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之后,何为正常?

  • 来源:收藏拍卖
  • 关键字:泡沫,美术学院,腐败
  • 发布时间:2015-05-21 12:25

  在“井喷”、“火爆”等词语频繁地出现在过去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时候,其背后所折射的,是大量的伪冒艺术家和低俗创作在充斥着这个行业,因而最终造成了艺术品市场的假繁荣。这恰恰与“良性发展”背道而驰。人们不禁由此而担心地问,那么,当今的艺术品市场是否正常?如何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健康的艺术品市场?

  正常VS不正常,来自业界不同声音

  围近日来,围绕着艺术市场的低迷状况,业界人士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收藏家孔达达认为,外部的经济大环境是影响国内艺术品市场低迷的首要因素。

  华艺廊总经理张向东则表示,比起外在因素,内部因素更加关键。他指出:“在中国,任何一个行业的兴起都会产生‘一窝蜂’现象,不管是附庸风雅的、真心喜欢的、还是投资倒卖的。想赚钱很正常,但纯粹为了赚钱而从事艺术品行业就容易产生知假卖假等问题,因而必须要清除市场中的泡沫,同时淘汰短期炒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对此表示赞同:“目前的艺术品市场情况是正常的。任何的市场发展都会碰到波折,艺术品市场也不例外。艺术品市场所面临的调整,一方面是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来自于行业内部调整周期的压力所致。所谓的‘雅贿’现象,是艺术品市场在正常发展过程中的毒瘤。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稳定增长的新常态,这也印证了艺术品市场和经济实际性增长之间的正相关性。”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吴杨波在接受采访中则表示:“艺术市场此前的火热状况是一种非正常的市场现象。在这样一个市场里,艺术品价值的体现并不在于其文化内容,而是在于其交换价值:它以一种可变现的资产形式存在,久而久之将演变成价格泡沫,脱离艺术本身,甚至危及整个艺术品行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更是直截了当的指出,中国的腐败多是钱权合谋的结果,一旦这种合谋被遏制,一切市场中的泡沫、虚高等不正常现象便会随之退却,因此对市场的暂时低迷持积极态度。

  依照上述的见解,笔者以为,当前艺术品市场的正常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就长远发展而言,艺术品市场经历的变化对它利大于弊。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不正常的现象,诸如市场交易收缩、作品价格泡沫化等等,其实也不过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是暂时的。唯有等表面现象褪去后,艺术品市场才能重新回归理性,艺术家才能回归到往日的平常之心,最关键的是,能够让整个行业重新返回到正常的市场交易链条之中。

  2015年的关键词:理性、健康

  以雅昌网研究数据为例,2014年内地秋拍的成交额较前年同期下跌了约17%,交易量下滑了18%,显示当前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处于调整之中。而这一回落的信号,似乎也在预示着,人们开始学会冷静地看待艺术品市场的变化。理性和健康,成为2015年的年度关键词。

  有业内人士预测:“在未来,我国艺术品市场将呈现三大趋势:第一,盲目性购买的成分减少,礼品性购买也会减少,理性购买会增加;第二,购买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将提升,投资性的短期买卖人群会减少,真正收藏的群体会增加;第三,艺术家群体将会逐渐回归到作品本身,而艺术家出售自己的作品,更多地是为下一阶段更有价值的创作。”

  那么,理想中的艺术品市场该是什么样的?笔者整理了有关专业人士的相应观点,并试图对这一提问作出回答。

  画廊从业者:首先,目光要放长远,学会制定一套长期的运营规划。其次,可以从两方面提升画廊的专业素质:作品和服务。在选择作品时,做到小而精,不能急于寻找新的艺术家,不把垃圾作品当成是名家之作来蒙骗大众。你卖什么作品,你是否跟风在做,这件作品是否有别于其他东西,是今天衡量一家画廊品质标准的核心。在服务转型上,要求画廊提供更全面周到的服务,方便买家看到并了解你的作品。

  拍卖行经理:一是降低成本,可以考虑在未来推出一些适合大众的小型拍卖会或者四季拍卖会;二是挖掘有潜力的、有学术价值的作品,但不一定是被当前市场所看好的一些作品,毕竟当下受青睐的作品可能只是处于某一个阶段性时期;三是提升拍卖公司的服务及营销水平。

