》认为,那些长寿之人,是因为他们“德全而不危”,具有诱惑力的东西不能迷乱他们的双眼,琐事烦恼不能骚扰他们的心境。明代养生大家王文禄认为,仁者志定气顺,不宜生病。道德高尚的人,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并从中获得精神满足和无穷的快乐。这叫“精神内守,五脏安和”,自然能体健长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