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画家眼中的贡桑诺尔布
- 来源:中国书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画家,贡桑诺尔布,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3 08:13
一、生平
贡桑诺尔布(1872-1931)〔1〕蒙古族人,姓兀良哈氏,字乐亭,号夔盦。成吉思汗勋臣乌梁海氏者勒篾的第24世裔孙。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人,喀喇沁右旗第13任扎萨克领亲王衔郡王旺都特那木吉勒之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袭扎萨克郡王,同年进京瞻觐。民国初年晋升为亲王。通蒙、汉、满、藏文,擅诗文书画,著有《竹友斋诗集》《贡乐亭诗集》《夔盦诗词集》等。
贡桑诺尔布未承袭王位之前,经常进京觐见和值班当差。光绪二十四年(1898)旺都特那木吉勒老郡王病故,贡桑诺尔布正式承袭卓盟盟长和喀喇沁右旗郡王。此后,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兴办教育,创办了“崇正学堂”、“毓正女子学堂”、“守正武备学堂”,并选派人才赴内地和国外深造。清廷命肃亲王善耆于光绪二十二年(1906)赴北疆蒙古考察,根据《肃亲王善耆为考察蒙古并陈管见事奏折》中对于贡桑诺尔布教育改革的描述:“如喀喇沁右旗扎萨克、多罗都楞郡王贡桑诺尔布首开学堂研求武备,自筹巨款,期开风气,实为不可多得,曾蒙传旨嘉奖。名誉所播,邻旗具瞻,倘于喀啦沁右旗设立初等小学,来者必多,又逐渐于邻近旗分推广为之,再图设立中等学堂,期于渐化愚蒙。此宜属之学部亟当经营者六。”〔2〕足见贡桑诺尔布教育改革的卓著成效,以及对其他邻旗的影响力。除教育改革外,贡桑诺尔布还废除依附制度,旗民一律编为平民,遣散王府婢女;改变旧有的以出身为基础的官吏任免制度,选贤任能;兴办工厂、邮政、报纸。贡桑诺尔布的改革给闭塞的草原吹来了一股新风。贡桑诺尔布在本旗的改革持续了十余年时间,1912年被调进京任蒙藏事务局总裁,并晋封为亲王,民国十九年(1931)逝世于北京府邸。
二、关松房笔下的贡桑诺尔布肖像
关松房(1901-1982),满族正白旗人,生于北京。原名枯雅尔·恩棣,字雅云,植耘,号翕斋,笔名松房、夕庵、夕庵主人。
关松房绘《贡桑诺尔布像》纸本立轴,兼工带写。图绘贡桑诺尔布坐于松下石上,着深衣,戴草帽,手持书卷。人物面部以淡墨皴擦出明暗和结构,比例准确,造型生动,黑眼球上留以高光,显示作者的造型能力和西画基础。画面各处随类赋彩,设色淡雅。署款“恩棣谨绘”,钤“恩棣之印”白文印、“翕斋”朱文印。画上有沈宝熙长题:“‘萧然松下坐盘陀,五十年华髩未皤。身外无边好风月,眼中不改旧山河。佳宾解作鲜卑语,壮士能为敕勒歌。诗卷酒杯良自得,陆沈此世意云何。’夔盦贤王玉照。沈堪宝熙书。”钤“熙”白文印、“沈盦”朱文印。孙桐长题:“‘谡谡清飙不世情,深衣独坐拥书城。高寒(删)闲未异陶家径,更为春醪一举觥。松石韦郎寄古欢,轶群那得竝东丹,请开十尺鹅溪绢,自写龙沙六月寒。’夔盦主人命题。丙寅(1926)四月夏,孙桐。”钤“孙桐”朱文印。关松房与沈宝熙均未题写年款,按照沈宝熙画中所题“五十年华”,此作是贡桑诺尔布50岁时的“玉照”,则此作绘于1922年,孙桐的题跋写于1926年。
“到一九一二年,贡王四十一岁时袁世凯怀疑他‘图谋不轨’,将他调京任蒙藏事务局总裁,并晋封为亲王,名义上是擢拔重用,实际上是软禁。进京后,贡王在本旗的改革事业付之东流,蒙藏事务局总裁又是个空头职位,其宏图大志无以获展,心情忧郁寡欢,直至最后没有大的作为。”〔3〕关松房画中的贡桑诺尔布着深衣独坐于松下,手持书卷,看似神态超然物外,实际满怀无奈惆怅之情。
三、善耆与贡桑诺尔布
善耆(1866-1922),爱新觉罗氏,字艾堂,号偶遂亭主人。满洲镶白旗人,皇太极子和硕肃亲王豪格的八世孙,川岛芳子(金璧辉)生父。是清王朝最后一位肃亲王,属清朝八大“世袭罔替”的亲王。1922年卒于旅顺。
