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庆:一个人的收藏传奇

  • 来源:收藏拍卖
  • 关键字:博物馆,收藏传奇,福建泉州
  • 发布时间:2015-05-21 12:54

  私人博物馆馆长

  笔者怀着好奇心与素未谋面的吴福庆相约,要去认识他,和他对话。在电话里吴福庆的声音宏亮明晰,有一种隐约的热情在。他与笔者相约见面的地点位于深圳京基100大厦五楼。来到这里才知道,整整一层楼都是他的私人博物馆,叫至正博物馆。

  吴福庆早已等候在门外,他一说话,笔者发现他的热情其实比电话里仅仅听到声音还要真诚。听他一说,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他自2006年以来所办的第三家博物馆。

  第三家!这个数字比认识他的为人让笔者更吃惊。

  吴福庆告诉笔者,他的第一家博物馆在福建泉州,规模不大,但自开馆以来,每天居然还有不少观众自动进来参观。这一效果坚定了吴福庆的信心。这证明,群众中爱好古玩和书画的,比想象的要多。两年之后,吴福庆在深圳相继成立了两家博物馆。他为自己的博物馆起了一个名字:至正。

  “至正”是元代一个年号,博物馆之所以用这个年号命名,是因为这座博物馆的藏品中,以元代书画作品最具有代表性,从元四家到元八家,赵孟頫的长兄赵孟颐的画作,以及其它元代的佚名之作,共有十七八件。

  当笔者走进去参观时,很为其藏品所震惊。首先,连接着大门与展厅之间,是一条宽敞的走廊,走廊两旁悬挂着一幅幅早期留学海外的著名中国艺术家的油画创作,包括徐悲鸿、常玉等等。移步到展厅里面,四周的墙上陈列着从元、明、清及现当代的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以及一部分展示古代青铜器、瓷器、佛像犀角等杂项的专区。

  1992年,吴福庆来到了深圳。他来深圳,和大多数前往这座迅速成长的城市的移民者一样,要开展一番自己的事业。吴福庆学理工科出身,最初从事IT业,后来,他决定转向纳米技术这一类高科技产业,以求得更大的附加值。不久,他的事业获得巨大成功,手上有了闲钱,这时,他就开始考虑要兴建一家属于自己的私人博物馆。

  吴福庆开博物馆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把多年来征集而来的藏品与社会共享,同时大力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社会打拼多年的他,心里其实很清楚要经营一家私人博物馆,必须有清晰的定位,要突出自己的强项。

  其实,要开私人博物馆,不是最难的,要如何长期维持下去,这才是最难的。很多时候,每年面对这样一笔庞大的开销,会让一些经营者们感到吃不消。

  更何况,这已经是吴福庆的第三家博物馆!

  据透露,三家博物馆平均每年的运营费用,加起来大约在一千三百多万元到一千五百万元。可想而知,这笔开销数目是相当可观。如此庞大的经费来源,都是依靠吴福庆每年将他企业所获盈利的七成投入到艺术品当中。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企业作为后盾的话,这三座博物馆恐怕无法坚持到今天。

  文化溯源与家族寻根

  二十多年以前的中国,当人们都在谈论如何致富而根本不会去关注艺术品收藏时,吴福庆就已经开始飞往欧美各国,追寻中国古代艺术的踪迹。幸运的是,当年西方人对中国的瓷器、青铜器、鎏金佛像、木制家具等都十分喜爱,唯独对中国古代字画不甚了解。吴福庆抓准这个机会,乘机搜罗了不少精美的中国古代书画,并且成交价格相当划算。

  随着事业的日渐稳定,吴福庆把自己的生意都交由他人负责,除了处理一些重要的公务以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与艺术品事业打交道。如今,吴福庆每年都有一半的时间飞到世界各国,包括美国、英国、印尼、新加坡、中国港台地区,四处征集佳作。这些年,吴福庆在海外也结识了不少藏家,碰见好的艺术品,海外收藏友人都会转告他,让他省去不少精力。

  然而,让笔者更为之惊叹的是,这三家博物馆至今轮流展示过的藏品数量,仅占到吴福庆藏品总数的2/3!

