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金融,创新奖
  • 发布时间:2015-06-16 09:35

  主办方致辞

  欧明刚:金融创新须理清的几个基本关系

  时下,金融创新已成为全国各界所广泛讨论的话题,而与之相互辉映的则是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的,较之更为热烈的金融创新实践。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有一些因素是对一个成功的金融创新所不可或缺的,例如,须具备健康的创新文化、优秀的创新机制、一流的创新人才和良好的IT基础等。同时,银行的创新须与其发展战略相适应,因此,还需要基于银行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传统优势。

  为此,金融创新还须处理如下六个基本的关系:

  一是金融创新与监管套利的关系。金融创新理论告诉我们,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对矛盾,有不少创新就是规避管制的创新。中国金融监管较严,但同时又处于分业监管的状态,监管套利更是许多机构愿意做的事情,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监管套利的产物。对于监管套利,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基于监管套利的创新永远存在,而且收益的可能性很大。但须注意的是,监管套利的创新很容易被模仿。因此,我建议,如果银行想长期规范地将基于监管套利的创新做下去,使之成为自己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站在社会公平正义、站在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体系稳定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高度去认识和完善,使自身的创新能够很好地解决监管部门关心的安全性和对实体经济服务多方面的需求。

  二是金融创新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总是认为银行是为富人服务的,总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现如今,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以前被认为是尽社会责任的工作,已经变得有利可图了。比如,互联网金融就是实现普惠金融、小微融资、小微理财和证券的良好模式,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邯郸银行推出的夜市银行,看上去是履行社会责任,但同时也是差异化竞争的服务创新,实际上也会提升自身的声誉并实现实际收益。

  三是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是矛盾的。这实质上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只是在一些情况下成立。金融创新并不必然带来风险的增加,有些金融创新恰好能有效地解决风险管理存在的难题。当然,有些金融创新可能会带来法律与合规风险、放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IT风险,此外还有声誉风险。有的时候,创新不成功可能带来的声誉风险更大,因此,银行应当做好金融风险管理的预案。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应先行。

  四是金融创新与IT建设的关系。在大数据时代,金融创新更多的是基于IT系统的,如果没有良好的IT系统,创新能力就会显著下降,目前我国银行的金融创新的实践就充分体现出了金融创新与IT能力的正相关关系。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由于其本来就是建立在良好的IT系统上的,因此其创新能力反而较少受到“硬件”架构的限制。

  五是金融创新与跨界发展的关系。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跨界的产物,也是成功跨界的代表,那么银行业能否成功跨界呢?如果说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是商业模式的转换,那么银行业的跨界又当如何推进呢?目前,可能更多的是大资管,获取更多金融牌照,实现综合经营。

  六是金融创新与发展战略的关系。如何达到一个不易被模仿,或者说,一个虽然总是被模仿但却无法被超越的境地呢?这就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战略。只有金融创新的方向是基于本企业的独特资源优势、基于长期发展战略的创新,才可能有IT、人才以及财务等资源的长期大手笔投入,才有可能打造出同业机构难以模仿、也就更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本刊副主编)

  专家点评

  荆林波: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本质

  第一点是关于大和小。如果我们翻开历史,15年前比尔·盖茨曾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大意是银行是21世纪最后的恐龙。但是15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传统的大银行,特别是中国的银行,纷纷登上了全球最高的所谓的资产最大、网络最广,甚至营收最高的银行。在规模方面,我们都在追求“大”,但另一方面,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最值得推崇的却是“小的才是最美好的”,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大”和“小”之间有一个权衡,即如何使产品更加精细化。

  第二点是创新。什么是创新?创新实质上就是发明加商业化,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其独一无二的、别人没有办法简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有多少。纵观互联网的发展史以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这短短二十年之间,其运作模式不断翻新,然而这些所谓的“创新”中真正行之有效的却少之又少。反观许多金融界的机构,都打着创新的旗号彼此抄袭,彼此模仿,然而这其中真正投入的力量是多少,我觉得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第三点是IT硬件设施。2003年,哈佛评论发表了一篇美国某知名教授的文章,大意是IT根本与创新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们能感受到的却是,互联网已经渗入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在IT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需品”的当下,最重要的是转变思路,应当把IT的硬件当作一个基础的设施,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银行所有的投入都是水平化的。真正重要的是在此之上的人员的创新能力、研发的投入、风控的水平等等,这才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今天真正应该关注的东西。

  最后,我希望在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企业和银行能更加地关注核心客户群体,我觉得只有更加关注核心客户群体,我们的企业和银行才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社科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

  杨洪丰:如何使金融机构的创新更“接地气”

  首先,我觉得《银行家》杂志社能够提供一个平台,用一个奖项或者活动把大家的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连接起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其次,对于企业以及银行来说,创新的着力点并不在技术上,而是其所能提供服务。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对于银行来说,技术的更新是可以通过投入来达成的。因此,银行创新的着力点就是在服务上,就是要能提供新的、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概而言之,“新的服务”就是“新的创新”。

