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公庭前客 自立倍艰辛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家贫,书法,风神
  • 发布时间:2015-04-23 09:07

  ——评吴德先书法

  吴德先为广东潮州市人,因钦羡颜真卿(颜鲁公)和柳公权(柳诚悬)而取字“鲁诚”。解放后,因故被打击,致常年以拉人力车、运柴为生,故而取号“舆薪山人”。

  吴先生本名邹木兴,少年时因家贫而被易于广东一吴姓人家,遂得现名。因天性聪慧,吴先生受到吴家家中长辈的鼓励,通过努力学习而具备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并且在书法上崭露头角,年少时便逐渐闻名乡里。

  吴德先先生一生酷爱书法。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入到抗战的地下活动中。虽厕身行伍,吴先生却无间临池,即使在抗战的最艰难时期也从未间断过。吴先生学习书法因循了传统文人教育的思路:最初是从柳体入手,从间架结构、笔法上习得规矩,进而遍临诸家楷法,偶尔旁涉行、草、篆多种书体,最后通过自己的取舍,以最符合其秉性的颜体书法的面目而出之,并形成了点画遒劲、凝重、圆润、雅健的个人风格。

  从清初至近现代以来,以学颜鲁公而名世者甚夥,如钱南园、何道州、翁松禅、谭延闿等,他们均具备沉着痛快、苍劲雄健、遒劲婀娜的特点,符合明清以来文人对朴拙厚重之美的追求。然而学习颜书虽然容易上手,但也最容易堕入俗道:从笔法上讲,鼓努为力者有之、刻意顿挫者亦有之,然皆不可取;从格调上讲,浊气沉沉者有之、索然无味者亦有之,然皆不足道。所以历来学颜书者虽极多,而能脱出窠臼自成一家并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书家却可谓屈指可数。

  吴德先先生平生仰慕颜真卿的为人,书法也取法他的风神,主要从《东方朔画像赞》《大字麻姑山仙坛记》《颜家庙碑》《大唐中兴颂》等作品着手,谨守颜书法度,厚重拙朴,姿态烂漫,有庙堂者之端庄,无田舍汉之粗野。相较于近现代学颜诸家,他的书作点画比较温润,避开了一般习颜者肥厚、拱圆的笔势及紧结、板滞的结体的通病,同时摒弃掉学颜书(特别是行书一路)最容易产生的荒率,产生的雄而秀、拙而润的审美特征,这样恰恰符合大多数欣赏者的趣味,做到了雅俗共赏。

  吴先生的书法有如下的几个特点。首先,从点画上来看,他的书法点画平正,粗细结合,用笔如锥画沙。因为颜真卿以篆籀笔法入楷书,其点画起笔、收笔圆融饱满,中段行笔疾而稳,显得特别有力量感。吴先生的用笔,不管是粗壮或是纤细,都能让人感受到粗壮而不臃肿,于浑厚中愈见雄强,纤细而不单薄,于轻捷中更显劲健。其次,从结体上来看,他把大多数字的结构处理得内松外紧,外拓的字势使得作品更具宽绰雍容之美,有时他还将一些隶书的字法楷定后置入其中,使得作品更显古雅。再次,从章法上来看,他的书法以独字为单位,端庄严谨,行距和字距比颜真卿的作品要拉得开一些,从而产生了疏朗的意味,同时与结字的茂密形成虚实相生的关系,相得益彰。因此从整体上来看,黑白对比的效果特别强烈——既雄伟壮观又萧散有致,既中规中矩又相反相成,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吴先生书法作品的风格既体现了当时书风的陶染,又体现了他个人的审美追求。

  由于吴德先先生少经离乱,经历过家破人亡的遭遇,成年后参军抗日,经历过生死离别的苦楚,又在解放后因生性耿介而蒙冤,可谓受尽人间苦难,但这些苦难却也最终磨练出他倔强刚毅的性格。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圆浑质朴的笔触和流畅沉稳的线条,我们能够读到他面对生活的磨难时,内心的那份平和,以及对艺术真谛的求索。从他端稳而雍容的结字,我们能想见他人格的坦诚与包容。他并不是要通过技巧的难度、笔迹的花哨来打动欣赏者,而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情投射于书法,对世事的感慨诉之于笔墨。任世事变幻无常,任生活曲折磨难,这样的一种坚持和淡然,却是最能感动人的。

  吴德先先生秉性清高孤傲,非常珍惜自己的作品,从不轻易送人,若非志同道合者,哪怕是权贵也一字难求,所以,世面上很难见到他的作品。1980年,他被饶宗颐先生发现,并被延请到中山大学抄写《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该书共30万字,全部用小楷,前后历时一年才完成。该书付梓后,得到了容庚、商承祚、饶宗颐、曾宪通等诸位先生的一致好评,容庚、商承祚先生称赞其书“挺拔秀丽,笔笔通透,功力甚深”。也因此,从1986年开始,他被延聘到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书法技能训练课,直至1990年(时年满60周岁)为止。

  吴德先先生是一位不善于宣传自己的书法家,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书法创作中。他从不热衷于社交,所以知其人、知其艺者极少。但是,当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心中艺术的极境,必会取得常人所不能成就。吴德先先生的书法成就,一定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而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吴德先先生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书法展并多次获得金、银、铜奖项,也曾入编过一些近现代书画作品的选集,其作品《猫相乳》还曾获得了在美国纽约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金鹅奖”。此外他也发表了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和诗歌,其论文有《〈书谱〉体例新解》《唐孙过庭〈书谱〉几个词语的研究》《读苏轼〈潮州韩文公庙堂碑〉札记——于粲还是芋粲》等,诗歌创作了《醒狮颂五古》《改革开放廿年颂》《建中国五十二周年感赋》《美玉咏60周年暨国学复兴喜赋五言六十二韵》等。由此可见,他可以称得上是艺文俱佳的一位书坛宿老了,应该引起业界的重视。

  责任编辑:刘光

  ◇吴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