  为容纳更多的藏品空间,今年年初,吴福庆开始策划兴建第四座更大型的博物馆,选址定在深圳。这让不禁让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他本人对艺术品收藏如此痴迷?经笔者细细追问,才得知,原来这和他的家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谈到外祖父余荣发时,吴福庆的双目流露出对外祖父的那份缅怀与尊敬的神情。余荣发生于晚清时期徽州婺源县理坑村的一户地主家中。年纪轻轻的余荣发,选择告别了家乡,独身一人到外地闯荡,先后在上海、苏州、杭州等江浙一带开了七家余元泰典当行,到了鼎盛时期,在上海的城隍庙外甚至出现了两家余元泰典当行。

  那个时候,经营当铺生意的掌柜们必须掌握辨别物品优劣真假的知识,避免做蚀本买卖。而艺术品在当时是十分常见的典当物品种类之一。由于职业的需要,久而久之,余荣发练就了一双金睛火眼,尤其对甄别字画的真伪颇有研究。可以说,余荣发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徽商,更是一位一流的书画鉴赏家。

  正因如此,余荣发结识了不少书画家,有备受后世追捧的书画大师,如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的哥哥张善孖等。然而,在这群人当中,有些艺术家的家境并不理想,他们的作品风格在生前也未被认可,而余荣发却对他们十分赏识,不仅时常向他们请教,同时还在经济上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

  吴福庆告诉笔者,他手中还保存着外祖父生前亲手自制的一本关于收集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绢、绫、纸画材的标本。幸亏这本著作得以保存,吴福庆早期所学的字画鉴赏知识,基本上都是通过阅读此书获得的。

  笔者以为,除了这本秘笈以外,作为收藏家后人的吴福庆,必定留下了不少外祖父当年的藏品。谈到这里,吴福庆的脸上却略过一丝伤感,他叹气了一声,说几乎全没了。

  当年,年过半百的余荣发,带着数十箱古书画,从上海返回老家。据说,除了书画以外,余荣发身上还携带了其它古董,包括瓷器、古玩等,数量竟有上千件之多。不幸的是,一场由文革风暴所掀起的“破四旧”运动,一夜之间,几乎让余荣发的大部分藏品被毁于一旦。吴福庆的外祖母,也因为在文革中历尽各种折磨与痛苦,最终遗憾辞世。文革过后,在吴福庆母亲的手中,有幸保留下来的古书画作品,只剩下一百余幅。

  直到1999年的某一天,吴福庆从一位古董商人手中购得了一幅古代字画,当翻到画作的背面时,画纸上盖有一个收藏印章,而这个印章所刻的名字,正是“余荣发”三个大字。这让他感到万分诧异,于是,他急忙地追问这位古董商人关于这幅画作的来源出处,发现就在外祖父婺源县的老家。

  原来,外公所收藏的书画作品中,还有一些没有在文革中被销毁,而这一批作品至今仍遗留在外公当年的账房先生的家中。几经周转,吴福庆终于找到了账房先生。当他来到账房先生家中,却被告知,账房先生的儿子把不少艺术品卖掉,如今所剩不多。不过,最让吴福庆感到头疼的是,账房先生不愿意把这批作品物归原主,他认为这都是他自己辛苦保存下来的。经由吴福庆再三说服,还花了几百万元,账房先生才好不容易承诺归还。最终,吴福庆拿回了47幅作品,包括明代丁云鹏、清初四王、扬州八怪以及明清时期的宫廷画家等。

  钟爱古书画的鉴定家

  吴福庆对中国古书画的钟爱之心,除了儿时受到外公的耳濡目染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那些流散在海外的中国古代文物一一征集回来。

  有关吴福庆的收藏趣事众多,其中有一个故事倒是让笔者记忆深刻。好几年前,吴福庆在一位美国藏家手中,惊讶地发现一幅来自元朝宫廷细绢长卷,题名为《钟馗出猎图》,画工相当别致。吴福庆顿时感到惊喜万分,一开口问价,对方竟要求三千多万元。吴福庆觉得要价太高,经过几番游说,对方似乎感受到他是位惜画之人,最后答应以一千多万元成交。这件作品买回来以后,现今一直陈列在博物馆的展厅内。

  其实,这件《钟馗出猎图》作品本身也有一个故事。相传,唐玄宗患了痢疾久治不愈,忽然,在某一个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大鬼在吃小鬼,而大鬼就是指这件作品中骑在马上的钟馗。梦醒过后,唐玄宗全身直冒冷汗,然后病就自动痊愈了。他感到很神奇,于是,他命令画家吴道子把他梦中的情景一一描绘出来。吴道子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幅作品。

  关于吴福庆本人,还有一个有趣的封号,叫“吴半张”,是因为他通常打开书画的一半,便已知作品真假。由于声名在外,这些年,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拿着书画作品前来请教吴福庆。吴福庆告诉笔者,对于古代字画的鉴定技巧,有六大基本秘诀:材质、墨料、笔触、落款与提拔、印章与印油、烙印(即作品的磨损程度)。

  其实,吴福庆拥有如此丰富的鉴赏经验,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俗话说,经一事,长一智,吴福庆也曾因吃亏而获得成长。十多年以前,他花费数十万元购买了三、四幅古代字画,经过专家们的鉴定,这几件作品是老仿的,经历这次教训以后,他决定用更多的时间钻研中国各个朝代的绘画材质。

  文/王于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