  第三,在银行的创新点方面,除了互联网银行、小微企业、网贷平台等,我们还应关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须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银行业于此至关重要;其二是应关注市场主体。这两方面与银行业都是密不可分的。

  第四,企业的创新应该更加“接地气”,须将之落到实处。在这方面,首先是“了解你的客户”;其次,应能提供其所需的服务,能吸引客户,“以供给创造需求”。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都大有改观,其中还是有很大空间可兹改进。

  最后,创新还须讲究实效。在目前经济形势下,金融机构应具有实效营销的概念,并切实贯彻该理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才能更“接地气”。

  (作者系中国广告协会秘书长)

  张立钧:未来我国银行的创新模式

  零售银行的发展以及创新对于我们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传统上,中国的银行主要以发展对公业务为主,而国外的银行则恰恰相反,零售业务占比远超其对公业务。目前我国银行的零售业务大概只占20%~30%的份额,随着中国经济以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的推进,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未来我国银行的零售业务具备广阔的空间。举例来说,“一带一路”战略里所涉及的潜在的零售客户将超过全球50%的人口,其中商机无限。因此,对于这一板块的创新的重要性也彰显无遗。

  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依照国外分类,创新有颠覆性与渐进式之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很多比如说针对业务模式、产品、渠道的创新,以及针对客户群的细分,客户的体验,以及银行业务流程的创新等等,总体来讲还是以渐进式的创新为主,而不是颠覆性的创新。

  综上,我觉得,我国银行业在未来的创新模式上面,应多引入一些颠覆性的思维,例如,工业4.0的概念,即F2C(产品直接从生产商流至最终用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金融最终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在工业4.0时代下,金融机构应当思考如何去适应这样一种模式,配合去做F到C,而不只是B到C。这里需要的即是所谓的跨界思维以及整合思维,其实,互联网以及如“互联网+”的各林林总总的概念本质上所强调的也就是跨界与整合。因此,如何将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合,特别是如何将商品流和信息流融入资金流中,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系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主管)

  郭田勇:提升客户效用是创新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下滑,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也在不断的降低。今年第一季度银行的季报中,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增速都降至2%以下,中小银行基本上也只有10%左右。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可以预期银行未来的净息差将进一步缩小。由于我国银行前期形成的盈利总量较大,加之来自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冲击,未来两年我国的银行出现利润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将可能不是个别现象。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银行业应如何应对上述可能出现的情况呢?我想,首先应强调的是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我国银行业从高盈利性产业向充分竞争性行业过渡的趋势大约已不可逆。因此,在此背景下,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在充分竞争中,仍然不能排除会有一批创新能力非常强的银行会在我国银行业立于不败之地,这个也是必然的。

  论及创新,我们需要思考的有二,一是为什么创新?二是创新之后有什么好处?

  对于以上问题,就银行业来说,流行的答案有二,其一是规避监管,例如,为规避存贷比的限制,银行推出一些产品用来替代贷款,这些业务可以规避监管;其二是分散或转移风险。银行作为金融风险机构具有把风险从自身转移出去的需求,其有冲动去创新出一些对冲类、套期保值性的产品,或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将风险转移掉。

  就以上的“流行”观点,我想,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首先要思考进行哪些创新,或者说,进行什么样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对于银行来说,能够更好地真正服务客户,提高客户所得的效用是最重要的。比如,资金池类的产品、票据通等创新之于对公业务,银行管理账户利用资产的效率变得更高,同时能提供给客户更高的效率。美国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曾经说过一句话,说这几十年来,银行领域的金融创新林林总总,但是在他看来唯一有价值的创新是ATM机,其他都不叫创新。原因何在?举例来说,监管套利是创新的动机,但如此的创新将导致监管政策的失效,因此监管机构对于这样的创新是不认可的。此外,转移风险类的创新的结果是机构将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转移给社会了,这点只要看看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因此,为什么沃尔克会认为最有价值的创新是ATM机呢?我想,因为它是真正针对提高客户效用的,所以监管机构应鼓励这种创新。作为一个学者,我也认为这样的创新才是最值得推崇的。因此,我希望,互联网金融能够为我们的银行在比如说客户分析和精准营销上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这样的创新我觉得是最好的。

  对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微观个体而言,商业银行对于监管套利和风险转移的创新和规避监管的创新是无可厚非的,同时这样的创新能推进我们监管水平的提高,而这样也能推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吴松汉:我国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理念的实践

  近年来,我国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理念已有不少实践,银行积极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研发理念,并结合其在金融领域多年的钻研经验,在综合平台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比如说招商银行的手机银行,民生银行的绩效银行,平安的直通银行,在功能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整体设计。关注客户需求和体验,积极地采用敏感开发、快速低贷的先进的研发模式,实现应用的快速落地。这是场景而非产品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把产品嵌入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加顺畅。

