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民生新闻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 关键字:新媒体,电视,民生新闻
  • 发布时间:2015-05-05 08:50

  电视民生新闻,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家长里短的“小民生”,到解读和诠释“国计”,服务百姓的“大民生”的转变,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媒体人的努力。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发展瓶颈。

  新媒体时代,百姓通过简便的传播工具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传播平台,随时随地既提供信息,也分享信息。传统媒体的主角地位明显受到了挑战。因此,走多媒体融合之路,将电视内容的传播路径扩展到网络、微博、微信、手机等,内容传播渠道增多了,信息获取的人群也增多了,但原本就有限的电视收视人群,可能就因有多样化的收视选择而分流了。如何来强化具有产业属性的电视业的发展?强势媒体如湖南卫视,发展自己的全媒体,资源不外流;而弱势媒体,却要借助外力,纷纷把自己做好的节目播后甚至播前就发往优酷、爱奇艺等其它新媒体,以期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当然,同时也在减少着自己传统电视的市场份额。这便是新媒体时代的“马太效应”。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对新闻事件的播报,电视媒体的速度已远不及网络新媒体,且在传播的“量”上新媒体也占有压倒性优势。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媒体海量信息的涌入,特别是民生新闻,缺乏一定的审核,真实性与否让人打上问号。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统计,微博上近三分之一的信息是谣言或毫无根据的传言。在网络谣言出现、是非混淆之时,正是传统媒体不能缺位的时候。人们要通过传统媒体核对是否是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信”上优势凸显,它的可信性让电视从业人员情绪高涨,回归新闻本源的呼声也跟着高涨。有趣的是,面对网络新媒体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北京电视台新闻栏目《特别关注》与北京市互联网办公室合作,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千龙网、腾讯、搜狐、新浪加盟,共同搭建辟谣平台,推出“一辨真伪”专栏。当网络谣言出现,记者即刻调查采访,借助专家、权威机构的论证,让正确答案以正视听。这可谓是网络新媒体借助电视传统媒体“打假”。

  其实,最为接近新闻真实的报道方式是现场报道,它是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提高信息可信度,回归新闻本源的重要手段。因此,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进行报道,第一时间播出报道,成了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不二之选,也呼唤着现场报道的直播要常态化。

  电视民生新闻在面对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从业者除了呼唤直播常态化之外,也在思考着可把信息传播的平台转向视为观点、评论的平台,追求的是报道的深度性,是对报道事件的深度解读和整体把控。或许,这也是海量快速传播的新媒体所不及的。

  蔡照波,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