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背后的故事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胡子,胡子乐队,剃须
  • 发布时间:2015-03-26 12:43

  11月的一个大风天,澳大利亚The Advertiser网站的记者迈克尔·麦圭尔在阿得莱德赫特街的咖啡馆和驻场表演的胡子乐队搭上了话。吉他手自称“多毛·麦克斯特布灵顿”,鼓手艺名为“约翰·胡子男”,他们热情鼓吹留胡子的好处,并且借着席卷世界的“蓄须风潮”成为名人。

  “我们的胡子前所未有地浓密,档期也史无前例地排满了。”红胡子的“多毛”说,他曾写下该乐队的成名作《如果爸爸没有胡子,你其实有两个妈》。

  迈克尔本人也留胡子,却自称出于懒惰而不是为了更酷,“不用每天刮胡子多省事啊”。正是这份“懒惰”,让他获得了采访胡子乐队的机会。“我们是看到你的大胡子才同意和你聊聊的。”“多毛”坦率地承认。

  “胡子狂热”古来有之

  历史学家认为,剃须的概念发源于3000年前的埃及,当时大胡子的耶稣还没诞生。希腊时期,大胡子是智慧和男子气概的象征,亚历山大大帝却下令士兵必须“光下巴”,因为大胡子在近身肉搏时,很容易被对手抓住,令人陷入被动。

  蓄须与剃须的循环就此开始。

  大胡子在英国的复兴主要是因为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英国广播公司称,在那之前,英国军人不允许留络腮胡。但是克里米亚的冬天冰天雪地,胡子有助于保暖,前线也无法保证剃须肥皂的供应,因此对蓄须“放水”势在必行。

  军人回国后,大胡子成为英雄的标志。那些没去过战场的男子也争相蓄须,追赶潮流。几年之后,英国街头已经难以找到没有大胡子的成年男子,仅有的例外在白金汉宫里——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拒绝配合蓄须时尚。

  络腮胡风靡美国的时间与英国相仿,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英国时尚杂志的宣传。当时的美国人热衷于通过英国杂志,把握欧洲的时尚脉搏。

  也有美国男子出于实用的角度拒绝剃须。虽然1770年前后,所谓的安全剃刀已随处可见,但这种剃须工具不好用,稍微失手就有“血光之灾”。就算是那些掌握了剃须技巧的人,如果不在每次使用后彻底清洁剃须刀,也面临健康隐患。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弟弟约翰,就在刮胡子时割伤自己,最终因破伤风在亨利的怀中死去。

  在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期间,留鬓角成为时髦。这主要是为了向安布罗斯·伯恩赛德将军致敬,他浓密的鬓角和胡须相连,在脸上形成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毛发带”。

  1842年,狄更斯第一次踏足北美,认识了很多同行,比如喜欢写侦探小说的爱伦·坡,两人结为莫逆。他们最初都是美髭公,没有髯须。1844年,狄更斯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了他的新爱好:“留胡子是多么光荣啊!我已经将其修短,并在胡梢两侧稍作修剪,以保持造型。它们看起来非常迷人。没有胡子,生活将是一片空白。”爱伦·坡从1945年开始蓄须,四年后英年早逝。

  25年后狄更斯第二次去美国时,已经是全球文坛的超级巨星,关于他的一切都被关注和效仿。纽约摄影师乔治·加德纳·洛克伍德为狄更斯拍摄的照片,让他的胡子更加有名,也带动了这些照片的大卖。热情十足的效仿者将“狄更斯style”的胡须称为“门环胡子”。

  不变的胡子,多变的态度

  人们对面部毛发的态度,不免被“主流时尚”牵着走。

  19世纪80年代后期,伦敦的时尚达人每天到理发店报到。大胡子和络腮胡被看作老年人和保守派的象征。

  1895年,美国人金·吉列发明了一次性刀片,经过六年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人们尝试他的新发明,这大大简化了男性剃须的难度。1904年吉列获得了一次性刀片的专利,轰动了欧美社会。这项发明催生了利润达数百万美元的新行当,吉列公司今天仍活跃在男性剃须市场。

  20世纪上半叶,时尚界对胡子的狂热逐渐降温,其中部分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前线,防毒面罩只适用光溜溜的下巴和脸颊。

  不过蓄须的时尚在最近几年,回归了欧美社会。

  在文娱体育明星流行蓄须之前,人们对胡子的接受度不高。2009年前后,美国《赫芬顿邮报》称,美国中产阶级还认为留胡子是下层劳动者的标志。胡子乐队的“多毛”告诉记者:“我们开胡子风气之先河时,简直无法上街。人们会对着你吐口水,离他们稍微近一点,对方就会报警。”

  2012年前后,胡子潮流在时尚界正式回归。英国《卫报》称,2013年零售市场报告显示,胡子梳的销量增长了57%。如今欧美的明星和时尚潮男不蓄上点小胡须,简直不好意思出门。名人的示范作用立刻改变了普通人对“多髯公”的看法。“胡子流行起来后,我们仍然难以在街上行走,因为人们会艳羡地驻足围观,并且上前攀谈。”“多毛”说。

  张慧

  (苏丽珊摘自《青年参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