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帮扶要帮心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王海波,脱贫,思想
  • 发布时间:2015-03-25 13:00

  “刚从农村卷铺盖回来,今年两会上要谈谈村里的事儿,几份提案也都是关注农村问题的。”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赶到北京开启了他的两会时间。

  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刘家沟村,王海波发现这里的人们“等、靠、要”的思想非常严重,大家努力的方向不是设法使自己脱贫,而是刻意地“守贫”。某些村民“以穷为理”,不寻找机会更不懂得珍惜机会,在帮助者面前表现得异常“娇贵”;有些本已发展起来的村子,依然摆脱不了伸手要的习惯,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上连自己动手就能解决的小事都希望国家出钱包办。“老乡们的思想状态是制约乡村发展与和谐的重要因素。听老乡讲,有一个村前两年,有位企业家过节前送来一批面粉,希望村里分发给该村的百姓。但是,在如何分配这些面粉上,村民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家里人口多的主张按人分,人口少的主张按户分。最终由于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明确个理儿’,而使那批面粉烂在了库房里。”

  今年,王海波委员带到全国两会的提案之一,就是要转变扶贫思路。他认为,扶贫工作尤其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当今大多数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尤其需要和适用。

  王海波委员说,多年来,人们在扶贫工作中只关注经济因素,采用的措施也大多是物质手段,对精神层面的事情不够重视,甚至发现了问题也不积极地去解决,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回避。当然促进经济发展、开展物质“帮扶”是很重要的,但是,扶贫应该是把“人”扶起来,而不是单纯地只是做些具体事务。不把“人”帮扶起来,不让被帮扶者走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没有基本的精神因素的支撑,钱财物的功能会很苍白,即使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将难以形成持久的作用。

  王海波委员建议,抓扶贫工作,需要抓“造血能力”建设、抓智慧扶贫,不能简单地跟踪和抄袭别人,不能制造简单的重复和恶性竞争;需解决贫困区农民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决定取舍和有创意地发展,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特色产业打造能力;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意识、团结协作的智慧和能力、遵纪守法的水平,以及各种优秀的美德。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从心帮起,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良性互动,“帮事”和“帮心”同时并举。

  去年,王海波在刘家沟村组织的新农民夜校已经开课,在教授农民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在帮助农民转变思想,提高认识。“目的就是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自己才是脱贫致富的主力军,”王海波说。

  □本刊记者 韩世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