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剪刀”到新导演 肖洋和他的《少年班》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少年班,绝症,车祸
  • 发布时间:2015-06-23 16:12

  如今的电影市场,怀旧青春片当道,几乎上映一部火一部,大有“不怕不卖,就看有多卖”的势头。此时,一部既没有“绝症、车祸、堕胎”三大青春片法宝,也没有热门小说做基础,由新导演执导的原创青春片《少年班》横空出世,不仅有陈国富做监制,连冯小刚也来站台。在影片的首场发布会上,冯小刚又放了一炮:“拍电影是有话要说,但现在太多电影是在没话找话!”他夸奖《少年班》是“有话要说”的电影,“突破了国产青春片的俗套”。看过粗剪之后,他甚至用了“惊世骇俗”这个词。

  导演肖洋是何方神圣?当他顶着一头刚睡醒的乱发,穿着衬衣牛仔裤出现在工夫影业的大门口,他看上去就像公司里任何一个后期特效人员。联想起前不久那场主题为“不靠脸”的发布会,是典型的肖洋式自嘲。

  新导演和他的“幕后高人”

  在推出导演处女作之前,这位1979年出生的年轻人其实早已在业内大名鼎鼎。他剪辑的电影包括《非诚勿扰》《风声》《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中国合伙人》《后会无期》。他从剪辑师做到特效指导,几乎尝试过电影创作部门的所有工种,甚至包括宣传营销。在演员、作家、经纪人都纷纷开始当导演的时代,他也转型成为电影导演,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陈国富说,“他一逮住机会就跟我灌输要当导演的想法,我也没办法。冯小刚知道以后,长叹了三口气。如果一个人想当导演,几匹马都拉不住,我俩也只好顺水推舟了。”

  有陈国富、冯小刚两位“精神导师”,肖洋的电影之路起点也比一般人高。关于他如何结识二位大咖,成了他在各种采访中最常被问及的故事。2008年,因为帮朋友剪辑了一个电影预告片,肖洋的才华被华谊兄弟的工作人员注意到,并推荐给了陈国富。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陈国富问肖洋对电影的理解,肖洋心知自己和陈国富都不是电影科班出身,便大胆表示:“电影不是学出来的。”看见陈国富微微颔首,他心中暗爽。陈国富问肖洋:“你敢剪冯小刚的片子吗?”他回答:“你敢让我剪我就敢剪。”这部电影就是《非诚勿扰》。随后,冯小刚的所有影片都由肖洋剪辑。在《画皮2》阶段,他首次涉及后期特效工作,便得了金马奖最佳特效奖提名。但是,这个已经名满业内的年轻人念念不忘自己18岁时树立的理想:当电影导演。

  其实肖洋最初计划拍的电影并不是《少年班》,而是另一个悬疑犯罪题材电影,类型明确,对新导演来说相对保险。某天,陈国富把肖洋叫到自己家里,认真地问他:“你想不想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新导演亮相时,站得更高一些?”肖洋说,“想啊。”陈国富说:“那你就放弃现在这个剧本,重新想想,什么是别人拍不了,只有你能拍的。”肖洋想了想说:“少年班的故事,只有我能拍。”

  “天才”进化论

  1994年,15岁的懵懂少年肖洋挂着分数线的边,走进西安交通大学的少年班。

  而在此之前,他从未觉得自己有何特殊。虽然他小学前就读完了整本《西游记》,小学年年考第一,中学开始写小说,但这些并没能为他带来任何优越感。相反,因为从小到大都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孩子,肖洋有一种终极恐慌:“怕别人不带我玩。”“没有人会因为学习成绩好就带你玩,他们总觉得我是小孩。”在高中疯玩了一年,成绩一落千丈,爸妈“恐吓”他,“不好好学习就在县城里蹬三轮。”他完全当作耳旁风。是一位校花级美女兼才女的“劝学信”真正让他开始奋发图强,因为他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意思:只要好好学习两人就有可能考上同一所大学,就可以在一起。结果,他意外地考上了少年班,最终和女孩各奔前程。

