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小时的《伐木》确实很累
最近有一部“神剧”登陆中国,戏迷们对这部戏褒贬不一,有人将其奉为神作,大谈其舞台语言及对原著的改编有多么巧妙;也有人早在上半场还未结束时就昏睡过去,直报怨这部戏有如何沉闷。不能怪观众没有耐心,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一部戏能有5个小时那么长,而且还是改编自传说中“几乎无法被改编的20部小说”之一——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伐木》。
强大背景下的《伐木》
这部戏于今年5月初在天津上演,是第二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的邀请剧目。
在介绍这部戏有多牛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部戏的导演有多牛。导演是克里斯提安·陆帕,《纽约时报》称他为“欧洲剧场巨人、波兰剧场的教宗”。2009年,陆帕获得了第13届欧洲剧场奖,将他推到戏剧艺术剧场导演巅峰的地位,这也使得他与哈罗德·品特、海涅·穆勒、彼得·布鲁克及皮娜·鲍什等人一样,对世界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这部戏的原著也非常“牛”,虽然同名原著的作者托马斯·伯恩哈特在国内并不是人人皆知,但他在奥地利却是个久负盛名且备受争议的作家,这部原著发表于1984年,是其被称为艺术主题“三部曲”中第二部完成的自传性小说。《伐木》聚焦戏剧艺术,作品描绘了一场在奥斯博格夫妇家举办的艺术晚宴,这场本是为邀请出演《野鸭》(易卜生)的国家剧院男演员而举办的宴会,因为在筹备过程中大家(除了被邀请的男演员)共同的朋友乔安娜的自杀,而多了一层在乔安娜葬礼之后的追忆和凭吊气息。
而这部戏之所以难以被改编,则是因为它全篇都是从叙述者角度出发,记述了他在一次优雅晚宴上对在场所有人的评价。在大部分时间里,他都独自坐在椅子上,手拿一杯香槟思考,这样场景单一,仅靠“说戏”来表现的小说显然是非常沉闷的。
《伐木》累看 懂《伐木》更累
如此难改编的小说还是被这位来自波兰的“巨人”改编了,而它作为曹禺国际戏剧节的特邀剧目被引入中国到底受到多大的关注呢?据悉,在天津上演时,濮存昕、陈丹青、北岛等名人都到场观看,88岁高龄的中国戏剧界泰斗蓝天野也拄拐前往看戏,显然,这部改编不易且技术含量颇高的戏剧作品,带来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舞台作品,也是给中国戏剧人的一场头脑风暴。
在这部戏中,作家的心理距离被处理成可视化的舞台效果。整个舞台设计形成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那个巨大的,白边边缘,能够旋转的框,它既是沙龙主人夫妇的客厅,也是乔安娜的小小居所。第二个层次则是由条地上的红线,以及两条竖着的红线组成,那是托马斯常常所在的空间。还有第三个层次,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还有另一条红线位于舞台真正的边缘。前两个空间很好理解,麻木的艺术家们将自己困在玻璃框中,而托马斯作为观察者与他们保持着距离。
如此看来,导演便将整部小说中最难改编的部分灵巧解决了,他通过舞台效果来将作家的心理活动具象化,同时他也并没有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戏中大量的金句都是来自于原著。
至于这部戏的名字,则是在戏剧即将走向尾声时被点了题。一直冷静观察这群人变化的托马斯,在全剧接近尾声男演员说出“森林,成长的森林,伐木者砍树”一句时,突然转变了对他的态度,由厌恶转变成了觉得他很有趣,这句让托马斯感受到瞬间哲思的隐喻,终于道出了全剧的题目,却也成为全剧含义最不确定、或是最多重的话语。
文丨本报记者 彭芳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