善耆与贡桑诺尔布交情至深,首先是姻亲关系,他的三妹善坤为贡桑诺尔布的福晋,加之“1906年,他(善耆)曾‘奉使东蒙古’,去过赤峰等地”〔4〕,“1911年(宣统三年),时任民政大臣的善耆又被调补理藩大臣,处理蒙古事务”〔5〕,这一切都反映了善耆与东蒙古的封建王公关系密切。善耆也曾为贡桑诺尔布绘制册页,足见二人除了姻亲与故交的关系之外,还有书画艺术的交流。
善耆等为贡桑诺尔布作字画扇,圆光扇面,绘山水树石,以淡墨画山,干笔渴墨皴出山石肌理,横笔浓墨点出山顶礬头。淡墨画远山。重墨写水草。浓墨写树木。款署“庚戌(1910)五月九日夔盦主人寿。艾堂善耆”。
四、何人将陈半丁推介与贡桑诺尔布
陈半丁(1876-1970)浙江绍兴人,名年,字静山,因为双生,号半丁。十五岁时就迷上了绘画“嗜书画入骨,饥饿尤不顾也”。1894年随表叔吴隐至上海,于严信厚〔6〕家作伙计,拓《七家印谱》。因此有机会接受海上名家吴昌硕的指导。陈半丁在上海的十余年间,先后还得到了任伯年、蒲华等名家的教诲。1906年随金城来京,鬻画为生。1915年入“宣南画社”。1920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任评议。1923年任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中国画导师。1927年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北平国立艺专教授。解放后,陈半丁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等职。书画皆精,兼善摹印。
陈半丁1906年随金城来京,但当时排外的北京画坛使陈半丁感到难于立足,遂返回上海。三年后请吴昌硕在京盘桓数月,将他推介于画坛,广交良师益友,由此陈半丁在北京画坛打开局面。结合首都博物馆所藏吴昌硕、陈半丁等人为贡桑诺尔布合作的书画册页,可以印证二点:
一、“1909年2月,贡桑诺尔布呈请入陆军贵胄学堂听讲并留京当差。”〔7〕“1910年清朝设立资政院,蒙古每盟一名议员。贡王成为代表卓索图盟的钦选议员。同年,还随同科尔沁亲王阿穆尔灵圭等驻京蒙古王公,在北京创办了蒙古实业公司。”〔8〕1909至1910年,贡桑诺尔布在京除却公务外,还与当时在京的书画艺术家多有交流。
二、在史树青先生的回忆文章中提及贡桑诺尔布在北京的居所太平街王府“为北京文人、政客宴集之所。著名诗人、画家如严复、梁启超、余绍宋、三多、钱桐、宝熙、周肇祥、李诜、陈半丁等,皆与之往来,交谊甚厚”〔9〕。由此可见,陈半丁到京后与贡桑诺尔布发展为“交谊甚厚”的画友,但是何人将陈半丁推介给贡桑诺尔布的?答案也在此文中。“贡桑诺尔布幼年从山东学者丁锦堂受业,通晓汉、蒙、藏、满文字,尤爱汉族文化艺术,经常赴琉璃厂、地安门外大街文物店收购文物,并赴上海、杭州,访吴昌硕、李瑞清、曾熙等著名书画家,相与讨论鉴赏收藏及绘画艺术。”〔10〕1909至1910年正是陈半丁请吴昌硕与其共返京城,在京盘桓几个月的时间段〔11〕,吴昌硕为提携陈半丁“为他介绍京城名家,以画求师交友”〔12〕。贡桑诺尔布对吴昌硕仰慕已久,此次吴昌硕亲自赴京推介高足,使得贡桑诺尔布对陈半丁另眼看待,而此书画合作册页正可作为实物证明。
此《画扇》中的《钟馗》属吴昌硕、陈半丁等为贡桑诺尔布合作册页中的一开,图绘醉卧于石间的钟馗。画题“力能除鼠耗,终是读书人。庚戌(1910)重午,仿冬心先生。夔庵主人钧诲。山阴半丁陈年”。钤“静道人”白文印。又题“南山进士,丰神美,咲容掬,须如蝟。平生潦倒,儒巾星冠云帔。闻道先生能食鬼。怎而今陶然狂醉。镇日只醺醺。一任魑魔崇。千杯消却胸中块。叹浮沈,溷真伪。花楼风雨红灯,凭便忘他娇妹,毕竟神仙多至性。看搘拄,乾坤雄伟,残酒镇惺忪,鬼母人天沸。调寄《昼夜乐》。谨录夔庵主人词句。半丁道人灯下又书”。钤“枯木尊者”白文印。
贡桑诺尔布的父亲旺都特那木吉勒郡王是位诗人,撰有《如许斋集》《公余集》《课窗存稿》等诗集。贡桑诺尔布幼年时,其父便为六岁的贡桑诺尔布请来名儒丁镜堂为师。贡桑诺尔布一生诗词创作颇丰,有《竹有斋诗集》《贡乐亭诗集》《夔盦诗词集》传世。