  第二,互联网的技术的应用有了飞速的提升。例如,对NFC(近距离的无线通讯协议)的支付、RBS顶点的定位以及对大数据的挖掘,银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成熟,同时广泛借助与移动运营商,电商等平台的合作,实现金融产品的快速推广。

  ,对互联网营销的方式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例如对微信,微博,公众号网络营销渠道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线上到线下(O2O)的整合的多种多样的方式,真正实现了从社会化传播直到业务开通的这个闭环,是一种很有效的引导客户从传播者向业务用户的无缝衔接。

  第四,传统对公业务的转型可以利用互联网理念做很好的切入点。例如,建行的E单通创新了网络的订单融资等产品和服务模式,实现了网上申贷、网上签约、网上使用、网上还款等前生命周期的产品;浦东发展的产品搭建了小微客户开放式的网络信贷平台,形成全流程再现,全金融审批,全数据化管理的互联网新模式。未来互联网金融技术将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融合,打造产业生态圈,这也是银行未来在对公业务,以及在互联网的发展方面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我也希望在明年,或者后年,我们能看到更多的银行在对公的业务当中有更好的互联网的应用。 (作者系德勤管理咨询金融行业服务主管)

  赵学峰:技术创新驱动互联网金融创新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走到今天,已经从自由竞争发展到了垄断性竞争的阶段。纵观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佼佼者的经营之道,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共性,其一是具备非常明确的清晰的战略定位,其二是拥有金融和互联网技术人才的专业团队,其三是具有独创的、有旺盛生命力的商业模式。

  此外,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都有基于大数据征信和风控的技术,在此基础之上,这些企业才得以将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渗入到互联网金融的各个层面。

  在这里面我特别想强调一下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质上就是由技术来驱动的产品创新。它对于模式创新、对最终的客户服务、甚或对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一项新的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一些行业发生一些巨大的变化。以今天的互联网金融为例,实际上它就是将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与金融行业进行深度的跨界融合,可以预见,未来其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系金融时报社副总编辑)

  邓建鹏:互联网金融创新引领金融领域创新潮流

  2013年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当其时,一系列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促成了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兴起。曾几何时,一些传统的金融巨无霸对这些创新不为所动。然而,当余额宝提出1元起购、随时取现、现时查收益这些一个个小小的创新叠加在一起后,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革新力量,互联网金融的能量开始渐渐显现。

  如今,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业革新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中国数以亿计的长尾客户人群以及小微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有限的金融服务等困境。然而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这几年,从网络债权融资(典型表现是P2P)、到网络股权融资(典型表现是股权众筹)、再到随时随地便捷地、跨行、跨地域、小额免费转账支付(典型表现是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给上述人群(但不局限于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P2P网贷领域,网络借贷高效满足了合适的个人以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并且针对中国国情,已然出现适合中国经济的各种创新型网络借贷平台。有的机构将产业金融融入到网络借贷中,或者基于交易场景嵌入网络借贷服务,增加客户的黏性。如某大型生产企业,其产业链条上基本为经销商、供应商、运输商等小微企业,都长期缺少流动周转资金。鉴于此,该大型企业与P2P网贷机构进行合作,成立了一个专门为此产业链条相关小微企业融资的机构,并以其产业链条间的互相支付来作为融资保障。该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掌握着各种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各种真实的经营信息,这既是对产业链上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依据,同时也是对产业链上企业还款意愿的一种制约和督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资产风险。

  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有的创新产品突破性地解决了移动支付后台运营的流畅性,创造性地解决了使用移动支付面临的安全性和中、低端机的兼容性问题,扩展了移动支付市场的用户覆盖率。打破了行业壁垒,形成了开放的社会协作模式,带动了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发展,引导了社会资源投入方向,大大促进了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的整体发展。

  此外,也有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合作,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行业解决方案,为产业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小微企业解决资金流转效率问题,降低企业资金风险,并且助力产业链上的企业闲置资金保值增值。此项创新服务的推出,使支付企业与实体产品链经济的结合愈加紧密,大大拓展了支付企业的发展空间。

  在众筹领域,有的众筹机构创造性地转换客户、股东、生产商的身份,或者直接连结商家与客户。比如,采取农场直连消费者的众筹模式,通过其网络平台,农场得以直接发起众筹项目,筹集消费者订单,获得了农场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有一些股权众筹机构针对创业企业从想法到上市的不同融资阶段的特征,提供线上到线下模式下的一站式融资服务及增值服务,大大提高了股权融资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几年前传统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有着显著差异。互联网金融始终如一地贯彻着从产品思维到用户思维、从企业本位到用户本位、从PC到移动终端等战略。互联网金融一直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期待它成为中国金融领域创新的新潮流。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