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很熟悉的香港笑星吴孟达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今年63岁,15年前就被诊断出糖尿病,去年4月因为病毒感染导致心脏衰竭,医生宣告命危吓得他无法安心入睡,也害怕因糖尿病截肢,为了能够好好休养,准备淡出40年的演艺生活。
消息一出,再次引发观众对于糖尿病的关注,中外演艺圈因“糖”淡出治病甚至病重去世的人不少,为什么这些知名人士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却依然拿糖尿病没有办法呢?
【名人病历】
郭宝昌 2型糖尿病
郭宝昌是很多中老年观众都很喜欢的著名导演,曾拍摄《大宅门》、《神女峰的迷雾》等多部优秀电影和电视剧,虽然他一直佳作不断,但多年患有2型糖尿病,令他也颇受困扰。
沈殿霞 2型糖尿病
“肥肥”沈殿霞代表着中国香港综艺的辉煌时代,也是老广观众最熟悉的无线主持人,她长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虽然积极治疗依然不敌病魔,2008年病逝,终年62岁。
王涛 2型糖尿病
提起上世纪90年代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很多老球迷必然记得王涛,他在1992年至1995年横扫国际所有重要赛事乒乓球双打冠军,包括巴塞罗那奥运会、第42届世乒赛、世界明星巡回赛。退役后由于身材发胖,体重超标而患上2型糖尿病,近年来致力于参与糖尿病公益活动。
汤姆·汉克斯 2型糖尿病
两届“奥斯卡”奖得主、影迷很熟悉的《达芬奇密码》男主角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也患有2型糖尿病,并受多种并发症困扰。这位巨星说,他从36岁起就开始有糖尿病的症状,已经和高血糖斗争了将近30年,医生除了控制血糖也没有治愈方法,这种病看来要陪伴他终生了。
其实大部分患者不了解“糖尿病”
作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糖尿病随时都有可能悄然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管是中外名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不能置身疾病之外。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性疾病的防治受到广泛关注。对中老年人来说,糖尿病如临大敌。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由于治疗观念的落后,糖尿病患者深受传统治疗方法之害,面对糖尿病无非是终生吃药控制血糖,或是体外注射胰岛素。但这样做,实难解决糖尿病的根源问题。
提到糖尿病,许多人都简单地将它和高血糖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糖尿病就是高血糖,高血糖就是糖尿病。后一句其实不然,血糖高并不能和糖尿病画上等号。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全面了解一下血糖这个物质。
血糖超标真是祸根吗?
猛如洪水的糖尿病,常常让患者闻“糖”色变,平时就算肚子还没饱,饭菜也不敢多吃一口,到了逢年过节,就算面对满桌的糖果和佳肴也不敢有想法。怕的就是血糖噌噌噌地往上飙啊!但事实却是,让糖尿病患者担惊受怕的血糖恰恰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和能量来源之一。
人们在进食之后,食物中所含的糖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绝大多数情况下会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血糖。血糖作为能量的来源运送到全身细胞,如果一时消耗不了,就会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但人体所能储存的肝糖是有限的。但这并不可怕,因为即使血糖超标也只是暂时的,如果正常状态下,人体最终还是能将它们消化掉,或者转换为脂肪。而糖尿病人面临的难题恰恰在于身体无法正常代谢糖分。
恶性循环是怎样形成的?
高血糖不一定是糖尿病,但糖尿病一定会带来高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是暂时的,可以最终被代谢掉的;而糖尿病的显著特征却是糖分代谢有问题,血糖才一直居高不下。
糖尿病人的血糖和正常人的血糖最大的区别在哪?区别就在糖尿病人的血糖无法被身体利用。我们知道血糖随着血液运输为脏腑和组织细胞提供能量来源,正常人的组织细胞如果“饿”了,人体就会发出一系列指令,将血糖调往这些饥饿的地方;但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却得不到正确的指令,像迷途羔羊一般,不知道该到哪去,只能随着血液瞎逛。
一方面人体的脏腑和组织细胞很“饿”,血液中的糖分却派不上用场,导致身体误以为是体内糖分不够,于是又加紧分解糖原,血糖值不断升高,脏腑和组织细胞却“吃”不到糖,于是身体进一步分解糖原,血糖值继续升高,形成恶性循环……这就像某地发生了饥荒,有爱心的人聚集起来捐款捐粮,最后钱粮俱备,却不知道该如何送过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饥民挨饿和受难。久而久之,这个恶性循环造成的结果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累及心、脑、肾等生命器官,爆发大血管病变(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下肢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等许多严重并发症。
【总结】
治疗方向的选择决定了最终的治疗成效,简单来说,治疗糖尿病若能采用正确的方法,患者依然可以享受健康和幸福;然而一旦盲目治疗或陷入治疗误区,那无异于将患者推入万丈深渊。正是因为搞不懂糖尿病的这些基本发病机制,所以才会像“补锅”一样,哪儿漏水堵哪儿,把控糖看作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方法,所以越是服很多药物,患者体质就越差,最终引起了恶性循环,令体内“水土”崩溃,导致多种并发症,直至祸及生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