此开册页录贡桑诺尔布所作《钟馗》词,作者借写钟馗沉醉,讽刺现实社会鬼魅恣肆,词风畅达爽快。从文中可见贡桑诺尔布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至情至性之人。贡桑诺尔布“见宗国之将衰,蒙族之式微,欲挽狂澜,愿作砥柱”〔13〕远大政治理想终因清廷事颓不得实现。他的诗词创作,前期作品气势豪迈、格调高亢,后期作品多为无可奈何,理想幻灭的寂寥苦闷之语。
注释:
〔1〕关于贡桑诺尔布的生卒年有1871—1930年(1996年版《赤峰市志》);1872—1930年(1999年版赤峰蒙古史);1872-1931年(《喀啦沁旗志》)。本文中贡桑诺尔布的生卒年依据白拉都格其:《贡桑诺尔布生卒日期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第11期,第46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晚清肃亲王善耆考察蒙古史料》,《历史档案》2009年第4期,第26页。
〔3〕席永杰《“旋转乾坤,只要大刀长斧”—贡桑诺尔布诗词创作评述》,《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第78页。
〔4〕项小玲《善耆与〈肃忠亲王遗集〉》,《满族研究》1997年第1期,第59页。
〔5〕薛瑞汉《清末新政时期的善耆与蒙古》,《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第12页。
〔6〕严信厚,字小舫,慈溪人。工行草,善画芦雁。嗜碑帖金石,收藏甚富。有《小长芦馆集帖》。早岁请缨,佐李文忠幕,嗣在沪创兴商务,为实业家,总理上海商务总会。卒年六十九。(《海上墨林》)
〔7〕宝力格《贡桑诺尔布思想述评》,《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第76页
〔8〕白拉都格其《辛亥革命与贡桑诺尔布》,《清史研究》,2002年8月第3期,第86页。
〔9〕〔10〕史树青《蒙古族书画收藏家贡桑诺尔布》,《古都艺海撷英》,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页。
〔11〕“1906年,正逢而立之年的陈半丁第一次离沪北上赴京,他要以鬻卖书画为谋生之计。当时举目无亲,想在京都立足,谈何容易!加之地方排外和文人相轻的旧习,使他感到寸步难行。万般无奈,他只好重返上海。三年后,又请已过花甲之年的吴昌硕为他北上京城,以画求师交友,使他与吴观岱、陈师曾、贺良朴等人成为良师益友。并由吴昌硕亲自代他在琉璃厂的两家南纸店(其中包括荣宝斋)分别订了篆刻润例和书画笔单。通过京师画坛同仁的帮助,终于使他在北京书画界有了一席之地。”普权宗师《“二树草堂”堂主陈半丁》,《艺术生活》2001年第4期,第13页。
〔12〕普权宗师《“二树草堂”堂主陈半丁》,《艺术生活》2001年第4期,第13页。
〔13〕转引自张艳华《论贡桑诺尔布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观》,《作家》2014年第4期,第159页。
附:《吴昌硕、陈年等为贡桑诺尔布所作册页》赏析摘要
贡桑诺尔布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开明的蒙古族上层人士。据载贡桑诺尔布能诗善画,所作书画饶有韵致,惜其作品流传不多。首都博物馆藏《吴昌硕、陈年等为贡桑诺尔布所作册页》字画共计26开,现择其所藏部分绘画册页略作介绍,从中也可窥见贡桑诺尔布的艺术品位与书画交游。
吴昌硕绘折枝荔枝,一枝硕果累累的荔枝横亘于圆光画面的上方,色彩饱和,富于视觉冲击,浓墨写枝,翠绿色画叶,色墨互渗,线条流畅。上题:“夔盦主人令画,为拟孟皋。庚戌(1910)初秋,吴俊卿。”钤“缶”朱文印。张孟皋,字学广,多记载他是天津人,实际应是北平(今北京)大兴人,曾官至浙江府尹,善画花卉,风格清新。“张孟皋的画‘拟陈白阳笔意,兼用南田翁设色为之。’(吴昌硕《石交集》),豪放的用笔和艳丽的色彩,构成了张孟皋作品生机勃勃的神韵。”当时的市场青睐于雅俗共赏、明丽富贵风格的画作,这似乎也正是吴昌硕对张孟皋花卉作品进行借鉴的原因之一。
