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让我着迷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摄影,旧照,艺术
  • 发布时间:2015-06-10 13:21

  五月,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内衣展上,几十家品牌在展位上搭台用模特真人秀,发布新一季流行,成为一大时尚风景。我端起相机拍了一组真人秀照片。

  其实,在没进入新闻媒体之前,我就曾是个业余摄影发烧友。一晃几十年,只是喜欢拍摄,没什么长进,但不知不觉留下许多人生轨迹的旧照。在我看来摄影是一门创作艺术,更是一门现代专业艺术。与画家、雕塑家、电影摄像师属于同样的艺术范畴。当今摄影界的专业细分化趋势越发明显,分成人物肖像、自然风景、商业产品,婚纱摄影,当然还有新闻摄影。摄影是一门学问。好的摄影作品需要长久的修炼,非一日之功。获奖新闻摄影作品,看似简单,似乎是一时凑巧碰上的,其实不然。摄影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以外,涵盖了绘画、美学、光学以及文学等方面的功底。比如,懂得作画,知道讲究留白,前后景致的错落布局,人物在画面中黄金分割的位置等。摄影对于训练滋养人的文化品位和观察事物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今当手机的摄影功能普及后,一夜之间每个人似乎都成了准摄影师,摄影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非常活跃快乐的内容。你看连美国总统奥巴马,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成了手机自拍的爱好者。他们在外交场合玩手机自拍让全世界的粉丝们争相效仿。中国的摄影水准进步很快,得到世界普遍认可。前不久,中国的三位摄影师在阿姆斯特丹摘得了国际最高的何塞新闻摄影一等大奖,证明中国的摄影正在走向世界前沿。

  吴印咸、徐肖冰等老一代从战争中走出来的著名摄影家是我崇拜的大家。我最初看到他们的作品深受感染和教育,之后喜欢上了摄影。吴印咸1942年拍摄的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作报告的传神照片,让人看到艰难岁月一代伟人真实瞬间。徐肖冰、候波夫妇拍摄的毛泽东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上的照片,代表着新中国的诞生。摄影家用黑白照片记录了老一代革命领袖的风范,他们为毛泽东等一代革命领袖拍摄的照片,熠熠生光的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用经典照片印记历史,像画家名画、作家名著一样传于后世,这就是摄影的独特魅力。

  我喜欢摄影还是从第一台海鸥牌相机开始的。记得1968年我刚刚到北大荒建设兵团插队,每个月的工资是32元,除了拿出一半寄给父母以外,剩下的十几块钱打发日常生活。攒了一年多后,我第一件事就买了一台上海制造的海鸥牌120照相机,是从上面取景单反式的,一个胶卷可以拍12张黑白照片。这在当时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举动,队里的知青伙伴们都说我是让东北玉米大茬子撑的。前几天,和我从人大附中一起到北大荒插队的严小衡发微信传来摄影作品,还笑谈当年我买的海鸥相机的往事。当然,严小衡已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大校军衔,军界知名摄影家啦。不仅如此,我还在家里自制了一间暗房,专门冲洗黑白照片,买了投影仪,显影液、定影液,经常通宵达旦的冲洗放大照片,那是一种制作摄影作品的无比冲动和乐趣。至今保存着那时放大的黑白照片。那台海鸥相机为我立下了记忆岁月的汗马功劳。用它,我拍下了知青们雪地收玉米、上深山伐木、麦场上肩扛麻袋走跳板、骑马围猎野猪的生动场面,被收录在《北大荒知青三十年》一书中;用它,我翻拍保留了家父战争年代的旧照片,成为永久的纪念;用它,我拍摄了唐山大地震尸骨满地的惨烈场景;用它,我记录了纺纱厂一排排纺纱机轰鸣的过去;原始老旧的海鸥相机用一张张黑白照片,印记了那个激情难忘的时代。在我心中黑白照片的原始自然的魅力是一个时代的永存,是不可替代的。

  九十年代中期,我在《服装时报》当总编辑,摄影的爱好无意中派上了用场。我们是第一家应巴黎时装周组委会邀请采访的专业媒体,在享誉世界的卢浮宫采访拍摄大牌发布时装秀。这时我已用佳能相机,美国柯达135彩色胶卷。那时国内服装界还比较闭塞,看不到巴黎时装周大牌秀的第一手图片。我们回京后立即精选秀场图片,做成画册出售,很是抢手。同时,我把采访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的照片以游记发表,很有追逐的读者呢,毕竟那是第一手的照片嘛。

  我也喜欢珍藏老照片。今年是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遵照李昭大姐的希望,我找出了耀邦同志当年视察北京纺织工业的照片,意外收获,多有意义啊。

  有人问我将来没事了最想干什么?我呀,背个照相机周游世界。

  出版人 仲建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