  进入大学之后,他觉得很奇怪:明明已经没有高考压力,周围的天才同学却都不喜欢玩,而是喜欢“玩儿命”学习。比他高两届的少年班里,有一个12岁入校的男孩,14岁学完大学数学,本科呆了一年直接升硕士,24岁去了麻省理工做访问学者。“这个男孩特别沉稳,每天彬彬有礼地和大家打招呼,自带距离感。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只要不下雨,他一定换上一身洁白的练功服,在宿舍门口的草地上打半个小时太极拳,雷打不动。”还有一个小孩,进校时带着一大堆《周易》《紫微斗数》等线装书,整天在床上看书,除了上厕所从不下床。他还特别讨厌洗澡,经过老师讨价还价,他才答应半个月洗一次,他一洗澡,必将引发整栋宿舍楼敲锣打鼓地围观……这些特立独行的人物,后来成为了电影中五个奇葩天才少年的原型。

  而肖洋也逐渐发现,自己并不是学校希望培养的那种人。“他们希望培养的是科学家,栋梁之才。”而肖洋却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他选择了建筑学作为专业,这是理工科大学里唯一能与文艺沾边的专业。大学期间,他弹吉他,组乐队,“尽可能让自己有趣一点,希望姑娘们因此多看我几眼,摆脱‘小孩’的感觉。”他唱歌唱成了“校园十大歌手”,果真吸引了不少女孩主动跟他聊天。他的乐队一度在西安高校圈颇有名气,但他最终放弃了当歌手,因为那行当“得靠脸”。他编剧的话剧也在高校巡演过很多场,但在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和哥们儿一起制作的电视剧“流产”了,学校里多门功课也需要重修。短短一两年,他从辉煌的顶峰跌到人生谷底。在西安徘徊一年之后,他远赴德国留学。

  留学三年半期间,他看见自己的校友天天在地铁里快乐地卖唱;看见身边的同学在已经拿到高薪工作机会的情况下,抛弃一切去做木工;看见摄影老师每年教三个月书,剩下的时间在外面风餐露宿,拍各种照片。他渐渐觉悟出一个重要的道理:人一定得干自己喜欢的事,不能为了“成功”而活着。

  当他回国时,房地产市场走俏,他过去的同学们纷纷开起了事务所,赚了不少钱。而肖洋却拍起了电视购物广告,开启了自己的电影人生。他直到现在也没买房子,但他说,“我的同学都羡慕我的生活。”

  “我没法评判少年班存在的意义,”肖洋说,“但是把一帮还在发育的孩子聚集起来过大学生活,是很特别的体验。”他在电影中表达了对这段经历的总结:“我们到底怎样成长才能完整地成为自己?”

  为理工科少年的青春代言

  有了拍摄《少年班》的计划之后,肖洋用两万字记述了自己的回忆。陈国富看完之后,有意请擅长写现实题材,并且和肖洋有着相似情感共鸣的编剧张冀加盟。张冀对这个题材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项目就此敲定,从筹划到开拍,用了一年时间。

  而从只需面对一台机器和几个人的剪辑师变成面对一大群人的导演,肖洋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和人相处”。“有时候需要跟人吵架,有时候需要润物细无声地安抚,有时候需要捏着鼻子忍受。总之,你必须让各个部门的人清楚你的需求,并且让他们都照做。”他坦言,在这方面,他向冯小刚偷师最多。“他永远都特别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陈国富全面参与了整个项目,从故事大方向到演员选择,他都起到掌舵的作用。他很看好肖洋的潜力。“他常年跟这么多成功的电影人一起合作,有身段,很熟练,跟一般新导演不同。而我看着他拍片,发现他还有一个优点:搞得定现场。很多热血青年脑子里有很多奇思妙想,但到了现场,发现各种问题解决不了,就开始怨天尤人。肖洋不是,他可以就地取材,随机应变。”

  影片的主角是一群少年,很难找到合适的明星出演。除了周冬雨和董子健,其他几位“天才少年”都是素人演员,上山下乡,辗转各地,“万里挑一”而来,电影里最大牌的是扮演老师的孙红雷,配角。缺少明星的电影能否在话题至上的市场中获得青睐,现在还不好说,但肖洋和陈国富都不太担心这件事。陈国富不无调侃地说:“我们最大的IP就是肖洋。”随后他又补充道,“其实一部电影作品不亏本,有的赚就可以了,追求票房第一是走入了误区。”

  作为青春片,肖洋认为《少年班》最独特的是“理工科”气质。“其他青春片多是文科大学气质,至少是综合性大学气质。”他笑称想用这部片为理工科大学里“沉默的大多数”代言。影片从画面到节奏都有很强的荷尔蒙味道,“你推开任何一个理工科大学男生宿舍的门,都能闻到这种荷尔蒙。”肖洋说,“理工科男生,多数颜值不高,不会讨人喜欢,只会帮人修电脑,搬煤气罐。他们搞对象可难了,哪有那么多姑娘为他们堕胎?但是,这些人的青春也是青春啊!”他甚至提过一个为丝理科男呐喊的片名,叫《为毛啊青春》,陈国富很欣赏,但又觉得通不过,只得老老实实回到《少年班》。