  艺术家:回归到艺术创作的本身。艺术家逐渐脱离“无烟企业家”的身份,而前些年那种工厂式的作品生产,也会逐渐被市场抛弃。艺术家售出自己的作品,是为下一阶段的创作积累足够的资金与实力。如果一位艺术家完全被市场所左右,什么好卖就画什么,作品缺乏对个人观点的表述,那这位艺术家与普通的画师毫无差别。

  收藏家:收藏不单单是有钱就可以,还要拥有一双敏锐的判断艺术品好坏的眼光,不把市场的关注与学术价值画上等号,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藏家们那样,自身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及收藏体系。

  大众媒体:应当对某一类型的艺术家,对某些拍卖公司或画廊投入更多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在乎车马费或是制造噱头。举个简单的例子,去年媒体都在吹捧“当代水墨走红”的消息来误导读者,可是当代水墨不是今天才存在的,它是先有作品后有概念,更谈不上是一个什么独立的市场板块,大众媒体不应该随便将其本末颠倒。

  归根结底,艺术品行业能否健康长远地发展,并不是艺术家个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消费者自身的问题,而是身处在这个行业内每个环节中的人,都应该对此进行自我反思。

  艺术品消费大众化能否实现?

  2月14日,在《新民晚报》上刊登了一篇题名为《反腐,艺术市场的黄金机会》文章。文中的开头指出:目前,中国艺术品行业存在三大泡沫:洗钱、礼品、炒作,而在未来十年,这些泡沫会逐渐衰减,一个真正的消费艺术品市场即将诞生。2013年,由中央美院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一组数据分析报告曾表明,中国艺术复制品的全年交易额达200亿元,且成交价格低于50万元的艺术品占总成交量95%。到底这个预言能否真的实现?

  “中产阶级”这一名词来源于西方经济学。当前,在中国,中产阶级仍属于一个新兴概念,其定义也十分模糊。尽管,在海内外已有不少学者纷纷表明,我国的中产阶级数量已经相当客观,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超过3亿,占全球中产阶层总人数的1/3。倘若事实真是如此,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大可以扬言艺术品消费大众化已指日可待,可如今,为何这一趋势仍迟迟未见,甚至说要等上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时间?

  笔者认为,其首要的原因,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而这一原因大致可以通过下述两点进行分析:

  其一,中等收入不等于中产阶级。目前,许多所谓符合中产阶级收入标准的人群,在生活上依然肩负着各种经济压力,他们的收入勉强能够维持日常生活,而艺术品作为一种非生活必需品,他们自然没有过多的闲暇精力去负担那些不必要的开支。

  其二,艺术品消费缺乏社会基础。尽管国内出现一小部分中高薪阶层,但这类人大多被归类为“技术精英”,他们的关注焦点和生活习性,通常与艺术无关,如股票、车房、购物、旅游等等。

  其实,“艺术品消费”概念在国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近几年来,在市面上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型艺术品销售渠道,包括艺术品电商、艺术版权网络交易平台等。除了推广线上交易以外,线下交易板块也正在转型向青年艺术家靠拢,如青年艺术100、大学生艺博会等。有越来越多的声音似乎在告诉我们,随着人们对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艺术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地提升,艺术品消费将会趋于普及化,换而言之,未来的中产阶级会成为艺术品消费市场的主力人群。

  然而,针对艺术品线上交易模式的质疑之声从未停止过,不少媒体也曾报道过负面消息,这令不少消费者望而止步。2014年,被誉为“国内第一艺术品电商”的HIHEY.COM陷入与维权艺术家之间的商业纠纷,其反映的问题大致是欠画、欠款、私自定价、作品下落不明等几个方面。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吴杨波指出:“目前来看,艺术电商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它通过利用一个虚构的概念进行集资,过了两年宣布倒闭,再把这笔资金挪走,就像挖一个坑让别人往里跳。”

  HIHEY事件的曝光,使艺术品行业的诚信和制度再次遭到质疑,其背后影射的是整个行业运作机制的缺陷、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及艺术家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

  对于艺术品电商当前的发展模式,有部分专家认为仍存在一定的局限。赵力认为:“以微信拍卖为例,我认为它是停留在工具性问题的层面,无法上升到观念性变革的层面,因此,这样的销售形式可以存在,但它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是有限的,因为它缺乏创新性。”

  或许,艺术品消费所要面对的障碍,除了人们在金钱上以及在心理上对艺术的认同之外,更重要的是有赖于有关政府部门对艺术品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还要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才能使艺术品消费最终得以成功推广,面向社会大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