吴昌硕绘湖石、红梅,以淡墨画背景湖石,浓墨横笔点苔,前景梅枝虬劲盘曲,以艳红色点写梅花,萧疏简远,得玉几梅花神髓。上题“夔盦主人令仿玉几,俊卿”。钤“缶”朱文印。吴昌硕“在向大家学习时,也没有放弃从小名头画家那里吸取营养。吴昌硕对这类画家的借鉴,几乎贯穿于他一生的艺术历程中”〔1〕。陈撰,字楞山,号玉几山人,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居钱塘(今杭州),以书画游江淮间,后流寓江都(今江苏扬州)。“其画时与李复堂齐名。”〔2〕
陈半丁所绘玉兰,以淡墨勾勒盛开的玉兰与待开的蓓蕾,浓墨写花枝,以浓淡墨表现偃仰正背的叶片。上题“辛亥(1911)四月五日,夔盦主人大教。山阴陈年”。钤“抱一”朱文印。清末花鸟画坛习花卉者,多学习恽南田、青藤白阳、扬州八怪,至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开前海派先河;任伯年将八大、陈淳、徐渭的写意法与恽格的没骨法相融合,笔墨简逸,色彩明丽;吴缶庐初师撝叔、伯年,参以青藤、八大,以金石篆籀之学出之,使清末花鸟画得一新趋向,成为后海派领袖。陈半丁青年时期在沪上求学,磨炼画艺,海上画风对其的影响,终其一生。观其梅花画作可见从最初专习海派起家,到经过学习金农、华喦等扬州八怪到追摹陈淳,经过追根溯源式的学习,陈半丁似乎体会到了海派的源头。
毓麟、俞原、陈半丁合绘白、红、绿梅。白梅下题“毓麟写墨梅”。红梅下题“红梅俞原写”。绿梅下题“陈年补绿梅。”扇页下部题“庚戌(1910)仲冬小集古槐轩,为夔庵主人合作。汝澡谨记”。圆光画面空间虽小,但内容丰富。白、红、绿梅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为画面中一丛斜插于圆光中的白梅,浓烈的红梅横亘于白梅之后。陈半丁画倒枝疏花绿梅。白梅繁密,红梅浓烈,绿梅疏冷。陈半丁绿梅以淡赭画枝干,浓赭点苔,青绿色画梅花,浓墨画花蕊。“在上海,19岁的陈半丁经过友人蒲作英介绍,拜识了55岁的任伯年,并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已负盛名的任伯年,以他的白描人物和花卉构图授予半丁。”〔3〕此合作画中的绿梅虽仅寥寥数枝,但没骨梅花水分和色彩调和得宜,属于学习任伯年清雅、简逸的没骨一路。
李瑞清图绘盘曲老松,以淡墨干笔勾树干、圈鳞纹,浓墨横笔点苔,浓淡墨写松针,浓淡墨勾染松后怪石。右题“松耶石耶冰耶雪耶?此时姹紫嫣红,早化作泥矣。阿梅并画”。钤“梅”朱文印。左题“夔盦主人法教。清道人”。钤“清道人”白文印。“20世纪30年代初,吴昌硕等‘海派’大家殒落后,由曾熙、李瑞清等人倡导的崇尚‘清初四僧’的风气盛行,一时间‘几至家家石涛,人人八大,连类而及,如石豀、瞿山、半千价值连城’。融合‘南北宗’,贯通古今,使北京的山水画坛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4〕。此开山石用石涛笔法,以极富韵律感的线条表现怪石的皴皱,用笔松活灵动,与虬劲往复的松枝形成呼应。
从款识及钤印看,俞原绘有两幅仕女画,其中一幅图绘树下河边一仕女,端坐朱漆圈椅内,似在眺望远方水面。上题“乐亭主人训正。庚戌七月,归安俞原呈”。钤“俞宗原印”朱文印。写意人物,以淡蓝色略略晕染水面,朱红色勾勒圈椅,仕女仅以浓墨染乌发,淡墨勾勒衣纹,使观者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集中于画面中仕女的背影上,由远眺水面的背影而引出无限的遐思。画面形象简括,用色清雅,富于笔情墨趣。
(作者单位:首都博物馆)
责任编辑:宋建华
注释:
〔1〕郑盛龙《吴昌硕与小名头画家及其开放的交谊观》,《文艺研究》2011年第2期第147页。
〔2〕郑奇《陈玉几的诗与画》,《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第154页。
〔3〕普权师宗《“二树草堂”堂主陈半丁》,《艺术生活》2001年第4期第13页。
〔4〕杨丹霞《民国时期“京派”山水画溯源》,《美术》2005年第8期第25页。
◇倪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