  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肖洋重新当回了音乐人,写下主题曲《你曾是少年》的歌词,由“80后”曾经的偶像SHE演唱,他说实在没时间亲自谱曲了。他还把自己少年班的同学请来看了初剪的毛片。老同学们都很激动,尤其是几位人物原型。他们对肖洋说:“你那电影好些事都是编的,不过还是很好看!”

  对话肖洋:拍电影,天才很重要,情商更关键

  《综艺报》:《少年班》是标准的类型片吗?

  肖洋:它跟很标准的主流商业电影不太一样,有一些情绪在里面流淌。不过,在中国市场上谈“商业类型”有点不好界定。有些明明是文艺片,也卖得很好,比如《非诚勿扰》。有些影片类型不清晰,也卖得很好。但我觉得观众是越来越聪明了,好看总是第一位的。我的追求就是:首先要好看,第二要有表达。

  《综艺报》:怀旧青春片最近大行其道,但一些有IP基础或者话题性强的影片比原创作品更容易受市场青睐,你对影片的市场前景担心吗?

  肖洋:没有担心。青春片是一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可以千变万化。如果一位观众花40块钱进了影院,看过以后心里像被温开水熨帖过一样舒服,他能不推荐这部电影吗?每部电影都有它的命,但是它的价值始终在那儿,票房只是其中一个指标。

  《综艺报》:现在电影市场繁荣,很多人都开始跨界当导演,给人感觉似乎是谁都能当导演。你怎么看待这种现状?

  肖洋:有教无类,确实是任何背景出身的人都可以来当导演。但是,导演是一个专业岗位,有很多技能要求,当导演之前,必须得估量一下自己是否做好了准备。有些人没有受过训练,也当了导演,也赚了钱,那是他们的事,我心里对电影有明确的标准。

  2011年就有人愿意给我投资拍电影,但我觉得自己从技术到资源都还没准备好。我至少得拍一个让自己看了不脸红的电影。什么时候算准备好?我的判断标准就是:老陈(陈国富)说我可以,我就可以。他说我可以,就意味着我能当一个还不错的导演。

  《综艺报》:陈国富和冯小刚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肖洋:陈导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我认识他的时候,只剪过一个预告片,对电影的了解全是野路子。是他带着我一个个项目做下来,全面帮助我建立了对电影的认知。他告诉我:如果你要制造一部电影,你看待电影的方式是什么,得和观众完全不一样,甚至和影评人也不一样。他对我是言传身教,从制作到营销,我从头到尾跟着看,大场面都见过。他对我影响很大的一句话是:我们做电影,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比如说这次做《少年班》,已经有那么多青春片,我们为什么要做?我们能给观众提供什么样的新东西?后期营销怎样和这些东西结合起来?我们要在最大的安全范围内创造出新意来。他的着眼点不是在某个项目,而是在整个华语电影工业上。

  冯小刚导演在实操经验上对我的帮助最大。我看到他如何和三教九流的合作伙伴进行沟通,他和老伙计、小伙伴、外国人、读书人、拍摄现场的工作人员,交流方式完全不同。他能把自己脑海中的东西描述给人家,让所有人都相信他,让所有的工作都能最大限度接近原先的设想。这是很难的事,但他太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了。对照他的剧本看他的电影,完成度非常高。

  《综艺报》:你觉得在拍电影这件事上,天才重要吗?

  肖洋:非常重要。爱因斯坦有句话:“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可是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从小到大都只知道前半句。

  就审美品位和艺术感觉而言,我从小到大见过很多比我强的人,但是电影是许多人一起合作出来的。我觉得做一个主流导演,最重要的天赋,除了艺术趣味以外,还有情商。导演应该是具有艺术家特质的工程师。

  《综艺报》:你18岁就想当导演,现在觉得自己实现理想了吗?

  肖洋:我最开始想当导演,因为觉得姑娘们应该会喜欢导演,不像当歌手,还得靠脸(笑)。但是我真正喜欢上电影之后,觉得当导演可以表达自己。我的终极目标是有一天我可以拍出一部电影,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自己,而且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有人喜欢。这些观众就像我没见过面的朋友一样,心里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文/喻若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